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 弗蘭克在其著作《牛奶可樂經濟學》中曾經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收入者的收入越來越高,而收入階梯低層的人則沒有太大的進步。當前,中等收入者的實際購買力與1975年的情況相比並無太大差異;但1%的收入最高的人,其收入卻比1975年翻了三番,而且收入越高的人,其收入增幅也越大。以美國大企業的CEO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的薪資比普通工人只高42倍,然而在今天,卻高了500倍。
為什麼薪資待遇的增長速度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為什麼收入的差距在不斷地被拉大呢?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聖經 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要出外遠行。一天,他叫來了他的三個僕人,給他們每人一錠銀子,讓他們利用自己不在的這段時間去做生意。不久,國王回來了。三個僕人來拜見國王。第一個僕人說:「主人,我賺了10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說:「主人,我賺了5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說:「主人,我一直珍藏著您給我的那錠銀子,它沒有丟失。」於是,國王將第三個僕人擁有的唯一的一錠銀子也賞給了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把他擁有的全部奪過來;凡是多的,就給他更多。」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對三個僕人,國王的對待方式是:凡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雖然三個僕人一開始財富是一樣的,但是到了最後,卻有了天壤之別。而這麼巨大的差距是通過兩個階段來形成的:第一個階段是國王回來前,他們憑藉各自的本事和努力去做生意,這時,由於自身的因素,差距就已經開始產生了,但並不是太大;第二個階段是國王回來後,國王根據他們的表現對他們進行獎懲,在這種外力的驅使下,他們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的連鎖反應,而第一個階段是第二個階段的基礎。所以,差距雖然是逐步產生的,但是卻是從自身開始的。
這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會越來越強。「馬太效應」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 莫頓在1968年提出的,本是用於概括「人們願意幫助聲名顯赫的強者」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它描述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贏家通吃的社會現象。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就是「馬太效應」的一個反映。此類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在股市、樓市狂潮中,莊家總是最賺的,散戶總是最賠的;富人有資本,資本越多,錢越好賺,窮人沒有資本,缺少賺錢的機會;富人有錢,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人由於經濟原因,個人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都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在職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工作表現好的人,能夠得到好的發展機遇和高薪水;有了好的發展機遇,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就自然會有更大的機遇在後面等待;有了高薪水,就有錢讓自己進修,從而結識更多的、更高層次的人,自然就能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這就是為什麼職場中,高收入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漲得更快,高職位的人比普通人晉升更容易的道理。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在職場中,從一開始就想方設法地獲取成功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任何一個個體或群體,一旦在某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積累優勢,進而擁有更多的機會去獲取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喜歡de請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