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課程感悟——
繼續學習林格先生《痛點》課程,真有一種「不祥」之感,先生非常「狠心」,甚至有點「殘忍」,每一次的課程,總指向你心痛的地方,揭開痛點,扎破,戳到痛點位置。我甚至還有一種預感,就是你想遮掩那裡,先生就一定會來挖你那裡,像極了那句老話,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滋味」。所有心上的痛點,先生早已被發現、被看透。
今天學習感悟的內容是《痛點》課程之二十三,僵化,思想僵化,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不願意改變自己。
有些東西要守,比如你身上的正氣。有些東西要破,比如你的舊思想、舊認識、老舊傳統。我們知道,事物是發展、運動的,也是時刻變化的,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固化封閉,如陷此痛點中,就很難再有突破自己了,先生如此告誡。
如此可怕的僵化,那如何來克服一個人的僵化心理呢?先生的教誨有四個警惕:
一、警惕「將迎意必」。
在與人交流溝通時,還真是如此,喜歡順著對方的認知,逢迎著對方展開交流,這種刻意保留自己主見,自己認識的溝通方式,就是逢迎心理在作祟。裡面就有你的妥協、你的不自信。這是一種僵化的行為,不願意,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認知,沒有自我的力量。那終將成為牆頭草,人云亦云,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人應該學會表達自我主張,說清自己新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保守,只順迎別人的觀點。
要消除自己的逢迎心理,首先就要記住一條基本事實。這就是: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對自己滿意。不隨意妥協自己的認知,才能向前邁出一步,不守舊傳統,不該只保守僵化地去支持他人的主張。
二、警惕「羨慕嫉妒恨」。
凡事相對,沒有絕對,主張樸素的公平,自己得不到,於是就照搬出所謂自由普世人生價值的看法,來駁斥,擺出一幅自明清高的神態,自以為站在公平正義的制高點,指指點點。要這個,說那個。看到別人優於自己的地方,急於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態,其本質就是「羨慕嫉妒恨」。
過度攀比,是造成「羨慕嫉妒恨」的根源,總惦記著自己有沒有吃虧,得到的是不是跟他人一樣多,不比過程投入,卻要比結果獲得。得到如稍有不如意,報怨、嫉妒、不滿情緒一腦瓜子就都來了。其實是私心控制了本心,得不到解脫。
不是不能比,先生指示,可以比,要正確的心態來看到自己的優缺點,目的是為了能揚長避短,多看看人家有哪些長處,以便學過來為我所用。所以,要樹立學習意識,不能只在舊思維裡轉圈,不願走不出來。
三、警惕「秉性難移」。
一個人過多地強調自己的本性難移,大多是給自己找臺階,是不願再改變自己的表現。開脫自己,說自己性格不好,粗心大意,其實就是想表明自己不願意再向細心的方向努力,這就是自我封閉。自己給自己建造一個無形的囚籠,把自己關在裡面。
四、警惕「不求無功,但求無過」。
擔心變化,害怕未來,怕未知,怕向前危險。於是,不敢向前,束手束腳。先生指出,要先行後知,要敢為。新東西未知因素確實很多,沒有把握,就不敢去嘗試,不去冒險,儘管冒險很可能失敗。但不前進更加危險。絕不可躺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上。要知道,開始「守」的目的,是為了「破」,終極目標其實是為了「離」,不敢為,但求無過,就是一種僵化,先生指出,無功就是最大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