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心理學》:防不勝防,你的親人、愛人可能正在悄悄操縱你

2020-10-05 筱筱的樹洞

提起操縱,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PUA。PUA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惡性操縱行為,但是在我們人際相處當中,可能不經意間就被別人操縱,按照別人的想法來行動。

比如說有些人的要求明明我們不想答應,可就是找不到拒絕的理由;比如父母總有辦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想來;比如領導提出的加班要求我們一般很難拒絕;比如戀人一生氣我們就只能乖乖聽對方的......

這些其實都屬於操縱行為,而我們能夠成為被操縱對象也跟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大關係。

哈麗雅特·B·布瑞克是美國的一名心理學醫生,她根據30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日常行為中的操縱行為進行了分析總結,並寫出了《操縱心理學》這本書。



這本書為我們詳細剖析了操縱的動機、原理和實施方法,也從被操縱者角度分析了為什麼有的人容易成為被操縱對象,以及該怎麼分辨和應對日常中的操縱行為。

下面我將通過3個方面的內容,來幫你了解這本書,並學會判斷操縱,擺脫操縱。

一、那些容易被操縱的人都有什麼特點?

操縱者操縱別人的目的很簡單,為了讓別人做某些事來達到他的目的,或者不讓別人做某些事防止利益損失。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面對操縱者都會乖乖聽話,有3種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為被操縱對象,我們先來看一下你是否屬於容易被操縱的類型。

第一個類型:取悅他人、期待認可型



這種人喜歡討好別人,以付出和滿足別人為快樂,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他們害怕辜負別人的期待,希望自己善良,不忍心拒絕別人。

還有可能不願意拒絕別人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不管是為了讓別人開心,還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都很容易被別人操縱。

第二個類型:情緒恐懼型



這種人害怕別人生氣,不願意跟別人產生衝突。

比如說女友要求你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你明明想拒絕,但是因為害怕女友生氣,就不得不答應。

害怕別人生氣的人,往往為了「和氣」不得已成為被操縱對象。

第三個類型:低自我型



這種類型自尊水平比較低,對自己沒有一個客觀清晰的認識,往往需要借著別人的評價來找到自我定位。

這種人因為需要依賴別人,信任別人勝過自己,所以在日常中也很難拒絕別人,容易成為被操縱的對象。

比如說那些常常很難開口說「不」,總是認為自己「不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低自我的類型。

總之,當一個人沒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和自我認知的時候,就越可能依賴別人,成為被操縱的對象。

二、常見的操縱手段解析


日常生活中,能對我們進行操縱的一般都是與我們接觸比較多的人。比如家人、愛人、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客戶等等。

他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來讓我們乖乖聽話的呢?常見的操縱手段主要有4種:

第一種:討好法



這種方法就是通過討好別人,讓別人不忍心拒絕自己的要求。

比如在提出要求前先請人吃個飯、送個禮物、誇獎別人,或者是先幫別人處理一些問題。

所謂的「拿人家手軟」,等到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就很難拒絕了。

第二種:暴力法



這種方法分為冷暴力和威脅法。

冷暴力就是別人如果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就不說話,用冷暴力的方式讓人妥協。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在乎操縱者的人,為了打破僵硬的局面,只能妥協。

威脅法就是用被操縱者在乎的事作為威脅,或者是用咒罵、詆毀被操縱者的方法,來讓他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

第三種:洗腦法



這種方法就是給被操縱者講道理,讓對方明白為什麼要按照操縱者的要求去做,自己曾經的想法是有問題的。

比如說有些給老年人賣保健品的,就會給他們講保養身體的重要性,老了以後如果不注重健康是多麼錯誤的觀念,最終讓老人乖乖為了身體健康掏錢。

第四種:內疚法



這種方法就是放低自己來引起對方的內疚,從而按照操縱者的想法做。

比如說,父母想讓孩子陪自己吃飯,但是孩子有事要去忙。這個時候,父母知道自己直接提出要求會被拒絕,就會一邊說自己為了這頓飯做了多少努力,一邊很「貼心」地說沒關係。讓孩子因為內疚,而選擇留下吃飯。

