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日本投降紀念日、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在網絡上引起許多反響,讓人們重新回顧思考那段戰爭歲月,反思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和愛國精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離當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遙遠,他們只能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網際網路信息中一窺戰爭的一角,然而抗日神劇、自由派思潮、歷史虛無主義都讓他們難以觸摸真實的歷史,感知當年的精神。網紅老兵尹吉先口述歷史,用個人回憶錄讓網民切實感受到了硝煙與戰火。
一 老兵成了網紅
有關老兵尹吉先的報導最早出現在2015年4月9日,《重慶青年報》刊發了文章《老兵尹吉先:年輕人敢罵國家不敢罵單位領導》;2016年8月31日,《北京晚報》再次報導了老兵尹吉先的事例,稱「老兵尹吉先『一指』成網紅」。該文記錄了多年來,老兵尹吉先在網上公布個人回憶錄、解答網民提問、成為「網紅」的全過程。
老兵尹吉先在知乎上有多熱?截至9月10日,知乎相關搜索約150條,內容包括老兵尹吉先針對網民提問的回答以及網民們針對他形成的討論,如「如何評價老兵尹吉先老先生的一些愛國言論?」「如何看待老兵尹吉先的某些言論在知乎引起的爭論?」這些問題中,有的回答多達數百條,數千人點讚,而他本人的主頁也有八萬多網民點讚,4萬多人關注。知乎上的這些問題和答案還被網民轉發到新浪微博上,天涯社區、百度貼吧等社交網站上也有數百條相關內容。
二 網民對老兵頗有爭議
自2014年老兵尹吉先在知乎上發布個人戰爭回憶錄,引發了網民各種疑問後,有關他的爭論就不曾停止過,這個過程伴隨著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歷史事實的曲解,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網民對老兵尹吉先的爭議可以分為三種:批判、尊敬、冷靜審視。
首先,無處不在的質疑與批判。在老兵尹吉先公開了個人經歷、個人各種證件後,仍有網民質疑「這是不是營銷號」「是不是本人」,更有人信口說出「不一定是真的,難道忘了伊頓校花,伊朗小公舉了嗎」?更有網民認為「老人家除了人生經歷豐富,以及曾經真誠地自認為是保家衛國抵抗侵略而參戰以外(初衷是好的,令人感動),在大多數觀點上沒什麼可取之處,是那個時代的軍人的典型觀念,也沒有講出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顛覆性的事實」。
其次,對老兵的尊敬和感激。老兵對個人的戰爭經歷描寫詳細,這給年輕網民一種戰火紛飛的既視感,不少人認真閱讀了這些回憶錄,認為老兵是個「英雄」,值得每個人去尊敬,應該「對老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沒有你們的浴血,沒有我們今天在這裡有機會學習或者扯淡」。網民這些平和的評論,表現出了當前年輕網民依舊希望了解那段自己不曾熟悉的歷史,對老兵們充滿敬愛之心。
第三,更多網民冷靜審視歷史親歷者。很多網民表示「老爺子寫得好。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但老爺子的經曆本身就是一種財富」,也有網民表示「即使是親歷者,對大歷史也是管中窺豹而已。我們對身處當下的歷史又能知道的多全面呢?所以,講述自己的見聞非常有幫助,但如果背後是高高在上的態度,好為人師,則會令人略有反感了」。不少網民對老兵引發的左右之爭極為反感,認為應該摒除「不同政見」,真實地通過歷史親歷者去觸摸那段歷史,這是年輕一代應該知道的和承擔的。
三 正視歷史才能打贏意識形態鬥爭
網民關於老兵尹吉先的左右之爭是近年來意識形態鬥爭的一個縮影。他受到如此多人的關注,因為他的回憶錄展示了一個普通士兵是如何面對戰爭、面對死亡,他的解答言辭樸實,只是一個普通戰士的人生經歷,而這卻是當前年輕人所缺乏的。也正是因為他被很多網民認同,他的觀點和立場成為了一些網民左右之爭的「焦點」。這場爭論帶來了一股清流,讓更多網民認識到爭論毫無意義,正視歷史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