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三尺有神明!武則天害怕貓何嘗不是這樣呢?

2020-12-09 生活新工場

假如從唯心主義來說的話,這個世界上的人重點分為三種,一種是善良之人,一種是惡人,還有一種是處於善與惡之間徘徊的人;這三種不同的人,在面臨相同一件事情時,處理方式會非常明顯不同,善良之人更多趨向於為別人著想,惡人更多考量自己利益,至於徘徊不定之人,則是一直猶豫不決,在善念與利益之間權衡。

要是這個世界只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的生活明顯就會亂套,惡人失去了束縛就會為所欲為,造成善良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乃至最後善良之人的惡念在現實生活的摧殘下,最終也會漸漸繁衍取代了善念,如此一來,世界也就真正意義上失去了善與惡的界限。

這就是為了更好地保持世界平衡,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正常運行;古人曾經在沒有法治的時候提出過一句話,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沒法解釋沒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就可以了。

這在最古老的君權神授時期,貌似還是非常有作用的,但是這個辦法只是是用一種唯心的理論去束縛壞人,那麼對待好人又有什麼約束或者要求呢;通過比較分析,緊接著古人提出這句話的後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至於其中深層次含義,我繼續分析如下。

縱觀古代歷史,會發現非常多奇怪的現象,例如隋文帝楊堅為了可以實現自己皇帝夢,因而一直讓人宣傳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下凡,以至於當時人們都漸漸相信這種說法,為他後來謀篡皇位奠定基礎,人們就不會由於他篡奪皇位而認為不合適,反而認為這就是天意。

她居然害怕貓

還有後來唐朝時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這也是一個奇葩之人,按理來講她沒有什麼害怕的,只要誰得罪她或者讓她不滿,她就直接將其解決掉,大有普天之下,唯我獨尊之勢;即便我們心裡都知道,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件事情,但是她害怕貓。

就是由於在她爭奪權力的過程中,以前把王皇后和蕭淑妃醉骨而死,在臨死的時候,蕭淑妃看著武則天說往後她要變成一隻貓,一定饒不了武則天;本來非常喜歡養貓的武則天,在蕭淑妃去世以後,總在夢裡夢到蕭淑妃變成一隻貓來索命,所以十分恐懼,之後直接不敢養貓,把宮裡所有貓都弄出去了。

除了武則天以外,還有武惠妃,在慫恿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殺三子之後,成天疑神疑鬼,最終在睡夢之中離開人世,據說是被嚇死的,這何嘗不是更加證實了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之語麼?

或許說到這裡,有非常多的人會認為我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實際上也並不是這樣,只是由於人在潛意識裡覺得有這種上神的存在,所以自己做了壞事之後就會害怕,害怕會有上神給自己報應,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對那些做壞事的惡人是有一定約束和懲罰作用的,即便人沒有辦法處理他們,最後他們也會在這種意識當中悲慘煎熬。

相關焦點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
    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正常運轉,所以有了法治的出現,這就是為了更好地維持世界平衡,不至於好人與壞人之間逐漸分不清界限,可是在沒有法治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來進行這種權衡呢?古人曾經在沒有法治的時候提出過一句話,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人生哲理「舉頭三尺有神明」《增廣賢文》中曾提到:「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增廣賢文》是一部窺探人性的啟蒙教育書籍,這部典籍以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契機,不斷告訴世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胡作非為就會自食惡果。
  • 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有敬神、拜神的習俗,在每個重大節日裡,都會用非常隆重的方式來表達虔誠。燒香、拜神、上供…每個環節都有眾多相應規範,而這一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期望自己可以獲得神明的護佑。在期望神明護佑同時,賞罰分明的天道也同樣給與世人以警醒、約束,所以古語有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誡眾生多發善心,常結善緣,多持善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並不是完整的。這句話還有非常經典的下半句,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字,恰恰是這句俗語的精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經常會聽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樣的說法,對於有神論者則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上帝、有神仙掌管著我們的生死,判斷我們的善惡;對於無神論者則是嗤之以鼻,毫不在意。對於科學研究者,雖然不相信鬼神,但生活中往往出現的一些違反物理常識的現象又讓人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清楚。
  • 知識點:為什麼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不是四尺,五尺,六尺?看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也都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這善惡之事老天是怎麼知道的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下同!答案是有神記錄,其實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管理善惡的神明是很多的,灶有灶神,床有床神,廁有廁神,等等。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半句更有深度,不可不知
    來源:品讀時刻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是禮儀之邦,人們也一直遵循禮法來辦事,而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慢慢就和俗語有了很大的關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多引導作用。本期和大家說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老人們總提的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好像是告誡,也好像是約束。老人們之之所以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觀點。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大肆宣傳君權神授,為了政治需要將人分成為三六九等,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安於現狀,這樣他們才能安分守己的創造剩餘價值。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封建迷信思想開始廣泛流傳,以至於很多窮人甘心情願的安貧樂道。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都認為,自己之所以窮是因為命不好,而達官貴人則是天生的貴人。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
  • 民間故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清朝的時候,保定府有個鄭家莊,鄭家莊有一個窮書生,叫鄭經綸。由於家中貧窮,二十八歲才娶了妻子,妻子吳氏,本是個秀才之女,但小時候得過禿瘡病,頭髮有些稀疏,但為人溫柔賢惠,知書達禮,因仰慕鄭書生才學,才嫁給他。婚後,吳氏每日紡線織布掙些微薄收入,供丈夫讀書。
  • 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
    《太上感應篇》有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舉頭三尺有神明,如果暗地裡做了壞事,瞞得過一時,瞞不過一世,遲早會被公之於眾,人不懲罰你,天會懲罰你。清代的葉存仁,是一個清廉的好官,為官三十餘載仍兩袖清風。當他離任時,下屬堅持要送他。但是他在江邊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等到。直到天黑,下屬才乘舟趕來。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本來請客吃飯是為了增加感情,但是由於不懂禮數,反而會讓宴席不歡而散,這樣就萬分的不愉快了。所以民間流傳的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雖然俗語的表面意思一看便知,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內涵,還是需要自己研讀的。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
  • 古人訓「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被奉為經典,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等臺詞,那麼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實際上這與古人迷信思想息息相關,因為他們虔誠的篤信信奉神明,所以才認為人世間所有不公平的事情,神明都了如指掌並可以幫助世人討回公道。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無奈之舉而已,畢竟對於貧賤的窮人而言,在強權面前根本沒有話語權,所以他們才會將主持公道的希望寄託於神明。
  • 鎌倉物語:舉頭三尺有神明,願未來揣著敬意走的浪漫
    後來了解到在日本這個神道文化濃厚的國家中,有兩句俗語,一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另一是「一粒米上站著七個神仙」,他們相信神仙有八百萬之多,因此他們對於自然和神靈都更為親近與敬畏。覺得日本的怪物和中國的鬼怪殭屍是不一樣的,日本這個國家相信神道,會認認真真地幻想出每一個怪物的不同形象,給他們取一個名字,這樣想像出來的形象是神秘又可愛浪漫的。而我們不一樣。很小的時候喜歡國外引進的精靈仙女,「鬼怪」這個詞語會被父母禁止進入我們的耳朵。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估計沒有人見過,基本都是道聽途說,或者虛構出來的。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