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展體制內外創客教育。目前,教育部已在高中學科課程標準、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工作中納入3D設計、開源硬體、人工智慧、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等內容,許多省份也出臺了創客教育相關的政策。
總體而言,創客教育主要歸口教育部門,其他部門參與較少,缺乏國家層面的重大工程,建議教育部聯合科技部、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推出STEAM教育、創客教育或教育融合工程,不僅藉助其他部門的技術與文化力量使創客教育獲得規範、長遠的發展,也使科技與文化以更多方式滲入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生活。面臨創客師資短缺問題,教育部門可加大力度推動創客師資的培育和培訓,在大專及本科專業中設置創客教育專業;此外,在鼓勵現有創客教育機構發展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各界人才參與到創客教育中。
在高等教育層面,建議高校和科研機構鼓勵跨學科課程設置及研究,建設藝術、文化和科技相結合的創客空間,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實現創意想法;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推動學生項目的商業化發展。
(3)融合多種大眾創新模式。
在宏觀層面,依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動設置關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議題,同時面向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提出解決方案。
在中觀層面,推動創新型城市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指標體系,使之成為各項創新活動的基礎和當下以及長遠的發展目標。
在微觀層面,鼓勵各類企業踐行樸素式創新理念;提升民間草根創新的顯示度,對現有的獎項、賽事進行總結,構建草根創新和社會創新的資料庫及網絡,推廣優秀經驗;重視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小微企業的創新能力,通過為鄉村製造更多的學習和就業機會來促進城鄉的均衡發展;加快高校及科研院所技術轉移、創新擴散以及市場轉化的進程。
(4)構建多方跨界聯動機制。發揮企業、公共文化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等多主體的作用,實現跨界聯動。
一是發揮企業的作用。首先,鼓勵大型企業設置開放創新平臺,為創客個人及團隊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軟硬體資源、資金及輔導,從而打造大型企業引領、中小微企業活躍的產業生態圈,增強產業創新力。其次,鼓勵企業進行業務創新和管理創新。一方面,發掘電子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網際網路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中的新創意新發現;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進行人事、績效評估等方面的管理創新,如海爾通過項目組制使員工「變身」為創客。
二是推動機構合作,如政府與企業合作發起以城市建設為主題的創客大賽,政府與科技館、企業與博物館等發起文化創意大賽;推動企業與創客空間合作,如購買創客空間的科技服務,鼓勵企業員工在工作之餘的創新活動,並幫助其實現產品化甚至成立初創企業。
(5)聯結國際創客創新網絡。
一是成立國際創客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全球創客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促進創客發展的政策與措施、創客載體發展的新模式、智能製造與開源創新、網際網路金融、創客教育、創客與城市發展等,每年出版《全球創客發展報告》和《中國創客發展報告》,成為國家創客發展的高端智庫。
二是發起「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創客城市網絡,著眼於當地的科技文化資源,加強在特定區域範圍內城市之間的資源共享與流通,促進城市協同發展。
三是推動創客項目的「走出去」與「引進來」。如推廣HAX硬體創業孵化器的「深圳-矽谷」兩地孵化模式,促進創客項目進行國際交流、獲得全球資源、進入全球市場;通過Fab City網絡探索具有創客開放創新發展的路徑;在制匯節的舉辦和海外創客嘉年華活動的參與中,一方面,邀請優秀的創客個人及團隊來交流、參展,甚至落地發展;另一方面,選取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創客團隊和項目赴海外參展,將中國創客推向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