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雨巷的戴望舒,在詩歌翻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20-12-11 騰訊網

互 動

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戴望舒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詩人,但是現在的讀者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一個譯詩能手。最近,《戴望舒譯詩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出版了,人們才發現他譯詩的數量遠遠超過他的創作:這本《譯詩集》共三百四十頁,而他的《詩集》(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僅一百六十五頁。

《譯詩集》內容豐富而又重點突出。豐富,因為其中頗有出人意料的作品,例如很難想像戴望舒會去翻譯葉賽寧,然而他譯了,而且譯得頗有吸引力,例如:

我是最後的田園詩人,

在我的歌中,木橋是卑微的。

我參與著揮著香爐的

赤楊的最後的彌撒。

脂蠟的大蜡燭

將發著金焰燒盡,

而月的木鐘,

將喘出了我的十二時。

——《最後的彌撒》

這是很有現代敏感的詩行。我不知道譯者是否懂得俄文,可能他是通過其他文字轉譯的,那就更使人驚訝於他對葉賽寧的精神的體會之深了。

當然,他譯得最多的是法文和西班牙文作品。以法文作品而論,重點是象徵派和後象徵派,但也包括了愛呂亞(Paul Eluard)的詩十四首,其中有那首有名的《公告》:

他的死亡之前的一夜

是他一生中的最短的

他還生存著的這觀念

使他的血在腕上炙熱

他的軀體的重量使他作嘔

他的力量使他呻吟

就在這嫌惡的深處

他開始微笑了,

他沒有「一個」同志

但卻有幾百萬幾百萬

來替他復仇他知道

於是陽光為他升了起來

抗擊納粹的地下鬥爭給了這首完全是現代寫法的詩以一種英雄氣概,譯文是足以同原作匹配的。

西班牙文作品中,這種抗戰氣息濃厚的作品更多。實際上,有八首詩另成一束,其標題就是《西班牙抗戰謠曲抄》,這當中有阿爾倍諦的《保衛馬德裡·保衛加達魯涅》。

這些說明:在三十年代後期,戴望舒已經走出雨巷,渴望用他自己所掌握的一點寫詩譯詩的本領,為反法西斯鬥爭服務。他已經清楚,在中國和在西班牙,進行著的是同一性質的鬥爭。戴望舒、愛呂亞、阿爾倍諦等人毫無疑問都是「現代派」,這也可見現代主義決非右派、法西斯傾向者的獨佔物。

然而戰火和鬥爭是要過去的。經常使戴望舒傾心的則是那些有深刻的感受而又能用新穎的技巧把它們表達出來的現代詩人。他的《譯詩集》裡就出現了許多這樣的詩人,篇幅佔得多的是兩人:一個是《惡之花》的作者波特萊爾,另一個是《吉卜賽謠曲集》等等的作者洛爾迦。重點裡的重點——無論從譯詩數量或譯者經營之勤來說——就是這兩位大詩人。

波特萊爾 洛爾迦

在戴望舒之前,曾經有一些人譯過《惡之花》,但他不滿意,因此要自己動手來譯;在戴望舒之後,又有一些人譯了《惡之花》,但這一次是我們不滿意了,因為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達到戴望舒當年的水平。

戴望舒譯的並不多,一共二十四首,僅佔全書十分之一。但這二十四首,首首是精品。譯者向他自己提了極嚴格的要求:

這是一種試驗,來看看波特萊爾的質地和精巧純粹的形式,在轉變成中文的時候,可以保存到怎樣的程度。

他盡力傳達原詩的內容,也忠於原詩的形式:法文的十二音節、十音節、八音節詩行他用中文的十二言、十言、八言詩來譯,一切韻腳安排悉如原作,「也許笨拙到可笑」。

「笨拙」是過謙。事實上,我們讀到了這樣出色的譯詩:

請毫不懊悔地穿過我臭皮囊,

向我說,對於這沒靈魂的陳屍,

死在死者間,還有甚酷刑難當!

——《快樂的死者》

為這單調的震撼所搖,我好像

什麼地方有人匆忙把棺材釘……

給誰?——昨天是夏,今天秋已臨降!

