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其實毀掉一個人,根本不需要暴力,3種小手段就夠了

2021-01-07 心理蘇庸子

卷首語:

人生是有無數的選擇組成的,在選擇的當下,我們也不知道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但回過頭去,正是那無數選擇的點連在一起,畫出了我們一生的軌跡。

我們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人生?看了很多勵志書籍也不能複製成功?

因為我們沒能真正地把他人的道理與經歷成功地復刻到自己的行為當中到底是什麼阻礙我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我們的人格鑄就了我們的命運,不要讓這些行為毀掉我們的一生。

一、習得性無助感:認為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經歷過太多的失敗,並將這些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低下,而逐漸產生了,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必將一事無成的信念。

習得性無助的人往往放棄抵抗,安心於「命運」,認為自己無論自己如何折騰,也不會改變現狀,那麼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如何扭轉呢。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樹立一些小目標,經過努力達成後,再設立新的小目標,逐步建立自己的信心。切忌急功近利,一次設立一個難度較大的目標,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一旦沒有達成,又會增加無力感,摧毀自己的信心。

心理學領域的「自我預言」認為,我們每天說的話會成為我們自身的心理暗示,繼而真的做出相應的行為,證實自己的預言。

改變自己,從每天的話語和精神面貌開始,每天起床之後,元氣滿滿地給自己打個氣,而不是唉聲嘆氣的唱衰自己。

二、自控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有研究者表明,與一個人成功關係最密切的個人因素是堅持,而影響堅持的正是自控力。拋開平臺、出身等不可控的因素除外,當今社會,可以說自控力可以說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地金鑰匙。

而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自控力就像是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鍛鍊不斷加強的。

我們可以選擇一件自己認為可以堅持下來的小事,然後持續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控力就可以逐漸變得強大。當這這件小事變成習慣,完成它就會變成自動化的過程,當它變得毫不費力,就可以選擇另外一件小事繼續重新開始。

久而久之,不僅我們的自控力得到了鍛鍊,我們還會擁有許多的優秀的小習慣,變成優秀又強大的人,成績、金錢等也順其自然地成為了附加獎品。

三、躲在在舒適圈:拒絕探索未知領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大多數人都喜歡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

這個舒適圈可能並非真的很「舒適」,但是它卻給你足夠的安全感,就像你每天去吃的早餐攤,也許並沒有多麼美味,但你了解它的味道。和每天早晨別無二致的味道給了你熟悉的安心感。

就像熟悉的安心感永遠給不了你驚豔的美味,縮在舒適圈裡也不能給你全新的體驗和機遇,勇敢的踏出舒適圈是向上飛躍的第一步。

在完全熟悉的舒適圈和完全陌生的區域間存在著「拉伸區」,在這個「拉伸區」中,你並非完全照舊,而是做出了一些改變,有拉伸的緊迫感,也並非完全將自己丟進陌生的區域,產生焦慮無所適從的感覺,當拉伸區變為安全區,則可以再進一步,如此反覆。

不斷進出舒適圈、擴大舒適圈,讓踏出舒適圈成為可以接受的常態,才是最佳選擇。

結語:

