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除普通話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這是滬語、湘語等其它地方的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同為粵語,廣東粵語與香港粵語之間卻有著不小的區別,具體怎樣,來溯源。
粵語與普通話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徵,但也並非一成不變。
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彙。清朝260年的穩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即「臺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
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來,因為當地客家人的粵語發音將「香港」讀成「康港」。
但遷往粵西地區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當地的廣府人爆發了長時間的暴力衝突。史稱「土客之爭」。
土客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最終以客家人有些重新遷回梅縣、惠州一帶,有些繼續向西遷徒到廣東、廣西交界處,餘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徹底融入當地廣府人族群而告終,因此現江門、肇慶地區再無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爭」以廣府人勝利結束,但持續了幾十年的械鬥也使得五邑地區的廣府年青人對留在當地感到厭惡。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寧願通過「賣豬仔」賣身去美國、加拿大做華工修鐵路也不願留在當地。在此帶領下,開啟了清末廣東人大規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一下子就「國際化」、「現代化」。這為之後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誕生、以及辛亥革命的發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香港粵語懶音與爭議極大的「粵語正音運動」
香港在開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但開埠後因為大量廣府人的進入,再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為粵語,港英政府也認同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是標準的漢語。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9年。
49年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直接的人員與文化溝通完全中斷,香港的發展逐步超過了廣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就更是遠遠把廣州拋在了後頭,兩千多年來廣州第一次不再是兩廣大地區的龍頭老大!自此香港的語言文化發展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廣州的影響。
本來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例如將「恒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即規定電視、電臺,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但之後又有反覆。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大量中青年人要忙於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但被廣東省拒絕。
無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賓、印尼、泰國引入大量的菲傭、印傭、泰傭,結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後學到的第一種語言竟然是菲律賓語、印尼語、泰國語!於是粵語懶音現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廣泛出現。
這時一個非常重要而具爭議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何文匯」!他認為標準的粵語發音應該是嚴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廣韻》的音!例如「構、購」兩字應該讀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應該讀為「素」音,而不是「索」音;「糾」字應該讀為「九」音,而不是「鬥」音等等。
於是他藉著香港政府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製作了一系列的電臺、電視節目,推廣他的復古漢語,並成功讓香港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發音更改為《廣韻》的音。結果粵語產生了兩大流派,一派是廣州話為代表的現代粵語,一派就是復古粵語。
何文匯的舉措引起了包括廣東、北美等地大部分粵語語言學家的反對,並稱其發音是搞亂粵語的「病毒音」。相當一部分的香港語言學家也不認同按照《廣韻》來發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說的都是現代的粵語。
因此現在香港是兩種發音並存(但新聞播報則以復古粵語為主),中學生畢業時按規定要用粵語流利朗讀一段文字,也是隨便採用那種發音都可以。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與廣東的電視臺在發音上會有一定區別的根本原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