這神秘的聲響好像催促登程。

——《秋歌》

秋天暖和的晚間,當我閉了眼

呼吸著你炙熱的胸膛的香味,

我就看見展開了幸福的海湄,

炫照著一片單調太陽的火焰;

——《異國的芬芳》

因為我將要沉湮於逸樂狂歡,

可以隨心任意地召喚回春天,

可以從我心頭取出一片太陽,

又造成溫霧,用我炙熱的思想。

——《風景》

好一個「從我心頭取出一片太陽」完整地再現了原文:

De tirer un soleil de mon coeur

保持了那個新鮮的形象,而所用的中文又是連一般讀者也能夠理解的,這就是戴望舒的功力所在。

波特萊爾的擬人式抽象名詞曾使別的譯者感到困惑,卻沒能難住戴望舒。請看:

——而長列的棺材,無鼓也無音樂,

慢慢地在我靈魂中遊行;「希望」

屈服了,哭著,殘酷專制的「苦惱」

把它的黑旗插在我垂頭之上。

——《煩悶(二)》

而當波特萊爾突然變得短促,沉重,戴望舒也改換筆調:

亞伯的種,你的播秧

和牲畜,瞧,都有豐收;

該隱的種,你的五臟

在號飢,象一隻老狗

——《亞伯與該隱》

戴望舒的譯文並不是一味順溜、平滑的,而是常有一點苦澀味,一點曲折和複雜,而這又是波特萊爾的精神品質的特點。

這樣的契合難求!其原因之一在於:戴望舒看出波特萊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若干似乎相對抗的品質的結合,例如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結合。他的古典主義見於他的精緻,嚴格,對形式和格律的關注;他的現代主義見於他精神上的深刻性——深刻到曾使艾略特一廂情願地以為他是在「從後門進入宗教」;也見於他對於新的音韻、形象、新的拼合和對照方式的不倦的追求,也就是用新的詩歌語言來表達新的敏感的巨大努力。而戴望舒之所以能看出這一點,是因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一個詩人,在他身上也有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結合,實際上就是中國詩歌傳統和西歐現代敏感的結合。對於戴,譯詩是寫詩的一種延長和再證實。他把多年寫詩的心得納進他的譯詩,從而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戴望舒的成就還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譯詩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除了譯者個人的天才和素養之外,他所使用的語言必須處於活躍狀態,即一方面有足夠的靈活性能夠適應任何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又有足夠的韌性能夠受得住任何粗暴的揉弄。在戴望舒著手譯詩的時候,漢語正處於那樣一種活躍、開放的狀態,因為中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文學革命,文學語言從文言變成了白話。但同時,中國深長的古典文學傳統又不是幾篇宣言所能一筆勾銷的,而這也有助於翻譯,因為譯者早年所受的古典詩的薰陶會使他保有高尚的趣味,對於形式的嚴格要求,對於質的強調等等,這些形成了一種價值標準,使他的譯文不至於變得太幼稚,太生硬,太無深度與餘音,因而也不會使好心的讀者望而卻步,這樣也就有助於樹立和推廣文藝上的新事物。換言之,在好的譯作裡面,傳統同創新是並存的。

更深一層看,詩的翻譯對於任何民族文學、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莫大好處。不僅僅是打開了若干朝外的門窗;它能給民族文學以新的生命力,由於它能深入語言的中心,用新的方式震撼它,磨鍊它,使它重新靈敏、活躍起來。如果去掉翻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將大為貧乏;整個世界也將失去光澤,宛如脫了錦袍,只剩下單調的內衣。

因此,不時受到指摘的詩歌譯者們無須自餒。面對著從歌德以來的所有「明智、懂事」的人——包括許多詩人自己——所有關於詩無法譯的斷言,戴望舒用他的實踐回答了他們:詩是可以譯的。當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而總的衡量起來,特別是從文學與文學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相啟發、互相增益來說,得大於失。至今人們都在惋惜戴望舒的早死;正當他在經歷了一段譯詩的辛勤勞動和巨大收穫之後,像是創作上要有一次飛躍的時候,命運制止了他。然而命運卻奪不走他的翻譯成果。他在擱下詩筆以前,已經把現代西歐詩歌的精華傳達給了中國愛詩的人群——他們人數也許不多,然而是真正的熱心者,而他們對於這位卓越的譯者是充滿了感激之情的。