也有一些父母,在催婚的時候會說自己被嘲笑,自己愁到睡不著,以此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去相親。

用內疚法,就是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顯得可憐又懂事,讓在意自己的人因為內疚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些什麼。

不管是哪種操縱方法,其實都是因為操縱者抓住了被操縱者的軟肋,才能讓操縱成功進行。

所以,要想擺脫操縱,我們要學會自己正視這些軟肋。

三、3個步驟,教你抵抗操縱



抵抗操縱,其實就是變他人控制為自己控制。除了需要我們的自查能力,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

下面3個步驟,可以幫我們抵抗操縱:

第一步:延緩答覆



在對方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要急於答覆,跟他說自己需要晚一點才能答覆。至於為什麼需要時間,這段時間需要做什麼不需要告訴對方。

然後,先通過深呼吸讓自己保持平靜。回憶一下對方曾經對自己提出過的3個操縱場景,邊深呼吸,邊回想這些場景,讓自己明白自己曾經被操縱的真相。

然後提醒自己要學會拒絕,這個時候可能會感覺焦慮、內疚,要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現象,不能因為這些情緒影響自己的判斷。

第二步:用「ABCD法」分析操縱行為



A是指操縱者的行為,B是我對這件事的感覺,C是替代操縱行為的一種非操縱的行為,D對新行為的情緒。

舉個例子:當他批評我的時候(A),我感覺非常難過(B),如果他能跟我講講下次怎麼能避免犯錯(C),那我會非常開心(D)。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知道除了操縱行為還有更合適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步:攤牌和協商



到了第三步,我們可以指出對方這麼做的操縱目的,告訴別人自己的拒絕理由。然後根據剛才的「ABCD法」告訴別人我們希望的替代做法是什麼。

如果對方對你提出的觀點和希望是一種尊重的態度,那你們可以彼此說明自己的要求,來協商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因為有可能對方也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操縱行為,他只是希望通過各種方法來讓我們達到他的要求。所以當我們幫他們分析之後,有可能他們才會認識到問題,願意跟我們協商解決。

日常中的站在非理性角度希望對方達成目的的行為,其實都屬於一種操縱。

我們要改變別人很難,能做的是儘可能提升我們的認知,學會判斷操縱,並能夠拒絕操縱。

避免傷害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變得強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保護好自己,拒絕道德綁架,拒絕情感操縱。

