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能上學的娃,家長應該怎麼做?

2020-08-29 智能好眠

受疫情影響,孩子不能上學,各地為了解決學習問題,要求老師上網課。原本習慣把孩子交給學校管的家長慌了,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都是難題,現在還要陪上課,準確地說是管理孩子上課。


有一位媽媽就是因為督促孩子上網課,跟兒子發生矛盾,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衝動地推了媽媽。這位媽媽徹底崩潰了,直接報警。


這位媽媽在家要上班,還要督促孩子上網課,家裡有一堆家務活等著她幹。身心都已經到了極限,又遇到叛逆期的兒子,一言不合還打自己,無奈之下只好報警。


相信很多家長面對不能上學的娃,內心都是崩潰的。只是以前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將他們送到學校,接受管教。於是他們選擇忍一忍就過去了。但目前不行了,家長們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先跟大家解釋下家庭教育

在家庭環境下,給孩子進行教育,內容包括品德、行為、心理、素養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孩子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家長在保證孩子身體健康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營養,豐富的物質,舒適的環境。


但是在品德、行為、心理等方面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方面嚴重缺失。


行為習慣:

很多孩子一放假回家,就開啟熬夜模式、玩手機模式、吃零食模式,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好不容易放假,就好好放鬆下。放鬆指的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可這些只會給孩子帶來健康隱患,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熬夜是身體的一大殺手,孩子正值長高階段,長期熬夜會影響身高。

玩手機時間過長,對眼睛危害極大,有專家研究表明:長期玩手機看視頻,還影響智力發育。

吃零食過多,容易長蛀牙,影響孩子胃口,進而影響正餐。


因此各位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養成,不能覺得是放假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破壞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特別容易,一天就夠了。


心理健康:

現在孩子的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新聞了。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的心理脆弱成這樣?


家長在成人世界裡打拼看到太多的社會現實,他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於孩子: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優秀一點,這樣才能活得輕鬆些。


但是作為孩子,他們無法體會家長的這種心情。當雙方在互相不理解的情況下,家長向孩子施壓,孩子可能會反彈,傷到彼此。


親子關係不好歸根結底是彼此的不理解。家長有沒有嘗試過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請注意不是孩子先理解家長,而是家長先理解孩子。


在心理學有一個經典的範式叫錯誤信念任務,包括錯誤地點和錯誤內容。這個範式是為了研究孩子的心理理論,即是否能夠不受自己關於某事物看法的影響,準確判斷他人的行為和想法。


比如被試給兒童講下面這個故事:

小明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廚房的一個藍色櫥櫃裡(位置A) ,然後離開了廚房。小明的媽媽把巧克力移到了綠色櫥櫃裡(位置B) 然後離去。小明回到廚房想吃巧克力。


講完故事後主試問兒童:小明會到哪裡去找巧克力?

通常三歲以下的兒童很難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位置B(巧克力事實上在這個位置),而不會回答位置A(在小明的信念中認為巧克力在這裡,所以他會到這裡來找)。


實驗說明:孩子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這個實驗針對孩子所以比較簡單,但現實生活遠遠比這複雜得多。作為家長,有時都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更何況是孩子。


雖然換位思考很難,但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凡事多問問孩子,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評孩子。

只有先做到換位思考,才能解決其他的親子問題。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



我老公的哥哥,他的女兒一直在外婆家。每年過年,夫妻兩個就會把女兒接到奶奶家過年。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在看電視,她女兒就想玩手機。因為白天玩得太多了,她媽媽就不讓她玩。結果她女兒開始硬搶。這下徹底激怒了她媽媽,給她一巴掌。


只聽見她女兒哇的一聲大哭,邊哭邊控訴:你們平時不陪我,一回來就知道罵我打我。

聽完這段話,她媽媽也沉默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彼此不理解的例子。相信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縮影。

正確的做法是:在平時多跟孩子保持溝通,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要打電話回去關心孩子。注意是關心孩子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想陪在你的身邊,但是爸爸媽媽能力有限,只能選擇出去賺錢,希望你可以好好學習,比爸爸媽媽有出息,這樣以後你就能把孩子帶在身邊。