正文/王佐良

圖片/侵刪

新 書 推 薦

《英美現代詩談》

王佐良 |著

北京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杭城這所中學走出一群「雨巷詩人」,據說都和戴望舒淵源頗深
    據了解,戴望舒曾在宗文中學(現杭十中)組建「藍社」文學社。今年是其113歲紀念,所以,杭十中初三(9)班的同學本周將他的一系列詩歌搬到了主題班會上,進行重新演繹。如果說當年的戴望舒因為不幸與陰霾,被困在「雨巷」中久久走不出,那麼新一代「雨巷詩人」,他的學弟學妹們,則是走出了「雨巷」,看到了明媚天空:少年從雨巷來
  • 戴望舒《雨巷》英譯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講述了一位徘徊於悠長、狹窄、陰沉的雨巷的獨行者,期待碰到一位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然最終卻與之擦肩而過,給人留下了朦朧幽深的印象,反映了詩人迷茫感傷又充滿希望的心境。該詩寫於1927年。
  • 最美現代詩,徐志摩《再別康橋》和戴望舒《雨巷》,你選哪個?
    古典詩歌的美,我們無需贅言。那種意境之美,那種簡潔字詞背後的無限悠長,只有中國人才能品得出來。唐詩宋詞然而到了近現代,古典詩詞幾乎被摒棄了。新文化運動、白話文更新使得原有的詩歌體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在很多知識分子的支持下,白話詩歌開始在文學史上佔據主流位置。很多人對此很是不以為然,因為最經典的傳統文化的詩詞意境,都在古詩詞當中,今天的詩歌,即便是再有意境,再講究中西詩學的融合,也無法真正還原唐詩宋詞的魅力。古詩詞之美,今天的詩人很少能夠寫出來然而,現代的白話文詩歌,至少這兩篇還是可以拿得出手的。
  • 徐志摩夢中縹緲的的雪花的快樂與戴望舒理想中的寂寥的雨巷
    雪花的快樂是徐志摩寫的詩歌,表達詩人對自由、理想、愛情的追求與渴望。前面部分,詩人一再強調,雪花有自己的方向,要朝著自己方向飛翔,這正是詩人對理想的追求。雪花要「瀟灑」的,「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悽涼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因此雪花是自由的,雪花的自由正是詩人的自由,在詩中,雪花就是詩人,詩人就是雪花。
  • 戴望舒與西班牙文學
    1928年戴望舒開始翻譯外國文學,西班牙「98一代」文學展現出的抗爭精神引起了他的注意,但這時他不懂西班牙語,只能依靠法語轉譯。同年,戴望舒轉譯了伊巴涅斯的《良夜幽情曲》和《醉男醉女》。1929年9月,《新文藝》第1卷第2號上刊登了他所譯的阿左林(又稱阿索林)的散文《修車人》與《麥餅人》。1930年3月,他與徐霞村合譯了阿左林散文集《西萬提斯的未婚妻》。
  • 淺析《雨巷》核心意象
    《雨巷》是詩人寫於1927年夏天,作品發表後引起詩壇運動,戴望舒也因此獲得「雨巷」詩人的桂冠。整首詩讀下來一般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雨巷和丁香姑娘這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也是這首詩的核心意象。首先,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作為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朦朧而富有象徵意味,形成了詩歌整體幽怨迷茫的氛圍。此處的雨巷,也象徵著當時黑暗動蕩的社會環境,讓人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也象徵世人的愛情之路,他與初戀施絳年的愛情悲劇;也象徵詩人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以及象徵中國傳統文化,像雨巷一樣,相對封閉內向的特點。
  • 戴望舒:他給所有中國人寫了一個初戀
    如果說戴望舒你不認識,那麼,這首《雨巷》你肯定讀過。戴望舒從17歲就開始寫詩,一直到他逝世。他寫詩沒有匠氣,從不生寫、硬寫,有了靈感,也許援筆立就;沒有靈感,就寧願一個字也不寫。他真正意義上被自己所承認的處女作是1926年發表在《瓔珞》上的《凝淚出門》,時年21歲。
  •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解讀《雨巷》主題的多重意蘊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的夏天,發表在一年後的《小說月報》上,編輯葉聖陶說,詩歌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首詩替新詩底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由此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戴望舒對於現代派詩歌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詩人一邊傳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意境的唯美表達方法,一邊借鑑了西方象徵派詩歌重直覺、多暗示和儘可能表現潛意識情緒等創作上的方法。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 高一語文資源:雨巷同步練習題(附答案)
