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

2021-12-29 花都電臺

  粵語是除普通話外,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字系統的漢語。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這是滬語、湘語等其它地方的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同為粵語,廣東粵語與香港粵語之間卻有著不小的區別,具體怎樣,來溯源。

粵語與普通話

  廣東省內廣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穩,所以語言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特徵,但也並非一成不變。

  例如宋朝時廣州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一些阿拉伯語也由此傳入從而影響到廣府語言的詞彙。清朝260年的穩定歲月,使得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的現代粵語在清朝末年徹底形成。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於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惠州一帶遷往了珠三角東岸的增城、寶安縣,以及粵西的肇慶、五邑(即「臺山、鶴山、開平、恩平、新會」五個縣,現江門市範圍)。

  其中珠三角東岸因為離省城廣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遷往當地客家人與當地的廣府人能夠和平相處。香港在開埠以前,也就是幾十戶客家人的小漁村。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來,因為當地客家人的粵語發音將「香港」讀成「康港」。

  但遷往粵西地區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當地的廣府人爆發了長時間的暴力衝突。史稱「土客之爭」。

  土客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最終以客家人有些重新遷回梅縣、惠州一帶,有些繼續向西遷徒到廣東、廣西交界處,餘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徹底融入當地廣府人族群而告終,因此現江門、肇慶地區再無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爭」以廣府人勝利結束,但持續了幾十年的械鬥也使得五邑地區的廣府年青人對留在當地感到厭惡。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寧願通過「賣豬仔」賣身去美國、加拿大做華工修鐵路也不願留在當地。在此帶領下,開啟了清末廣東人大規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一下子就「國際化」、「現代化」。這為之後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誕生、以及辛亥革命的發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香港粵語懶音與爭議極大的「粵語正音運動」


  香港在開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漁村,但開埠後因為大量廣府人的進入,再加上當時廣州、廣府文化的絕對龍頭領導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漢語迅速變為粵語,港英政府也認同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是標準的漢語。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9年。

  49年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直接的人員與文化溝通完全中斷,香港的發展逐步超過了廣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騰飛就更是遠遠把廣州拋在了後頭,兩千多年來廣州第一次不再是兩廣大地區的龍頭老大!自此香港的語言文化發展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廣州的影響。

  本來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例如將「恒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即規定電視、電臺,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但之後又有反覆。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大量中青年人要忙於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但被廣東省拒絕。

  無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賓、印尼、泰國引入大量的菲傭、印傭、泰傭,結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後學到的第一種語言竟然是菲律賓語、印尼語、泰國語!於是粵語懶音現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廣泛出現。

  這時一個非常重要而具爭議性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何文匯」!他認為標準的粵語發音應該是嚴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廣韻》的音!例如「構、購」兩字應該讀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應該讀為「素」音,而不是「索」音;「糾」字應該讀為「九」音,而不是「鬥」音等等。

  於是他藉著香港政府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製作了一系列的電臺、電視節目,推廣他的復古漢語,並成功讓香港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發音更改為《廣韻》的音。結果粵語產生了兩大流派,一派是廣州話為代表的現代粵語,一派就是復古粵語。

  何文匯的舉措引起了包括廣東、北美等地大部分粵語語言學家的反對,並稱其發音是搞亂粵語的「病毒音」。相當一部分的香港語言學家也不認同按照《廣韻》來發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說的都是現代的粵語。