相關焦點

  • 被操縱的人生無自由!遠離被操縱,操縱心理學了解一下
    Braiker)用5個典型案例總結了自己在執業期間遇見的各類人際關係類型中的操縱手法,包括朋友、親人、親密關係、職場關係、同學相處。她在書中總結了容易被人得寸進尺的7種人格特徵,防範9種操縱類型,以及學習擺脫操縱的7個訣竅。比如羅夏墨跡測驗中顯示出來的你的人格,可能就是被人操縱後對外凸顯的人格,或壓抑或焦慮而不自知。
  • 《操縱心理學》擺脫操縱,奪回人生主導權,你才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經被當作牽線木偶操縱,被強迫去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或是被強制放棄自己想要繼續的事?你是否曾經試圖掙脫束縛,卻發現每一次徒勞的掙扎都只能讓自己越陷越深? 如果你有上面的煩惱,那麼你很可能已經陷入了被別人操縱的關係中,這個操縱你的人,可能是你的愛人、父母或者是同事,他們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選擇犧牲你的自由、自我方向或者自我控制。
  • 生活沒有被操縱的自由,不要被人操縱,學習操縱心理學
    例如,你在羅夏的筆墨測試中顯示的個性可能是被操縱後突出顯示的個性,或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抑鬱或焦慮。另一個例子是小艾,他是一個典型的操縱種群。我小時候被父母告訴我「我是為你好」,所以「你得聽我的」,聽我的好書,聽我的好作品,聽我的好愛情,婚姻,還有孩子……你自己呢?
  • 《操縱心理學》:究竟是誰在操控你的人生?
    但是,不要以為學了那些攻略,就可以擺脫被精神操縱的命運。因為,操控幾乎隨處可見。對你事實精神操縱的人,除了伴侶,還有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甚至是你的親人。對你實施操縱的人,有的人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識。
  • 《操縱心理學》——是誰在操縱你?為什麼是你?如何反控制?
    拿到這本《操縱心理學》時,我的腦海中下意識地蹦出了這件事。」之所以長篇累牘地介紹一件小事,是因為這事兒可以作為《操縱心理學》的一個完美模型。A還可能很難以拒絕別人,但是我們不能確定,畢竟,C在於其交往中,見識過她拒絕別人。你要明白,操縱是很複雜的,正如書裡所言,沒有人完全免疫的,但是被操縱就是被操縱了,你依然不能因為這種事兒時有發生會規避掉自己的痛苦,也不能因為在另一段關係中未被操縱就能讓這段關係中的操縱之感變得更容易接受。
  • 你總是容易被人操縱?這一本心理學的書很實用,助你抵抗操縱
    當一個新的心理學詞彙在大眾傳播領域流傳開來時,就有無數人跟著大呼「中槍」,忙不迭地對號入座,比如前幾年的「拖延症」,再到近期的「討好型人格」,等等,似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習得一個新的心理學詞彙。伴隨而來的,就是心理類書籍的暢銷。最近就有一本在美國各大排行榜排得上號的心理類暢銷書《操縱心理學》出版了中譯本。
  • 心理學:「操縱與反操縱」你知道自己已經被別人控制了嗎?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你並不是你自己的主人」或者說,你之所以成為你,除了內在的一些特質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人影響著你的決定?他們以影響你本來的目的從而達成他們的目的。
  • 《操縱心理學》:擺脫操縱,奪回主導權,你才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操縱心理學》這本書通過操縱五幕,一步步解析了我們身邊可能潛藏著哪些操縱者,操縱者的動機,以及他們是如何實施操縱,我們又該如何抵抗操縱等內容。就像是辛迪不想讓鮑勃和朋友一起去打網球時採取的哭鬧及冷暴力,就屬于越界後的剝削操縱行為,由此也能看出辛迪的人格發展是不夠健全的。儘管操縱可能發生在任何一段關係中,但那些能夠在個性認知、安全感、地位、自我價值與自我實現感等方面施加給你最大影響的人,往往也是最有可能操縱你的人。
  • 《操縱心理學》:容易被人操縱,被人欺負,不是你的錯
    《操縱心理學》:容易被人操縱,被人欺負,不是你的錯 但「軟柿子」這種人格在生活中總是處於被同情的一方,原因再明顯不過,別人之所以欺負你,實在是因為你自己好欺負。 比起小事上被欺負,遭受心理的摧殘和身體的傷害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當年,北大女生包麗在腦死亡半年後,還是去世了。而導致她死亡的兇手卻沒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原因是包麗是在遭受精神折磨後自殺而非他殺。
  • 《操縱心理學》:想要獲得人生自由,從擺脫被操縱的命運開始
    類似朋友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會遇到,在他人的哭訴,威脅聲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向對方妥協,讓別人影響我們的決定,操縱我們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如何才能擺脫被他人操縱的人生,獲得人生自由呢? 美國心理學博士哈麗雅特•B•布瑞克在《操縱心理學》這本書裡說,操縱存在的原因是它有效果。
  • 《操縱心理學》:擺脫被操縱的扭曲關係,建立健康舒適的人際關係
