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孩子不能上學,各地為了解決學習問題,要求老師上網課。原本習慣把孩子交給學校管的家長慌了,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都是難題,現在還要陪上課,準確地說是管理孩子上課。
有一位媽媽就是因為督促孩子上網課,跟兒子發生矛盾,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衝動地推了媽媽。這位媽媽徹底崩潰了,直接報警。
這位媽媽在家要上班,還要督促孩子上網課,家裡有一堆家務活等著她幹。身心都已經到了極限,又遇到叛逆期的兒子,一言不合還打自己,無奈之下只好報警。
相信很多家長面對不能上學的娃,內心都是崩潰的。只是以前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將他們送到學校,接受管教。於是他們選擇忍一忍就過去了。但目前不行了,家長們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先跟大家解釋下家庭教育
在家庭環境下,給孩子進行教育,內容包括品德、行為、心理、素養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孩子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家長在保證孩子身體健康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營養,豐富的物質,舒適的環境。
但是在品德、行為、心理等方面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方面嚴重缺失。
行為習慣:
很多孩子一放假回家,就開啟熬夜模式、玩手機模式、吃零食模式,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好不容易放假,就好好放鬆下。放鬆指的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可這些只會給孩子帶來健康隱患,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熬夜是身體的一大殺手,孩子正值長高階段,長期熬夜會影響身高。
玩手機時間過長,對眼睛危害極大,有專家研究表明:長期玩手機看視頻,還影響智力發育。
吃零食過多,容易長蛀牙,影響孩子胃口,進而影響正餐。
因此各位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養成,不能覺得是放假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破壞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特別容易,一天就夠了。
心理健康:
現在孩子的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新聞了。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的心理脆弱成這樣?
家長在成人世界裡打拼看到太多的社會現實,他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於孩子: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優秀一點,這樣才能活得輕鬆些。
但是作為孩子,他們無法體會家長的這種心情。當雙方在互相不理解的情況下,家長向孩子施壓,孩子可能會反彈,傷到彼此。
親子關係不好歸根結底是彼此的不理解。家長有沒有嘗試過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請注意不是孩子先理解家長,而是家長先理解孩子。
在心理學有一個經典的範式叫錯誤信念任務,包括錯誤地點和錯誤內容。這個範式是為了研究孩子的心理理論,即是否能夠不受自己關於某事物看法的影響,準確判斷他人的行為和想法。
比如被試給兒童講下面這個故事:
小明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廚房的一個藍色櫥櫃裡(位置A) ,然後離開了廚房。小明的媽媽把巧克力移到了綠色櫥櫃裡(位置B) 然後離去。小明回到廚房想吃巧克力。
講完故事後主試問兒童:小明會到哪裡去找巧克力?
通常三歲以下的兒童很難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位置B(巧克力事實上在這個位置),而不會回答位置A(在小明的信念中認為巧克力在這裡,所以他會到這裡來找)。
實驗說明:孩子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這個實驗針對孩子所以比較簡單,但現實生活遠遠比這複雜得多。作為家長,有時都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更何況是孩子。
雖然換位思考很難,但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凡事多問問孩子,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評孩子。
只有先做到換位思考,才能解決其他的親子問題。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
我老公的哥哥,他的女兒一直在外婆家。每年過年,夫妻兩個就會把女兒接到奶奶家過年。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在看電視,她女兒就想玩手機。因為白天玩得太多了,她媽媽就不讓她玩。結果她女兒開始硬搶。這下徹底激怒了她媽媽,給她一巴掌。
只聽見她女兒哇的一聲大哭,邊哭邊控訴:你們平時不陪我,一回來就知道罵我打我。
聽完這段話,她媽媽也沉默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彼此不理解的例子。相信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縮影。
正確的做法是:在平時多跟孩子保持溝通,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打電話回去關心孩子。注意是關心孩子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想陪在你的身邊,但是爸爸媽媽能力有限,只能選擇出去賺錢,希望你可以好好學習,比爸爸媽媽有出息,這樣以後你就能把孩子帶在身邊。
或許他無法理解所有的話,但至少讓他知道,你沒有陪在他身邊,不是你不愛他。因為孩子有可能把你不陪他直接等同於不愛他。
最後達媽呼籲家長,隨著時代的變化,作為家長我們也要與時俱進,重視並做好家庭教育。其實真正讓孩子拉開差距的恰好是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