  因此現在香港是兩種發音並存(但新聞播報則以復古粵語為主),中學生畢業時按規定要用粵語流利朗讀一段文字,也是隨便採用那種發音都可以。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與廣東的電視臺在發音上會有一定區別的根本原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廣州粵語 VS 香港粵語,不在同一個頻道,到底誰才是正宗粵語?
    粵語,其實從宋朝就基本定型,如果現在的廣州人穿越到1000年前宋朝,跟那個年代的人溝通是沒問題的。從宋朝時期的「新華字典」《廣韻》,可以發現廣州粵語的發音和現在有90%的相近。華輝美食人作為一個原生的廣州人,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港式粵語更好聽,其實廣州和香港的粵語又有什麼區別呢?廣州粵語PK港式粵語雖然同為粵語,但一些廣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在香港卻有不同的意思。
  • 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不得不看)
    投稿郵箱:chuck.hu@imhaigui.com詳細講解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http://xcar.cn/r6BFbu Btonline(Xcar網友,廣東佛山)2014/7/2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 你知唔知香港人講粵語同廣州人講粵語有咩唔同?
    今天香港人口的90%以上是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由於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區,說不同的方言,這就需要一種公共語言來作為互相交流的平臺,由於說粵語的人口最多(以粵語為母語佔香港人口的近一半),而廣州又是廣東省會,所以廣州口音的粵語逐漸成為香港社會默認的公共語言,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穗港兩地的聯繫被中斷了近三十年,廣州與香港的發展軌跡不同,廣州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而香港粵語則受到英語和非粵語移民口音的影響,兩地口音雖然拉開了一定距離
  • 轉載 | 香港粵語與香港中文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流通的地域,普通話和「標準中文」流通於中國境內,而大華語則流通於全世界。考慮到地域因素,香港中文既不是「標準中文」,也並非大華語。在詞彙方面,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2006)列舉香港中文的例子,大多數都跟粵語有關, 尤其是同形異義的例子,如「認真當黑」的「認真」(確實)、「沒有加人工」的「人工」(工資)等,都是粵語的詞彙。這些進入書面語的粵語詞彙,形成香港中文的特點。
  • 粵語:廣州之魂!
    直到現在,在許多西方國家,說粵語的華人還遠多於說普通話的華人。「語言是最勢利的一樣東西,沒有用,當然沒人去學。」中山大學語言學教授莊初升如是說。所以,語言的普及、傳播與流傳,也最能反映當時當地的生態與文化。數百年來,廣州的興衰榮辱,不盡風流都鐫進了粵語中,口耳相傳。廣州興,則粵語興;廣州衰,則粵語衰,同聲同體,寵辱不驚。
  •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粵語是中國的七大方言之一,無論是使用人數還是遍及範圍都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廣州的粵語了,此外還有的香港的。前者是約定俗成的粵語標準發音,後者則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 廣州話VS香港話,哪種才是真正的粵語?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 學粵語最科學的記憶方法.——粵語學習、學廣東話、粵語教程、粵語入門、粵語培訓、粵語發音、粵語拼音
    學粵語最科學的記憶方法。——粵語學習、學廣東話、粵語教程、粵語入門、粵語培訓、粵語發音、粵語拼音粵語老師007是大腦神經學專業畢業,精通大腦科學記憶。運用到教學粵語,可謂虎上添翼,不得不服。id=588VIP課程地址 學粵語的好處:(1)北京上海霧霾大,來廣州發展卻不懂粵語? (2)孩子學校都講粵語,交不到朋友怎麼辦?(3)不會粵語銷售業績低,大客戶都是廣東人!(4)同事都是廣東人,想快速融入他們?(5)廣州南沙開通自由貿易區,歷史機遇要用上!
  • 粵語是在香港興起「粵語文化」的影響下才流行的?