或許他無法理解所有的話,但至少讓他知道,你沒有陪在他身邊,不是你不愛他。因為孩子有可能把你不陪他直接等同於不愛他。


最後達媽呼籲家長,隨著時代的變化,作為家長我們也要與時俱進,重視並做好家庭教育。其實真正讓孩子拉開差距的恰好是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喜歡上學,家長應該怎麼做?
    因為20級的小學新生即將入學,筆者作為有孩子剛剛走過小學一年級的家長,有一些感悟,也有一些小小經驗想分享給即將做一年級新生家長的各位。這一些系列大概會有幾篇,今天這一篇是第三篇。這一篇裡,想說說一年級新生家長最重要的任務:讓孩子愛上上學。
  • 面對「開學前症候群」,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做?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03、調整飲食,緩解孩子的疲勞感 暑假期間不少人打破了三餐的飲食規律,家長應該調整孩子的飲食搭配,嚴格執行三餐時間,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食品,要充分補給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減少脂肪攝入量。
  • 面對親戚朋友的「中國式逗娃」,家長應該怎麼做?保護孩子是重點
    為了你所謂的親近孩子或者說圖自己一時的舒坦,而讓孩子承受不能理解的傷害和痛苦。這種人真的挺low的。做個懂事的大人,從不輕易逗弄孩子開始。02 給孩子提前打好預防針現實往往很殘酷,在逗娃這件事上,我們往往無法佔據主動,無論你的親戚素質多高,總會有幾個漏網之魚,逢年過節孩子被逗弄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 「不買名牌鞋,我就不上學了」,面對孩子攀比,家長該怎麼做
    但她沒想到有一天孩子居然跟說不想去上學了,她被氣瘋了。 之前孩子要求她給自己買一雙名牌鞋,但她給小軍交了學費後,就所剩無幾,平時還要定期給他生活費,已經沒有多餘的錢他買一雙名牌鞋了。
  • 面對孩子拖延、寫作業慢,家長應該怎麼做?
    很多家長看過之後,都能夠代入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到孩子,也許有的家長十分慶幸自己沒有影響到孩子,有的家長發現自己的行為已經影響到孩子就開始憂慮不已。面對孩子拖延、寫作業慢,家長應該怎麼做?愉悅的情緒面對孩子我們知道了家長本身的一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磨蹭拖延,那麼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拖延的問題呢
  • 面對孩子找茬,跟大人交鋒,家長要怎麼做?
    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逃避學習,逃避做事,家長不說不行,說了孩子又不聽。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挖苦諷刺,有損人格傷害人的話更不要講。家長往往愛說狠話,一件小事能扯出一串事來,一串事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這時家長該怎麼做呢? 第一,不能發火。
  • 面對「開學前症候群」,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做?轉給家長早受益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03調整飲食,緩解孩子的疲勞感暑假期間不少人打破了三餐的飲食規律,家長應該調整孩子的飲食搭配,嚴格執行三餐時間,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食品提前預習知識,學後鞏固知識,面對各學科老師時,不要有特別情緒,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除此之外,家長也要要積極配合教師,幫助孩子查漏補缺,不掉隊。主動與學校保持密切合作。充分了解學校的教育要求,發揮學校集體教育和家庭個體學習的各自優勢,以保證孩子學習好習慣的持續養成。
  • 家長愛在3歲時送娃去幼兒園,專家建議4歲再送,該怎麼做才好呢
    娃在3歲和4歲時,送往幼兒園還是有所區別的。區別一:情感需求3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是很大的,尤其這個時候更應該給予孩子安全感,不然就會導致孩子自卑或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該怎麼做才好對於3歲送娃上學是家長最愛的選擇,但專家卻建議孩子在4歲的時候再送,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情況下,該怎麼做才好呢。
  • 家長愛在3歲時送娃去幼兒園,專家建議4歲再送,該怎麼做才好呢
    娃在3歲和4歲時,送往幼兒園還是有所區別的。區別一:情感需求3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是很大的,尤其這個時候更應該給予孩子安全感,不然就會導致孩子自卑或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所以當3歲的孩子被送到幼兒園的時候,他會多想覺得自己的爸媽是不要自己了。
  • 面對磨磨蹭蹭的娃,作為家長如何給孩子的行為加速
    智慧媽媽群裡最近有一位媽媽求助這樣一個問題,說自己的孩子就如同小蝸牛一樣的慢,凡事都是磨磨蹭蹭的,面對孩子的狀況自己真的就是一種抓狂的狀態:1、早上起床磨蹭。第一遍呼叫換來的是微微蠕動,第二遍呼叫換來的是翻身,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呼叫才換來熊孩子的真正起床。2、吃飯磨蹭。
