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人生是有無數的選擇組成的,在選擇的當下,我們也不知道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但回過頭去,正是那無數選擇的點連在一起,畫出了我們一生的軌跡。
我們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人生?看了很多勵志書籍也不能複製成功?
因為我們沒能真正地把他人的道理與經歷成功地復刻到自己的行為當中到底是什麼阻礙我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我們的人格鑄就了我們的命運,不要讓這些行為毀掉我們的一生。
一、習得性無助感:認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經歷過太多的失敗,並將這些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低下,而逐漸產生了,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必將一事無成的信念。
習得性無助的人往往放棄抵抗,安心於「命運」,認為自己無論自己如何折騰,也不會改變現狀,那麼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如何扭轉呢。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樹立一些小目標,經過努力達成後,再設立新的小目標,逐步建立自己的信心。切忌急功近利,一次設立一個難度較大的目標,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一旦沒有達成,又會增加無力感,摧毀自己的信心。
心理學領域的「自我預言」認為,我們每天說的話會成為我們自身的心理暗示,繼而真的做出相應的行為,證實自己的預言。
改變自己,從每天的話語和精神面貌開始,每天起床之後,元氣滿滿地給自己打個氣,而不是唉聲嘆氣的唱衰自己。
二、自控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有研究者表明,與一個人成功關係最密切的個人因素是堅持,而影響堅持的正是自控力。拋開平臺、出身等不可控的因素除外,當今社會,可以說自控力可以說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地金鑰匙。
而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自控力就像是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鍛鍊不斷加強的。
我們可以選擇一件自己認為可以堅持下來的小事,然後持續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控力就可以逐漸變得強大。當這這件小事變成習慣,完成它就會變成自動化的過程,當它變得毫不費力,就可以選擇另外一件小事繼續重新開始。
久而久之,不僅我們的自控力得到了鍛鍊,我們還會擁有許多的優秀的小習慣,變成優秀又強大的人,成績、金錢等也順其自然地成為了附加獎品。
三、躲在在舒適圈:拒絕探索未知領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大多數人都喜歡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
這個舒適圈可能並非真的很「舒適」,但是它卻給你足夠的安全感,就像你每天去吃的早餐攤,也許並沒有多麼美味,但你了解它的味道。和每天早晨別無二致的味道給了你熟悉的安心感。
就像熟悉的安心感永遠給不了你驚豔的美味,縮在舒適圈裡也不能給你全新的體驗和機遇,勇敢的踏出舒適圈是向上飛躍的第一步。
在完全熟悉的舒適圈和完全陌生的區域間存在著「拉伸區」,在這個「拉伸區」中,你並非完全照舊,而是做出了一些改變,有拉伸的緊迫感,也並非完全將自己丟進陌生的區域,產生焦慮無所適從的感覺,當拉伸區變為安全區,則可以再進一步,如此反覆。
不斷進出舒適圈、擴大舒適圈,讓踏出舒適圈成為可以接受的常態,才是最佳選擇。
結語:
光是聽道理是永遠過不好這一生的,我們需要真刀真槍的上,真正的去過這一生。畢竟,吠犬之用,勝於醒獅。
作者|山海
編輯|山海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