莫言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2020-12-15 中華詩社

「姑姑說,我對天發誓,王腳和肖上唇的手術,我做得非常認真,非常成功,但手術之後,王腳一直彎著腰,說我把他的神經給捅壞了;肖上唇,不斷地來醫院鬧事,還多次到縣裡上訪,說我把他性功能破壞了……這兩個傢伙,姑姑說,王腳有可能是心理問題,那肖上唇,純粹是胡攪蠻纏。「文化大革命」中他當紅衛兵頭頭那陣子,不知道糟蹋了多少姑娘。如果沒結紮,他還有所忌憚,怕給人搞大了肚子不好收場,結紮後,他真是無所顧忌了啊!」

——節選自莫言《蛙》

在《蛙》中的姑姑,是個又紅又專的紅二代,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心腸的婦產科主任。

她因推行新法接生,斷了「老婆娘」的財路而被誣陷;通過鬥智鬥勇一心一意為各個村的產婦們接生,最終受到村裡婦女的歡迎,被譽為「活菩薩」。通過她接生的孩子,莫言說「沒有一萬,也有八千」;甚至村裡母牛難產都要請她來接生。

她聽從黨的號召,執行計劃生育的政策,卻因大力推行男子結紮而遭到村中男人的污衊。在條件艱苦的小小縣醫院,兩個人就能完成一臺結紮術。

姑姑雖然有一段時間因為醫術高超而成為村裡人的偶像,卻因為跟駕飛機逃去臺灣的「特務」王小倜談戀愛而成為了被批鬥被凌辱被打擊的對象,甚至還被罵成是亂搞男女關係的破鞋。面對強加給她的污衊之名,她強烈反抗,甚至頭皮都被扯掉了幾大快。

《蛙》中的姑姑,莫言稱之為知識分子。但其實,其實我認為,姑姑只是一個只知道聽黨指揮聽毛主席話的人。國家鼓勵生娃,她就幫著接生;國家鼓勵計劃生育,她就到處宣傳計劃生育,並且強行帶人去門去給男人結紮。她之所以到處宣傳新法接生,是因為國家提倡,為此她甚至還能跟老接生婆打起來。但其實真正有經驗的接生婆,雖然不懂新法接生,卻也並不會害人性命,比如作者「我」口中所說的奶奶;

她推行計劃生育,並不是她覺得人太多了,所以要計劃生育;而是因為毛主席說要計劃生育,人類才能有序自我管理;

文革的時候,她被打倒,她對大部分的指責都無怨言,因為她覺得既然是上頭搞的革命,一定有它的道理;之所以會拼死反抗,只是因為別人污衊她是破鞋。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文革是錯的。

總之,姑姑並沒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上頭讓幹嘛,她就幹嘛,沒有一點點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老實說,這種人,真的不配做知識分子,充其量只不過是高級工具罷了。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最應該有的便是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除了有專業的知識和廣博的學識外,還應該敢說真話,敢幹實事,敢於批判和反思,所說所做不違心,符合人性,而不是別人教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雖然滿大街都是大學生,真正的知識分子,卻越來越少了。

