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的到來,今日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時代呼喚高尚的職業道德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為此提出了奮鬥目標:「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任務和奮鬥目標,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具有首要和基礎的作用。正確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在新時期加快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步伐。
一、社會進步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包含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包含著教育在內的其他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為適應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其中不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所以,我們要在繼承、借鑑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
(一)要繼承中國傳統師德中有價值的成分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絢爛多彩,師德內容在歷代不斷得到弘揚和發展。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意識到教師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他認為「君子懷德」,即做教師的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資格去教育學生。孟子認為教師人格應表現為「浩然正氣」,在現實世界體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真知灼見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為當代師德理論所繼承。此外,古人提出的「有教無類」的觀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觀點,嚴謹治學、「教學相長」的觀點,既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對現代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要借鑑和吸收世界各國的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與構成,不同社會和時代有著許多共同的成分。當代一些發達國家已認識到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都著力規範本國教師的職業道德,對教師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品質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其主要內容包括自重和重人、善於合作、愛護學生、富於社會意識等。國外師德理論中的某些思想,如重視個性發展,平等對待學生以及國外教育家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優秀職業品質等,都值得我們借鑑和吸收。
(三)適應時代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
在我國,現代職業道德建設離不開時代內容。
一是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古代傳統的師德片面強調知識教育,忽視能力教育、理想教育、紀律教育。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有助於在繼承傳統教師職業道德時,進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改造和詮釋,豐富當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從而以教師的真才實學和高尚人格來影響和教育億萬青少年並影響全社會。
二是必須以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師德的核心,這也是師德要求的時代體現。現代社會不同於古代社會,教師職業道德不再是以體現個人價值為核心,而是以集體主義為出發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不是傳統的「修、齊、治、平」。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應以集體利益為重。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涉及社會公德,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這顯然比古代的師德範疇寬泛得多,更富於時代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三是必須對教師職業道德作出新的規定和新的闡釋。例如:目前的嚴謹治學規範,在要求教師在治學中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同時,又要求教師治學時保持科學的態度和精神。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鑽研和學習,要以自強不息的毅力去追求創造性,要以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對待治學過程中的困難。
二、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目前,我國不僅面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而且正在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有步驟地進行著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體制的全面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引起了教育職業活動中利益關係的深刻變化,從而要求教師在發揚傳統優秀師德的基礎上,更新教師職業道德觀念,培養適應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師德品質,推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教師職業與社會的關係看,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物質利益的某些原則必然會進入學校教育的管理過程,並對教育發展起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利益的調整和再分配問題。這無疑會觸動某些教師的利益。如何正確看待和應對這種情況也是教師職業道德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從教師集體的內部關係看,按勞分配原則正在教育勞動中得到貫徹,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調動了教師勞動的積極性。同時,由於教育勞動成果評價的複雜性,加上利益分配可能存在的一些片面性,調節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集體之間利益關係的重要性比過去顯得更加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教師集體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培養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的責任感,成為調節教師之間利益關係的重要槓桿。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師生之間的利益關係日益緊密。過去學校培養的學生由國家「統包統配」,教師教好教壞,學生學好學壞一個樣,「人人有個鐵飯碗」。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面臨著「優勝劣汰」的擇業競爭,教師培養學生的好壞也與個人利益有了直接的聯繫。目前我國高等學校試行的是自費上學、自主擇業的招生分配製度,教師能否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人才,如何按需培養,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勞動效率顯得更加重要。
從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係看,實行教育民主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在教育改革的形勢下,每個學校都面臨著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大量新問題,這需要教師和教育工作領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發揚民主,群策群力,互相尊重,團結一致,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共同努力。
改革使我國教育職業活動的利益關係發生了一定變化,那麼調節這種利益關係的教師職業道德也必然要隨之發生某些變化。近年來,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觀念發生了某些積極的變化,其中主要有功利統一觀念、艱苦奮鬥觀念、教育競爭觀念、教育民主觀念和教育時間觀念等。
三、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就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育人模式,實施素質教育,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相應的,這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會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素質教育對象的變化對師德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時代孕育不同的教育對象。現代素質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更強,他們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具有要求獨立、強調自我的特點,向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必然比以往更高。比如,熱愛學生就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教書育人就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應該潛心研究素質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改變陳舊觀念,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其次,道德品質教育是素質教育極其重要的方面。青少年學生的基本道德傾向、基本道德行為和基本社會公德始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教師就應該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教師要做愛國家、愛民族的榜樣,做關心他人的榜樣,做孝敬父母的榜樣,做遵紀守法的榜樣。只有教師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承擔起素質教育的重任。
最後,從素質教育的目標來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身心健康被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此相適應,教師的身心健康、創新意識等要求也應作為新內容和重點納入教師的職業道德內容體系。在素質教育條件下,教師的職業道德應始終和學生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斷追求時代精神,不斷追求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崇高的職業道德來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