    C.河畔(pàn)蕩漾(yàng)   青荇(xìng)長篙(gāo)   D.斑斕(lán)沉澱(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項中,詩歌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B.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 【觀課感悟】張迎春、黎駿:《雨巷》「同課異構」感悟
    「鄒天順名師工作室」成員羅燕廷,「李旭山名師工作室」成員莫莉「同課異構」戴望舒《雨巷》。詩人與詩歌的碰撞廣東省鄒天順名師工作室 清遠市二中 張迎春     我們工作室羅燕廷老師是一位詩人,那麼當詩人來詮釋詩歌,又會撞擊出怎樣的火花呢?
  • 戴望舒的一生,身患哮喘,因病毀容,痛失愛情,其實性格決定命運
    戴望舒,中國近代著名詩人,一首《雨巷》就足以永垂文學史。除去他才華橫溢的詩人身份,他正氣凜然、無所畏懼的革命家形象也十分令人敬佩。1949年,戴望舒遭到「親日」言論的陷害。為了洗脫冤屈,他不顧朋友的挽留,決定離開香港回到北方。
  • 《理想》詩自我解讀——詩歌的民族性音樂化之淺見
    因此《理想》就真的有了複合式的理想:其一、就形式來看,《理想》詩歌共七個小節,第一和第七小節有復沓的意味,中國古典詩歌講究一唱三嘆,第一節和第七節的迴環往復有回覆傳統詩歌的傾向,「靠近你/一縷芳香/美好/如雨巷/《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到第七節的時候前三句都一樣,就只有最後兩句變成了「如幽蘭雪蓮松針遊雲/可仰望嗅其芳」。
  • 專升本語文——「新月派詩歌」的意義
    並且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於是新月派詩歌就在這裡尋找到既有格律的美感,又能夠一定散文化的抒發情感,後來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得到了新月派詩歌的影響。什麼是「三美」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追求詩歌的韻律感。
  • 串講示例:《雨巷》《再別康橋》
    串講主要解決詩歌理解的問題,兼及對學生寫作的啟示。現代詩歌的文本理解,注意幾點:第一,關注詩歌中有哪些意象、詩人為什麼選擇了這些意象。第二,所有意象集合在一起,有何表意功能。第三,注意文本內的意象與意象之間、局部意義之間的語義響應關係。閱讀教學,在以文意理解為主的文本分析課之後,會有涉及文本形式探討的評價鑑賞課。
  • 河南省洛陽市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解析版)
    他最早的譯詩就是在震旦讀書期間,將雨果的《良心》譯成中文,之後在刊物《瓔珞》上,發表了散文詩《流浪人之夜》等,並翻譯詩歌《瓦上長天》等。戴望舒用民間小曲的形式來譯,但措辭則像宋詞小令,用的是文言文。1929年4月,戴望舒編定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印行,這是他前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 戴望舒與施蟄存的書緣
    其詩歌論著《詩藝》,被認為是象徵主義詩派的綱領。魏爾侖以他那反叛既不失傳統的詩風、哀傷又不悲痛的詩意,為他在法國的詩歌舞臺上贏得了崇高的聲譽。那麼這部《魏爾侖詩集》,戴望舒是什麼時候送給施蟄存的呢?在《北山樓藏西文書拾零》中,陸灝這樣描述:「施先生和戴望舒是同學和好友,在震旦讀書時,他們就合租一間廂房,一起跟法國神父學法語,早年都曾醉心於法國象徵派詩歌,魏爾侖是他們共同喜歡的詩人,戴望舒還譯過不少魏爾侖的詩。
  •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英文版來了
    軟泥上的青荇, 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在康河的柔波裡,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 語文四年級下冊詩歌《在天晴了的時候》備課知識點
    2.比喻人的心靈上的陰影和不快的氣氛。(二)再讀,懂詩意詩歌共三小節,主要寫了雨過天晴的時候,風景很美,詩人告訴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三)三讀,欣賞詩境1、自由朗讀詩歌的第一節(語速舒緩。「潤過」「一定」「一下子」幾個詞要重讀,語調上揚;「涼爽又溫柔」「洗淨」要慢讀,「慢慢地」「試試」「一瓣瓣」要慢讀,語調低沉,讀出小白菊綻放的過程。)思考:文中描寫了哪些雨過天晴的景物?
  • 民國才子戴望舒——三段戀情,兩段婚姻,卻始終學不會如何去愛
    作為現代文壇的三大著名詩人之一,戴望舒的性格是細膩而又敏銳的,22歲時,他創作的《雨巷》,使他一夜成名,裡面有一位「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大概也是他夢想中的姑娘吧。1927年,大革命失敗,戴望舒到施蟄存家避難,對施蟄存18歲的妹妹施絳年一見鍾情,然而施絳年並不是很喜歡他。沒想到戴望舒對施絳年的愛竟那麼熱烈,為了得到她,戴望舒以跳樓相挾,施絳年萬般無奈下只能接受這份愛情,4年後兩人舉行訂婚儀式,由於施絳年並不是真心愛著戴望舒,為了自己的自由,施絳年提出了條件。
  • 背影、雨巷……課文裡的故事都發生在哪裡
    朱自清的父親要給兒子買橘子,必須先跳下月臺,穿過鐵道,再爬上另一座月臺。 ✎ 《雨巷》與大塔兒巷 戴望舒 《雨巷》 人教版 高中語文 必修1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