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在不同年齡段專注能力是有區別的,家長不要輕易給娃貼標籤。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孩子上學後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聰明?勤奮?都不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專注力。這可不是我瞎說,專注力可是影響娃學習最重要的原因。
《大眾醫學》雜誌曾組織全國百餘位專家,分析影響兒童學習最嚴重的10個問題行為,其中「專注力差、愛分心」排在第一位。
正因如此,近年來不少「騙子」都瞅準了這次「機會」,戳中寶媽們的焦慮要害,開始推出各種提升專注力的「課程」,價格從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很多家長都非常痴迷。
說來慚愧,我剛畢業時在一家教育機構工作,還曾推銷過類似的課程,如今回頭再看,才知道當初有多麼的幼稚。這些課程所能提供的效果價值遠低於家長們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說說娃的專注力這件事,只要家長肯花時間和耐心,完全沒必要浪費金錢給娃去報什麼培訓班。
上來咱們就得整點兒狠的,打破一下多數家長的認知,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的娃專注力都沒問題,而是在育兒過程中被家長的無知給破壞了。
最常見的就是下面這5種行為,堪稱「絆腳石」,家長趕緊自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強行幹擾指導孩子
最常見的場景,孩子在開開心心的自己玩玩具,搭積木,家長非得過來插一腳,在孩子玩的最專心的時候打擾孩子,「你這麼玩不對,你得這樣,來,媽幫你。」
這種毫無意義的強行指導、刷存在感,不僅會扼殺娃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專注力,不利於娃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娃的專注力會因此變得不穩定。
2)下意識給娃施加壓力
有些家長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會下意識的催促孩子,指責孩子,小孩本就笨手笨腳,反應不及成人靈敏,太多事情上對娃太嚴苛反而會讓娃產生緊張厭煩的心理,做事難以集中精神。
3)頻繁的打斷孩子
無論娃在幹什麼,只要沒和家長互動,有些家長就覺得不舒服,非得找找自己的存在感,一會讓娃做這個,一會讓孩子幹那個,孩子的專注力自然會日漸下降。
無論是學習還是玩耍,孩子只要在專注做事,家長就不應該隨意打斷,你今天打擾孩子玩耍時的專注,明天就可能因為娃「看書不專心」而煩惱。
4)盲目自信的錯誤認知
還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娃看電視看得可專注了,一看就能盯著2小時不動地方,這就是專注力好的表現。
事實並非如此,看電視專注並不是我們的認為的「專注力」良好的表現,相反,這會非常影響娃的專注力。看電視越久娃腦波中負責思考的貝塔波就越弱,娃的專注力就越下降。
5)自以為是的貼標籤
還有的家長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娃貼標籤,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的娃不專心,甚至說孩子多動症。
實際上,娃的專注能力和大腦發育息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會大致提升2-5分鐘。2歲時專注力在4-10分鐘,3歲在6-15分鐘,4歲在8-20分鐘,5歲在10-25分鐘。
只要孩子的專注時間在這個範圍內,基本都不存在專注力差的問題,所以某些家長給自己的2、3歲的娃直接貼上專注力不好的標籤才真是冤枉娃了。
至於多動症,也是很多家長多心了,孩子多動不代表就是多動症。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V》介紹,多動症的診斷多在娃4歲之後呈現,幼兒如果出現非常多動的情況,只能說有多動症的傾向。
根據娃的年齡段不同,培養娃專注力的方式也有不同。
1)1-2歲的娃
用玩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但要注意別給娃一次性提供太多玩具,根據娃的認知水平,給娃提供1-3件玩具是最佳的。具體可以參照下面的表格。
2)2-3歲的娃
這期間除了玩具之外,家長還可以採取一些方式按部就班培養娃的專注力,按照下面3步走。
▼給娃提供合理的環境
如果娃的活動環境太雜亂,玩具、繪本堆得哪哪都是,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收納起來,讓娃在這期間學習歸類。
有研究顯示,條理清晰的娃,專注力也會有很大提升。
▼引導孩子專注一件事
家長還應該引導教育娃專心做好當下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分心去做別的事,玩就好好玩,吃飯就好好吃飯。
▼找機會帶娃做專注力挑戰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給娃安排一些「專注力挑戰」,比如有意識的在娃看書或者玩玩具的時候用一些白噪音影響一下娃,看看玩的專注力能持續多久。
3)4-6歲的娃
在這年齡段和娃溝通基本不怎麼費勁兒了,因此家長可以給娃制定一些規矩,有目的性的幫助娃訓練專注力,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制定一張時間表,讓娃儘量按上面的時間做事。
這樣一來能明確娃的每日任務,二來也能增強娃的時間觀念,為今後入學做好準備。
錦鯉媽咪有話說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娃,每個娃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發育節奏,專注力這件事也是一樣。父母沒必要焦慮的給娃貼「專注力差」的標籤。
「盡人事,聽天命」才是最好的育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