光是聽道理是永遠過不好這一生的,我們需要真刀真槍的上,真正的去過這一生。畢竟,吠犬之用,勝於醒獅。

作者|山海

編輯|山海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相關焦點

  • 想「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暴力,讓他染上這種極端情緒,就夠了!
    想「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暴力,讓他染上這種極端情緒,就夠了!這種極端情緒就是狂熱。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因在生前就曾警告這個世界有狂熱化的危險,指出「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是一種特別奇怪的生物。面對變化,或者說面對機遇和挑戰,有的人可能會產生恐慌和焦慮的情緒,然而有一些人則走向了另一種極端情緒——狂熱。如果恐慌是內心的一個黑洞,那麼狂熱就是內心的一座休眠火山,一旦爆發,不需要任何暴力,就能毀掉一個人。
  • 殘酷的心理學:摧毀一個人,不用暴力,靠這3種小手段就夠了
    首卷語想要毀掉一個人時,很多人都想著如何去折磨對方,讓對方身心俱疲,但這種方法並不足以毀掉對方,因為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折磨,會想盡辦法去對抗,最終的結果並不是你毀掉了這個人,而是兩敗俱傷。毀掉一個人就應該毀滅他內心的秩序,讓他對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當這個人的觀念跟現實不相符時,就無法在現實中立足,從而尋找一些極端的東西,最終會因為無法支撐而崩潰,並因此承受這一切帶來的後果。
  • 廢掉一個孩子,其實不需要「暴力」,利用這三個「小手段」足夠了
    而這樣的教育看似「安全」,實則會「毀」了孩子,心理學家指出:廢掉一個孩子,其實根本不需要「暴力」,只需要三個「小手段」足夠了,這些小手段看似不痛不癢,但對孩子的傷害卻難以磨滅。而驕傲自滿其實並不是自信的表現,相反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缺失的體現,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大多時候,他們需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肯定自己。因此,父母要培養的是孩子內心的自信,而不是表面上的虛榮和驕傲,否則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誤導。
  • 語言暴力對一個人傷害有多大? 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散不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 這種暴力比起外表的傷痕來說更為嚴重和可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折磨他,做這3件小事就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所謂「毀掉」,就是讓一個人自己推翻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建立一個新的觀念。這個新觀念與現實世界不相符,從而這個人無法在現實立足只能去尋求其他極端的東西,最後因為支撐不住而選擇崩潰以及承受崩潰的後果。
  • 心理學:如何毀掉一個人?教會他這四件小事就夠了,錯不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要毀掉一個人,教會他四件小事就足夠了!佛系生活,陷入無效社交的怪圈每個人想要進步和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一個人沒有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就很難有所前進。所以想要毀掉一個人,就要讓他變得「佛」起來,也就是讓他們安於現狀。
  • 心理學:廢掉一個人,往往不需要暴力,不斷誇他就夠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你認為怎樣是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用實力打敗他?還是將其置於危險境地?其實,廢掉一個人,遠比想像中要更容易一點。當他們完成變形該回到家鄉時,卻不願意再回去受苦了。例如,其中一個主人公王紅林,連她的父母都未曾想到,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去了一趟城市後就開始性情大變,時常會抱怨父母,不滿自己的出身,老是回憶起大城市的生活。最可怕的是,她完全將自己當成城市人來生活,回來後吵著要用沐浴露洗澡。這對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出於愛,奶奶還是滿足了她的心願。
  •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用做這三件小事就足夠了!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用做這三件小事就足夠了!自古以來都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因為成功的路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荊棘,而且成功的人需要堅強的毅力,不被困難所嚇倒,應變能力和才華也需要相當了得的。由此可見,成就一個人真的是太難的,但是相反摧毀一個人就很容易。於是一些心理學家對於這個問題進行了針對性地研究,研究中發現了三種因素可以成功摧毀我們一個人。
  • 心理學:想要徹底毀掉一個人,只需要做三件小事就足夠了!
    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拼搏,奮鬥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不可抹去的標籤,但是成功並非簡簡單單就能夠做到,正所謂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說成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而是要經歷無數次失敗和挫折之後,那些真正還能夠站起來義無反顧前進的人才能夠點踏上人生的巔峰
  • 心理學:真正「看透」一個人,從這3個方面就夠了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若沒有有效方法,想要完全了解一個人,需要極其漫長的過程。但從心理學上來說,其實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只要從這3方面入手,就夠了。
  •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無外乎這四件小事,別不信!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無外乎這四件小事,別不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成功需要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而且有時候那1%的靈感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可見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敗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同樣的道理,放在做人上,成就一個人很難,但是毀掉一個人要比成就一個人要簡單得多,通過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得之,毀掉一個人,只需要四件事就夠了。
  •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的三個方法,自己不使用,對別人的使用要拒絕
    作者:心理學科普人這個物種,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特別是對於一個成長與變化的人而言,就更加如此了,一個孩子小的時候聰明伶俐,但是他的成長環境與教育狀態就可以輕易讓他走上不歸路,一個家庭組建伊始開心快樂,和和睦睦,說好了要白頭偕老,共同成長,可不適當的評價
  • 心理學: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只需要看這4個方面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所有心理問題中暴力傾向帶來的傷害是最嚴重的。被施暴者不管是在身體還是心理都會受到嚴重的摧殘。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尤為重要。有暴力傾向的人都是有跡象的,可以從下面這四個方面判斷。
  • 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活在別人貼標籤裡作者:唐一(富書籤約作者)毀掉一個人貼標籤就夠了最近出了一條挺有意思的新聞:還有前天,芒果臺小明星大鬧火車站。就有人言之鑿鑿:娛樂圈裡的明星都是暴發戶,沒素質。類似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在給一個人甚至一個群體貼上「標籤」。心理學上有理論認為,給人貼標籤的做法,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還會讓別人做出和自身標籤相吻合的行為。
  • 心理學:小心了,擁有下面3個特徵的人,很可能有暴力傾向
    人際交往中,最令我們害怕的,就是遇到一個擁有暴力傾向的人。這樣的人傷害的不僅是我們的心理健康了,反而甚至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威脅。可是人心隔肚皮,一個擁有暴力傾向的人,往往在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那如何識別出這樣的人呢?從心理學角度看,他們往往具有這3個特徵。
  • 職場高人踢走一位同事,不需要直接暴力,三個小手段就能實現
    職場上和同事關係不好,但自己又不是上司,無法左右同事的去留,一起再共事又非常的不合拍。 有些職場高人,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不需要直接暴力,利用這三個小手段就能輕鬆把同事踢走。看看他們用的都是什麼手段。
  • 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是遊戲?你錯了,其實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
    文/真心媽媽如果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是如何被毀掉的。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手機,是電子遊戲,是孩子的貪玩兒。但事實上,在如何毀掉孩子這個問題上,最具有發言權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有一個人天天指著父母的頭去罵父母:怎麼這麼沒用,就是社會的敗類,不會賺錢,整天只知道欺負孩子。那麼這樣就會激起父母的上進心嗎?顯然是不會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父母總是使用語言暴力對待孩子,並不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反而會把孩子推進無盡的黑暗當中,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爬出來。
  • 毀掉孩子一生的,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第二個孩子是剛剛跟小夥伴們完成一場不錯的足球比賽,身上的泥漬還在,因此惹怒了父母:「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第三個孩子手裡捧著打碎的花瓶,無助的望著你,眼神空洞,像是隨時等待父母的責罵。他的身上刻著的話是:「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 心理學: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改變
    前幾天有一個讀者來找我談心,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糾結,問我:我需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她覺得自己太老實內向了,有點兒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 每次大家一起聚會的時候,她總是插不上嘴,經常覺得自己好像是多餘的一樣,特別尷尬。 她不知道如何去與別人聊天,只會一個人默默的坐在一邊聽別人講話。 有一次她想要追求一個男生,但是因為性格特別內向,所以她遲遲沒有表達出來,但是這件事卻讓她苦惱了半年。
  • 心理學:想要快速的讓一個人「精神崩潰」,只需要簡單的3步操作
    心理學:想要快速的讓一個人「精神崩潰」,只需要簡單的3步操作!   教會他佛系生活   摧毀一個男人,首先你需要讓他「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