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在大自然中屹立不倒,發展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
不僅是因為人有智慧,更多的是人體內部具有完善的各種系統,它們在人體生長、運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包括了消化吸收、解毒代謝、免疫系統等,而腸道恰恰就是集消化吸收和代謝與一體的器官。
當胃部將食物充分打碎成食糜之後,小腸就會開始對食糜進行吸收,而剩餘的食物殘渣則是繼續遊走堆積在大腸內,被再次吸收水分、細菌分解,最終就變成了大便排出體外!
也正因大便是人體代謝的廢物,所以在排出時很多人都沒有仔細觀察,直接無情地按下了衝水鍵,讓水衝刷了大便和臭氣。
但你不知道的是,大便畢竟來自於你的體內,當它離你遠去時,還給你準備了最後一份「禮物」!
我們通過大便的形態、顏色、氣味、規律等多方面,能判斷腸道健康與否,甚至是對直腸癌發現都有一定幫助。
如何從大便中辨別可能是腸癌?通過大便的這4種異常來警惕:
一、排便習慣變化
所謂的排便習慣,在臨床上並沒有明確規定。只要你有自己的排便規律、每周大便次數超過2次以上,且一直都沒有巨大變化,這就屬於正常情況。
但如果近期大便習慣突然改變,一天內多次大便、多天一次大便,且持續了2周以上、用藥調理後也沒有緩解,這就可能與癌腫刺激排便感受器、腸道黏膜有關。
二、裡急後重
其實「裡急後重」也屬於排便習慣改變的表現,但之所以將其單獨列出來討論,是因為該症狀更具有特異性,越是低位直腸癌出現的越早、症狀越明顯。
患者在大便之前,往往會有強烈、急切的便意,不過整個排便過程卻並不順暢,有時甚至沒有大便排出。
這恰恰是因為癌腫刺激到了排便感受器,並對肛門造成壓迫導致的。
三、大便形狀改變
對生物還有印象的朋友都應該記得大腸圖片,人的腸道就是一個圓柱體。所以當食物殘渣在此處堆積時,也自然會被局限成圓柱體狀態。
但如果近期大便形狀突然發生了變化,比如大便變得越來越細、扁條狀,又或者是大便排出困難、一側帶有血痕等,這都是腸道異物的表現,與腸癌侵佔腸道空間、擠壓糞便有關。
四、便血
按說便血應該是值得注意的事情,但由於近些年痔瘡、肛裂等病發率升高,所以很多人在出現便血之後,都會第一時間考慮是痔瘡作祟。
但實際上,如果近期反覆出現了便血,且是無痛性便血,血液與大便混合在一起,又或者是直接排出了黏液或膿液樣的血便,這可能不是簡單的痔瘡,而是腸癌在體內作祟,這也是中晚期腸癌的最典型症狀之一。
當以上4個症狀到來時,很可能是腸癌已經敲響了警鐘。
而對於直腸癌最佳的篩查方式來說,非腸鏡莫屬。它既能夠發現腸道內的病變,又能及時取組織進行活檢。越是發現早的腸癌,預後效果也就會越好。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抗拒腸鏡,在必要時應配合醫生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