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茄汁面目前使用的特製的餐盒,能起到和「食安封籤」一樣的效果河南商報記者左冬辰/攝
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
針對「食安封籤」的調查問卷中,有96.72%的消費者對「您是否支持『食安封籤』這項措施」表示了支持。
然而,消費者支持、騎手贊成、平臺大力宣傳、一些商家也早就開始發揮「主觀能動性」,可為什麼這麼久了依然有不少商家不願意「多走一步」——給外賣貼上「食安封籤」?
小型商戶會考慮成本
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新聞宣傳處處長楊鑫說,「食安封籤」其實是外賣平臺發起的行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是非常鼓勵這種行為的,「但它畢竟是由各外賣平臺發起的,是一種非法定的、非強制性的行為,如果商家不去這樣做,也沒有什麼懲罰措施。」
「現在很多大中型商戶都有對餐品封口的意識,但部分小型商戶這方面的意識還相對薄弱。」一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河南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小型商戶普遍反映,送餐利潤低,也沒有專門在餐品的包裝上多下功夫。「我們小本生意,哪有那麼多錢投在什麼封籤包裝上。」一名經營早餐的外賣商家說。
而對於像麥當勞、德克士這類大型連鎖餐飲企業,河南商報記者發現,其早已具備封籤意識,但「封」的效果有不小的差別。
以麥當勞為例,河南商報記者點了一份麥當勞外賣,發現盛放餐品的是一個敞口紙袋,商家用一個印有其LOGO的貼籤將紙袋前後貼了起來,但是敞口處還是能將手伸進去,並沒有達到「食安封籤」的目的。
阿利茄汁面的一名店長向河南商報記者表示,因為其主要經營帶湯的麵食,所以對包裝盒的要求也比較高:「現在用的這種盒子,蓋子比較緊,如果中途被打開,一定會有痕跡。」他提到,公司已經有專人負責研發更密封、更先進的包裝,來保障送餐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封籤會降低出單速度
外賣商戶朱先生認為,他心目中最好的「食安封籤」,一定要具備「操作簡單、節約時間成本」的特點,如果平臺願意免費提供封籤也是好事,但是再簡單的封籤,當你的訂單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每增加一個步驟,哪怕只需要一秒,都會直接影響一天的出單量。
他給河南商報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天的高峰期一共就一兩個小時,哪怕只有300單,我得多花這麼多時間去貼封籤,肯定會降低出單速度,你能想像得到門口站著幾十個騎手等餐的情景嗎?我們都經歷過。」
麥禾輕食的郭先生認為,封籤可以作為一個「安全概念」,商家應該從形式上進行改良和突破:「目前大多數封籤還是膠紙,還是不夠環保。最根本的還是包裝盒,最好能有個類似安全鎖的設計。」
他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據他了解,鄭州市一家粥店在進行外賣配送時,湯碗的蓋子上有一個「安全扣」,如果餐品在配送過程中被打開,消費者一看便知。
河南商報記者找到了這家粥店。該粥店的經理對記者說:「我們從今年年初就已經開始使用新的包裝盒了。有點類似礦泉水瓶,這個蓋子非常緊,基本不會漏,如果中途被打開,能很明顯地看出來。」
增加的成本或轉嫁給消費者
「據我所知,外賣平臺現在都有自己的商城。」商戶朱先生說,「現在我們商家最擔心的是,前期對這個(『食安封籤』)進行免費發放,後期就開始強制商家必須買,如果這樣,那麼對商家來講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食安封籤』的事件本身就增加了許多功利性。」朱先生進一步補充。
但天下不可能有白吃的午餐。朱先生認為,如果以後封籤要進行收費,最公正的方法,就是封籤費用由平臺、商家和消費者共同承擔:「如果平臺不願意承擔,那也應該是商家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畢竟最終保護的是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同時也能讓三方都了解到,線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一個封籤可能就幾分錢,如果這個費用需要商家單獨承擔,那麼商家完全可以自己設計一個符合自身定位的、更實用一點的封籤,幹嗎一定要用平臺的呢?」朱先生說。
朱先生也提到:「平臺如果想認真推廣『食安封籤』,那就應該聯合商家,更大力度地宣傳『食安封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畢竟,商戶和消費者都希望「食安封籤」成為真正的好事。
12月2日,臨近採訪結束,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也委託河南商報記者帶個話:「『食安封籤』是好事,希望各外賣平臺和商戶都好好做。」
給「食安封籤」立法可行嗎
不少消費者會有疑問:如果「食安封籤」是個好辦法,為何不要求所有外賣強制執行?
此前有媒體報導,上海等一線城市已經著手起草外賣行業自律規範的指導性文件。
該指導文件中就有相當部分的條款涉及「食安封籤」,比如明確消費者因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餐飲服務提供者、配送人員不規範使用「食安封籤」受到損害的,可向相關責任方請求賠償損失;又比如,「食安封籤」在消費者籤收前已經被破壞的,消費者可選擇無條件退貨等。
「最好是立法明確,但現階段沒有立法,不能代表這件事情就沒有做的必要。」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全弟認為,「食安封籤」的確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平臺和商戶應當從全局考慮好好算這筆帳。是省這些錢,等到發生問題無法明確責任,導致消費糾紛遲遲無法解決,進而影響商譽划算,還是花這筆錢,讓消費者放心地享用外賣,進而增進品牌形象划算?答案不言而喻。
但對此也有不同聲音。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認為,「食安封籤」本身是件利於促進社會食品安全信心的好事,但現階段並不是急著立法的好時候。
唐健盛表示,「食安封籤」從誕生至今只有很短時間,許多問題需要通過不斷試錯才能有逐漸清晰的答案。
比如,目前什麼是「食安封籤」都沒有明確界定,有些商戶使用的訂書釘、透明膠等算不算簡易版「食安封籤」?又比如通過「食安封籤」是否完好,就真的能清晰界定外賣中異物的責任歸屬?假如「食安封籤」被破壞過,但又有人換了個新的呢?或者餐食本身沒有食品安全問題,只是「食安封籤」在不可抗力下壞了呢……在動用立法資源之前,這些都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