相關焦點

  • 殷海光:知識分子的責任
    在現代西方,羅素是十足合於這兩個條件的。史迪文遜(AdlaiStevenson)顯然是一個知識分子。在中國,就我所知,明朝李卓吾勉強可作代表。自清末嚴又陵以降的讀書人堪稱知識分子的似乎不易造一清冊。而且,即令有少數讀書人在他們的少壯時代合於這兩個條件,到了晚年又回頭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識分子。
  • 辛評 | 知識分子和大學老師為何越來越被看不起?
    恐怕,這並不是胡錫進一個人的看法。為什麼社會中的很多人如此看不起大學老師呢?難道大學老師和知識分子,就不應該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嗎? 有人說,「反智主義」之所以如此猖獗,責任不在知識分子本身,而在權力階層。是權力階層不遺餘力醜化知識分子,限制知識分子的發言權,進行愚民教育,才導致的結果。
  • 作家閻真:知識分子不會完全被功利主義所牽引
    閻真對記者說:他有點恐慌。寫完《活著之上》,「一時感覺自己有點空了」。(以下為閻真自述)知識分子不會完全被功利主義牽引那麼多機關工作人員,誰敢跟領導說個「不」字?和《滄浪之水》一樣,這部小說也是表現知識分子的價值選擇的,《滄浪之水》寫當代知識分子對現實的妥協,《活著之上》寫的是知識分子的堅守。這兩種狀態在生活中同時存在,我的新小說之所以轉換了表現的方向,是因為我覺得,一個知識分子不會完全被功利主義所牽引。
  • 單德興:薩義德與知識分子
    ……結果,打動我的是我能真正選擇支持的理念與觀念,因為它們符合我所相信的價值和原則。因此,我認為自己並不受限於文學方面的專業訓練……我所說、所寫的是更廣泛的事物,因為身為十足的業餘者,我受到各式各樣的獻身的激勵,要跨越自己狹窄的職業生涯。當然,我有意努力為這些觀點爭取新的、更多的聽眾,而這些觀點是我在課堂上從不曾呈現的。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法國學者朱利安·班達認為知識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眾、道德高超的哲人王,代表人類的良心,他同時強調,「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甘冒被燒死、放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險」,聽上去一點也不「超脫」。讀者可能想到十字架上的耶穌,或西方學者概括成古代社會「殉道三重奏」的三位傑出知識分子,即蘇格拉底、西塞羅和塞涅卡,更貼切的聯想則是1600年因傳播哥白尼日心說而被羅馬教廷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的科學家布魯諾。
  • 【書海泛舟】蔡娜 | 對薩義德筆下知識分子「批判性」的進一步解讀——《知識分子論》讀書報告
    在《知識分子論》一書中,薩義德對此的反對和消解更多是通過知識分子這一群體「不懼權威」的表現來加以深入的,在現實境遇中,反思權威與中心化的思維,不斷地在挑戰著知識分子內心的「良知」。然而真正的知識分子在「邊緣」和「中心」的抉擇之中,從來都只是「從邊緣到邊緣」的選擇,而不是靠近中心以尋求一種內心的安穩,知識分子從來不畏懼煎熬。
  •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都是愛國者
    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人識了字,成了有知識的人,「憂患」就開始向你奔來,真正的知識分子承擔和延續著國家的文化,他們的共同點是脾氣很大,也叫有「骨氣」,他們胸懷天下,關心時政,是真正的愛國者。太史兄弟的故事是知識分子骨氣的典型體現,與之風格類似的是,古代能成大家的知識分子也都是在經歷磨難之後,將其親身經歷和思想感悟化作經典呈現給世人,其思想影響千秋萬代,都體現著文人的骨氣,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困秦,作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孟子·梁惠王上》春秋戰國時期,新型知識分子作為階級結構中一直異軍突起的力量,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的,正如上述《孟子》中所論,則是說知識分子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這隻有知識分子才能做到。
  • 為什麼對知識分子充滿蔑視?知識分子不爭氣,普羅大眾在成長
    等再以後,連闡釋者都做不到了,因為大眾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去闡釋,生存下來知識分子只能是為大眾代言了。我說的比你漂亮,我能說出你心裡想說的話,知識分子也就降格到這個層面了。這是一個大趨勢。聚焦在中國,這個問題就更複雜一點兒。上世紀80年代之後,歐風美雨中湧進來一大批的概念,諸如民主、法治、理性、權利等。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要說清「戰略知識分子」,首先要指出「什麼不是戰略知識分子」。  「戰略知識分子」是從事專業性、知識性工作,自覺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建設性地為國家和社會提出影響全局的戰略性思維、思想和建樹的人員。  必須是專業工作人員。黨政官員(公務員)不是,這些人可能給國家貢獻了很多「戰略」,但那是本職職務行為。
