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老師都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其實只有老師才明白,有一類「好學生」卻讓老師非常討厭,這類學生成績好,但是品行差,不遵守紀律,不尊重老師,不團結同學,即便是成績好,也不會讓老師喜歡。
不僅如此,老師還會想方設法給他點「顏色」看看!這不,杭州一所學校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
在班級群裡,家長問老師「前三名怎麼沒有獎狀呢?」
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解釋:獎狀是一個綜合表現的體現,而不是一次考試決定的!」
家長:「那至少上前三名了,鼓勵一下也應該有張獎狀吧。」
數學老師:「不是偶爾一次考試好就有獎狀的,要看整個學期表現的。你們孩子上課表現很不好,很多小動作,小朋友們不會同意。」
家長:「那考試還有什麼意義,鼓勵一下也應該有的。」
班主任:「我們不是幼兒園,要人人有,你家要有獎狀,別的小朋友都要有了,你要鼓勵,你可以自己鼓勵!照你這樣的想法,我們平時表現都不用了,只管最後一次考試就好,我們不是高考,一次定勝負。」
家長:「你這樣說我就不同意了,什麼叫他要有全班都有了,是調皮些,也不可能這樣說呀!」
後續的內容,該網友沒有截出來,但是很明顯,結果只能說不歡而散!爆料者稱自己孩子也在這個班上學,2位老師都是教育教學質量很高的老教師!
一、老師評價,沒有問題!
幼兒園的小朋友,肯定會一人一張獎狀,也正因為如此,沒有人重視幼兒園的獎狀。但是,到了小學,怎麼發獎狀,就有講究了。
小學生正是各種行為習慣、性格特點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老師獎勵對孩子進行引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一些成績好,但是行為習慣並不好的學生,老師可以不給他們獎狀。
在這裡,老師都解釋了獎狀是對一個學期表現的評價,既然孩子平時小動作很多,那麼評價就不好,不給獎狀也在情理之中。
二、老師的語氣,很有問題!
雖然這位家長在群裡這麼問老師欠妥,但是說實話,老師的第一句就「帶刺」,生硬的話語,讓人感覺直接站在了敵對面,而後面數學老師的做法,更讓這種矛盾升級。
其實,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小學老師身上,這也是小學老師的「職業病」,雖然是兩位教學成績很好的老教師,但是他們因為經常和小學生打交道, 往往要維護自己的權威,所以說話有一種趾高氣昂的語氣,不夠圓滑。
這種話對學生說,也沒有什麼,但是你現在面對的是家長,再用這種語氣,可能就會引發矛盾。如果這個老師能夠先對孩子做出肯定,比如孩子這次考得很好,是因為什麼原因。然後再指出他還有哪些不足,我想家長完全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就沒有後面事情的發生。
再一個說這兩位老師是教學成績很好的老師,這個可能沒有問題,但是說是教育很好的老師,從他們說話中真看不出來,既然不給前3名的學生發獎狀,起碼應該讓孩子知道不發獎狀的原因,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努力才能得到獎狀,而不是在這裡怒懟家長。
三、霸氣的家長和霸氣的老師,都是愚蠢的!
爆料者是該班的另外一位家長,他爆料的題目是「霸氣家長霸氣老師!」,通過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家長和老師都夠霸氣,誰都不服輸,但是在外人看來,如何評價這位家長呢?又是如何來評價這兩位老師呢?
老師和家長本應該是最親密的同盟軍,他們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他們的緊密配合,才好教育好孩子,但是在現實中,卻有很多家長把老師推向對立面,或者老師把家長推向對立面,他們由盟友變成了敵人,而他們之間鬥爭的犧牲品只有一個——孩子!
試想一下,經過這段對話之後,老師會什麼態度對待這個孩子?不要把老師想的太高尚,他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老師,雖然老師的身份會給他形成一定的制約,但是人的本性是難改變的,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有喜怒哀樂,所以,這個可憐的孩子,不小心就可能稱為家長和老師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家長和老師溝通是有技巧的!而這種技巧,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任何的質問,都是不合理的。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