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這幾年私域流量一直是人們搶佔的概念,不用付費、精準觸達等特點受企業的追捧,比如微信群的運營,合理有效的運營方式可以提高轉化率;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私域流量觸點營銷的策略,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企業微信群上限從200人到500人,我們等了7個月,一直來運營人都流傳「企業微信」將成為私域流量的最大池的趨勢,現在趨勢成了現實方向。
與人的距離越近,就會與增長越近,這是增長的底層邏輯;無論是「私域流量」還是「增長黑客」,我們相信精準的把握好和用戶之間的「觸點」,就能實現增長。
而企業微信現在,無疑是最好的私域流量「觸點」。
總結下企業微信2020年度大會的要點:
1)總結數據:企業通過企業微信服務和連接的微信用戶數已達4億;目前,企業微信上已有的真實企業與組織數已經超過550萬,活躍用戶數也超過1.3億。
2)總結行業方案:家校行業、政務行業、零售行業等多行業方案,對內可以實現內部組織溝通協作,對外可以直接連接用戶,用戶對接更方便快捷。
3)功能展示:
移動網際網路人口紅利見頂,流量費用高企,轉化越來越難;私域流量概念火爆,企業不僅僅重視品牌,也更重視轉化,要求品效合一;種草模式受人追捧。
這兩年大家都想解決「流量少、流量貴、流量假」的問題,常說「公域流量靠搶、私域流量靠養」。
無論是搶還是養,流量增長的核心是社交關係的建立。
顧客在企業跟顧客的關係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社交是私域流量的基礎,但是我們習慣的叫法只有私域,這種叫法很容易把人帶偏,讓人忽視掉社交屬性的重要性;因為沒有社交屬性的流量等於是沒有轉化驗證的流量,你沒法去評價它,沒有辦法評價的社群流量就變成了「虛榮指標」。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貴的是什麼?最貴的不是流量,流量只是結果,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鏈(包括品牌和用戶之間)
現在普遍做私域流量的定義為:添加到微信和微信群的數量。「普通流量」和「關係連接的流量」之間,是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的,這個鴻溝叫做:信任。
信任連結網絡才是最大的網絡效應。一切的效應、裂變基礎都是基於信任為大前提,脫離了信任,一切都毫無意義。
我們能看多有部分機構或者商家做私域流量的方式,就是拉群;拉群完了之後對群裡的群友瘋狂的進行消息推送,把轉化率寄託於「量搏概率」的方式。
這樣的私域操作,已經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它違背了私域流量的可重複性;這種瘋狂推送消息的社群,生命周期非常的短,並且裡面的流量屬於一次性流量,用了可能就沒了。
沒有信任連結的流量,強行將用戶拖進的社群,產出不了什麼價值;這樣的群稱之為「死群」,在整個微信生態中,這樣的「死群」有非常的多,廣告群、活動群等;這些「死群」就是只有流量關係,但是沒有連結關系所帶來的結果。
私域流量並不是簡單的拉群就完了,任何社群的形成,都帶有目的性,為此私域社群能分為三類:
營銷型社群是指營銷頻率高,以營銷活動和優惠分享、銷售轉化為直接目的的社群類型;營銷型社群中包括了折扣型、裂變型和通知型。
折扣型社群是以強折扣、搶購、秒殺等活動為主要特徵的社群;裂變型社群則主要做拼團、砍價、助力等作用,兩者可以交叉使用;主要是針對對價格敏感、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
內容型社群可以分為教程信息導向,話題討論導向和直播短視頻導向;比如孩子王的母嬰內容社群,是根據育齡階段進行社群劃分,為不同社群的新手媽媽提供差異化的知識和經驗分享。
服務型社群主要提供售前和售後服務,適合家電和 3C 行業;雖然產品消費頻次低,但是企業可以通過服務型社群提供可靠的售前諮詢,從而積累意向用戶。然後在促銷節點進行轉化。
這三類社群都是存在「社交屬性」的,「社交屬性」不是要交心交友這個層級,泛指「有來有回,有來往」即可;所以有價值的私域流量,都是流量之間能形成「有來有回的來往的」。
在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之前,品牌自身要明白移動網際網路的新時代下,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存在。
因為每個人購買產品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讓企業賺錢,而是為了實現自己需求。
無論談營銷還是聊品牌效應增長,無論哪一種增長,都不是因為不是一下幹件大事,而是做對一系列小事;要做對一系列的小事,就要不停的細分,挖細節。
這裡也在細節上聊聊:怎麼解決與流量間的信任問題?
信任是一種情感連接。
陪伴、互動、日久生情這種都是私域流量下,品牌可能與用戶來來回回之間產生的一種信任情感表現,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引流的「觸點」分為兩種:主動推送型、被動吸引型。
主動推薦型的引流,也是市面上常見的公域引流方式:主動推送消息、設置步驟留下微信號碼、廣告投放收集信息。
主動推送型的引流公式:人群「需求」洞察+產品「賣點」提煉+用戶「渠道」甄別
公式中的側重點在於對人群「需求」的精準洞察和產品「賣點」的提煉,然後在各大目標渠道上進行測試驗證;這種方式下,引流公式的效率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需求這麼多,哪一個需求是真的有效的,需要每個都測試,渠道這麼多,哪一個渠道的轉化率是最好的,同樣是需要測試的。
這種模式下使用工具是提升效率為目地,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去處理一些可以自動化的工作,例如:自動回復、信息分發、資料發送等來減少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就很有必要。
被動吸引型引流,引流側重點在於「引」。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傳播力量從官方的大喇叭遷移到了基於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傳播」;傳播中夾帶的人情味,這要求「用戶理念思維」的轉變。
通過內容為「觸點」吸引流量,實現私域流量的增長。
而沉澱下來的私域流量,又可以在每一個短周期內給企業帶來持續的商業回報,這其實也是一種良性的正向循環。
被動吸引型引流公式:內容IP+內容矩陣+活動刺激
公式中的側重點「內容價值」,被動引流是一種內容價值的吸引方式;無論是今天看到的很多創意廣告,還是網絡爆火的10W+文章,背後的提升流量的要點,都是通過「內容價值」吸引的。
作者: 陽俊orlo,公眾號:城市末
本文由 @陽俊Orlo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