  • 王辰院士:協和要出大知識分子,而不是小知識分子
    他表示,協和應培養出大知識分子,而不是小知識分子。
  • 知識分子決不能墮落為夜壺
    of thought; understanding.·迪奧、西塞羅、塔西陀等,這一點上他們與著《春秋》的孔子並沒有什麼區別。 在現代社會,知識分子必備的要素主要有:創造思想、自我性、責任感。  《笑林廣記》中這樣一個故事: 有病其妻之吃醋,而相訴於友,謂:「凡買一婢,即不能容,必至別賣而後已。」一友曰:「賤荊更甚,豈但婢不能容,並不許置一美僕,必至逐去而後已。」傍又一友曰:「兩位老兄,勸你罷,像你老嫂還算賢慧。只看我房下,不但不容婢僕,且不許擅買夜壺,必至捶碎而後已。」
  • 知識分子的使命是自娛娛人
    先明確一下討論範圍,我說所的「知識分子」是指人文類知識分子,不包括科研工作者。如果科研類的業餘時間討論人文話題或者社會話題,那麼也算。我小時候看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非常的激動,覺得讀書人的一輩子就該這麼過。後來多讀了一點書,多經歷了一點事,才意識到這種大話正常人怎麼敢說,只有馮小剛《大腕》裡那幫精神病才可以信口開河。
  • 知識分子的最大問題,是常常忘記自己不是上帝!
    索維爾通過大量歷史和現實的案例,分析了知識分子導致社會變動的背景、原因和後果。其發現的驚人之處在於,很多時候,聲譽顯赫、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為社會病症所開出的「藥方」,經常被實踐證明並非良藥,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性的後果。但知識分子卻常常無視那些災難而固執己見。此書主旨即在於批判知識分子的言論判斷即便不符合事實,或者造成巨大災難,卻往往毫髮無損。
  • 波斯納:什麼是公共知識分子?
    如此界定的知識分子就是(is)公共知識分子,「[漢娜]阿倫特可堪稱我們當下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之完美體現,她把哲學的訓練針對所處那個時代重大的政治主題,進行了恰如其分的——倘若不是經常相互衝突的話——運用:極權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種族隔離、艾克曼(Eichmann)審判、五角大樓越戰報告書洩密案(thePentagonPapers),等等。」
  • 薩義德《知識分子論》讀記
    就根本的人生意義問題而言,我們沒有一個是業餘的,相反,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志業。我們平時所從事的職業活動如果不以這樣的志業為依據為根本,那就純粹變成謀生的手段了。他說「今天的知識分子應該是個業餘者」,「這類行動的動力來自關切和喜愛,而不是利益和自私、狹隘的專門化」(p.71)——「所謂的業餘性就是,不為利益或獎賞所動,只是為了喜愛和不可抹煞的興趣,而這些喜愛和興趣在於更遠大的景象,越過界限和障礙達成聯繫,拒絕被某個專長所束縛,不顧一個行業的限制而喜好眾多的觀念和價值。」
  • 辛評 | 許紀霖只能代表舊式知識分子,無法適應時代需要
    他曾經對20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進行了劃分,這種觀點被中外學界廣泛引用。他關懷國家前途,現在已經成為多個思想派別的、各種學科的學人所共同認可的偶像。然而,受到時代局限,許教授身上也不可避免存在某些缺憾,甚至對不少年輕人產生了誤導,不利於國家發展,走向了知識分子精神的對立面。這一點我不得不指出來。
  • 吳念真: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我定義的知識分子,是在一群人裡面,你的知識比大家多一點點,可是你會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獻給大家,那才叫知識分子。
  • 知識分子的尾巴與政治家的尾巴
    二、再描述目前的實際情況  1,對於中國絕大多數不是一把手的政治家來說,尾巴確實是夾著的;而對於大多數一把手來說,尾巴是翹著的;  2,對於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尾巴也是夾著的;只有極少數的知識分子,尾巴敢於翹著,而在翹著的這些不多的尾巴裡面,大多數是被斬過的,或者被斬過多次;不過從古至今,斬的位置已經從根部慢慢外移了,希望有一天,刀依然落下,但是被斬的地方已經是尾巴上的毛髮這樣的位置
  • 知識分子論
    下面就先讓我們一起結合知識分子的特點來分析一下這些年輕知識分子們的優勢和局限性吧。充當其衝的,同時也是讓他們之中的多數人引以為傲的就是其擁有的知識儲備。他們的知識儲備是很多,但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很顯然,這些知識分子們都是從小學(有些可能在父母的期望下早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他們學的知識很多是前人的成果,多是從書上看來的從老師那裡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