    你是否感覺自己被當作牽線木偶被別人操縱,強迫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你是否也曾想過要掙脫束縛,但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如果你想擺脫這種狀況,那麼這裡就有一本書為你而寫《操縱心理學》。但凡心理學類的叢書,都有著與主題相應的心理測試題,當然本書也不例外,面對操縱者來說,你是否好上手嗎?
  • 《操縱心理學》愛需要勇氣,憤怒同樣需要,做真正自我擺脫被操縱
    《操縱心理學》愛需要勇氣,憤怒同樣需要,做真正自我擺脫被操縱人與人的關係:尊重你的自由意志,也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天性,就是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活著,是最幸福的事。反之,等於落進了操縱陷阱裡,精神世界也會日益衰竭。操縱無處不在,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醫生與病人,領導與下屬,只見它防不勝防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之中,或光明正大,或隱晦含蓄,給我們帶來身心俱疲的恐懼和不安。
  • 再婚老人被離婚有苦難言,操縱心理學:為何被人得寸進尺的總是你
    這種關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操縱關係,得寸進尺的人是操縱者,而被得寸進尺的人是被操縱者。什麼是操縱?有著30多年臨床心理學與管理顧問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哈麗雅特·B·布瑞克,在《操縱心理學》一書中,對操縱一詞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 人生主導權:《操縱心理學》讓你擺脫被動,做舒適的自己
    操縱關係也是我們如今要面對的一種心理疾病。 布瑞克博士是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生,擁有30年臨床心理和管理顧問經驗,長期的執業經歷讓他觀察到普通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 在《操縱心理學》一書中,布瑞克博士分析了操縱和被操縱的扭曲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有極強的普遍性。最主要的是操縱者可能是身邊的任何人,不一定就是你的上司,也可能是你的下屬。
  • 《操縱心理學》:為什麼你總是容易被人得寸進尺?
    不知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我們明明抗拒得很,最終卻總會違背本心,明知道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自己會不開心,卻還是不由自主地屈服於別人?為什麼你總是容易被人得寸進尺?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操縱,就是用來描述這種現象的。
  • 《操縱心理學》:為什麼你總是容易被人得寸進尺?
    不知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我們明明抗拒得很,最終卻總會違背本心,明知道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自己會不開心,卻還是不由自主地屈服於別人?為什麼你總是容易被人得寸進尺?實際上,除了家庭關係,在職場、戀愛、朋友、學術、專業等方面,也常常會發生類似的事件。
  • 「你一邊說愛我,一邊卻操縱我」:警惕心理學中的煤氣燈效應
    後來心理學研究中,這種關係中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來操控對方的情感操縱,被命名為:「煤氣燈操縱法(gaslighting)",又稱認知否定。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傳遞出「你不行」「你有問題」的認知,最後讓受害者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從而達到操控者的目的。
  • 爭奪人生的主導權:擺脫被操縱的命運!
    她的書《操縱心理學》中總結了容易被人得寸進尺的7種人格特徵,防範9種操縱類型,以及學習擺脫操縱的7個訣竅。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正處在操縱關係中你,能夠正視問題,了解操縱的動機及運作方式,強化自己的性格以及規避操縱的方法,讓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被操縱的命運。一、操縱的動機是什麼?
  • 《操縱心理學》:為什麼你的生活總是被人得寸進尺?
    為什麼他的生活總是被別人操縱? 擁有30多年執業經驗的臨床心理醫生、心理學博士哈裡亞特·B·布瑞克在他的《操縱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操作不在乎任何關係的邊界,亦無關年齡或者性別。 在《操縱心理學》中,作者也給出了我們妙招。 1、 拋棄取悅他人思維,對操縱者勇敢說不 清晰有效地說「不」,是你應對操縱的第一條防線。
  • 《操縱心理學》:識破以「愛」之名的操控詭計
    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哈利亞特·B·布瑞克告訴我們,如果遇到以上的場景。那麼在這段人際關係中,我們可能已經被操控了。 她在《操縱心理學》一書指出了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被操控的人際關係,這樣的操縱關係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