    粵語是在香港興起「粵語文化」的影響下才流行的?其實是錯誤的! 我們經常聽到什麼「一群湖南人,半部中國近代史」,或「一群客家人,半部中國近代史」。可其實,無論湖南人與客家人都不是中國近代天下先的族群,革命天下先的是廣府人。這從粵語曾經在同盟會、國民黨中擁有特殊地位可以知道。
  • 想說粵語?來看看對廣東話、白話、廣州話和香港話的正確理解
    如在粵西的湛江、茂名一帶,人們說「我不去」不是像珠三角人那樣說「我唔去」,而是說「我冇去」。這就混淆了「沒有」和「不」的用法。這可以說是粵語的一個變種。粵語圈以廣州為中心向四周圍(尤其是向西)作半徑擴展,離這個中心越遠,粵語的發音、用詞差異就越大。珠三角的人出到其他粵語圈地方去,未必能聽很明白當地人所講的粵語。
  • 香港推廣粵語力度過猛?留學生憂慮:不會粵語不能來港嗎
    近年來香港普通話教育推廣有力,不會粵語也能在香港正常生活。然而近期,學界開始推廣粵語發音測試,重申粵語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人說「不會粵語就不要來香港」?學長剛聽到這消息也是瑟瑟發抖:究竟現在香港對普通話的態度和推廣力度如何?
  • 香港潮人說粵語是怎樣的?
    150元學粵語,有粵語教程,有培訓服務。諮詢微信廣東和香港都說粵語,因受兩地不同的文化交匯影響,在各自發展的基礎上衍生了很多新生代粵語詞彙。特別是香港年輕人中會衍生出很多潮語,今天就來說說其中一個。2011年開始教粵語,從事粵語教育10年,教過1萬多名付費學員。2.土生土長廣東人,長居廣深港,能說會教標準的香港粵語、廣東粵語。3.企業化運營,全職做粵語教育。Simon全天16小時在線,一天輔導學員2-3次,能及時解決學員問題。
  • 粵語學習!最全的一篇文章,廣東人教你學粵語
    這篇文章就普及一下廣東話,筆者是廣東(韶關)的,說的廣東話可能不如廣州人那麼地道。受到i塔尖的熱情相約,就根據自己理解寫了這麼一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學習廣東話。那些地方人說廣東話?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近4000萬 ,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7000萬。
  • 唔好再話粵語是方言了~
    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 香不香港ⅹB站人氣粵語老師線下教你速成粵語,快來報名啦
    學會的唯一粵語 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講 自己在香港念書啦 怎麼辦 剛來香港好想學粵語啊
  • 廣式粵語VS港式粵語,到底誰才是說最正宗又地道粵語?網友:一樣
    在廣東地區,都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有些地方可以能說一些當地方言,夾帶著一些口音,例如潮汕話,客家話等等。粵語使用最廣泛的兩個城市應該是廣州和香港這兩個地方了。那麼是要如何分辨廣州人和香港人呢?經常聽到一些對廣州和香港不好的傳言,就說都很排外,所以有很多外地的遊客,去到這兩個地方旅遊,都先要學習一兩句粵語旁身,假裝自己是廣東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但是我想說,也太天真了吧,粵語並不是兩天就能學會的語言來的。有些外來工,來廣州打工10幾年也未必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
  • 英語+粵語(兩則粵語翻譯)
    無經驗者勿擾聯繫方式:QQ1843048927【02】遊戲筆譯(簡體中文-粵語港繁)項目背景:這是國內的一款手遊的香港本地化項目,目前需要熟悉港澳地區繁中的譯員對照簡中原文進行創作翻譯,使之符合當地用語習慣,語言可以較好地匹配遊戲本身的風格,具有一定趣味性翻譯要求 :1、熟悉粵語(港繁)用語,粵港澳地區人士優先
  • 2017廣州圖書館免費學粵語——公益粵語培訓班介紹
    廣州圖書館公益粵語培訓班  時間:9月12日起連續6周  地點:廣州圖書館  票價:免費  郵件名格式為:公益粵語培訓班報名(姓名+聯繫電話)  例:公益粵語培訓班報名(王海+130000000)  註:開班時間從9月12日起,連續6周,逢周二、周四19:00~20:30上課。  由廣州圖書館語言學習館、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聯手打造的「公益粵語培訓班(第6期)」將於9月12日開班。
  •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他們為方便在粵方言地區傳教,便在本地文人的幫助下,開始學習和研究粵語。來華傳教士意識到中國幅員遼闊,粵語地區僅在最偏遠的廣東一帶,故而《聖經》的初譯不能選擇粵語,而應選擇文言或官話。因而,傳教士學習粵語一開始只是為了口頭傳教和日常交流,並沒有著眼於用粵語翻譯《聖經》,這種情況到1860年後才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