  • 面對「開學前症候群」,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做?「學浪計劃」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03調整飲食,緩解孩子的疲勞感 暑假期間不少人打破了三餐的飲食規律,家長應該調整孩子的飲食搭配,嚴格執行三餐時間,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食品,要充分補給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減少脂肪攝入量。
  • 幼兒園老師坦言,反感三種家長的「接娃方式」,卻又不能生氣
    自從父母接娃放學後,忙碌的不單是家長,幼兒園老師也很苦惱,因為不是每位家長的「接娃方式」都能令老師接受,卻又不能生氣。「接娃方式」讓老師反感,看看你是嗎?,負責該班級的老師不能下班。」,可是面對孩子家長又不能生氣,看看你家接孩子時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
  • 多和家長送娃上學時的三個行為有關,中了的趕緊改
    ,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打滾而心軟,無疑會加劇他們的內心焦慮。從此以後,送孩子上學便成了一道難題,每天都要與娃「鬥智鬥勇」。其實,面對孩子上學困難的問題,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為此,建議家長在送達孩子入園後,不要做偷看的小動作,應該從言行舉止表達出對幼兒園的信任,可以多和孩子講講幼兒園老師的好和園裡發生的趣事。
  • 面對「開學前症候群」,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做?轉給家長,早看早受益
    據說每次開學前期,都有一種叫「開學症候群」的症狀 ,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期待、不舍……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舒適的假期生活就要結束了,面對開學後的學習和生活,孩子難免會有「畏難」和「牴觸」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不願意上學,如何面對?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高中了,是個女孩,平時學習成績中下遊水平,家長也沒有抓的太嚴,相信自己孩子會自我管好學習事情,可是最近發現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做業也不做,情緒變化非常大,過問了也不說話,通過耐心溝通交流得知,在班會集體活動中,受到其他同學的潮笑,說長的象男人,不愛打理,沒有女人味,孩子自己覺得自尊心受傷害了,不想在見到同班同學了,不在去上學了,家長怎麼做思想工作,都聽不進去,你說咋辦?
  • 面對小兒咳嗽,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一招排痰
    面對孩子咳嗽朋友圈見最多的配圖不是輸液就是口服抗生素。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寶媽,大的七歲,小的三歲。我能切身感受到孩子生病父母焦急難過的心情,今天我決定寫這篇文章只是想以我育兒的經驗來分享對於小兒咳嗽,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最利於孩子。給大家分享一個拍背咳痰的手法,親測十分有效。
  • 面對「開學前症候群」,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做?早看早受益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03調整飲食,緩解孩子的疲勞感 暑假期間不少人打破了三餐的飲食規律,家長應該調整孩子的飲食搭配提前預習知識,學後鞏固知識,面對各學科老師時,不要有特別情緒,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除此之外,家長也要要積極配合教師,幫助孩子查漏補缺,不掉隊。主動與學校保持密切合作。
  • 「特殊」假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特殊」假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原本的春季學期,因肺炎疫情而推遲,在這段突如其來的延長期中,家長需注意哪些方面,以幫助孩子們順利渡過?
  •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應該怎麼做?試試這三種方法
    寶寶一看,急得坐在地上哭,接小朋友的家長都駐足觀看。我回頭拉起寶寶,說:「真的不能買,不能養成這個壞習慣。」一般父母不給孩子買玩具,都是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要挾大人,可是有位日本爸爸帶孩子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不給娃買玩具的方式真讓人大開眼界,目瞪口呆。在一個日本的帶娃綜藝節目中,爸爸中川帶著兒子琳太郎出去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兒子興高採烈地走進去精心挑選起來。可是父親看到價格,感覺實在太貴,就不想買了,帶孩子走。
  • 面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其實,面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造成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首先,其實大多被定義為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一般都是找不到其他明顯原因的,我們在實踐的治療或矯正的過程中,把這一類其他方面正常,只是語言發育出現遲緩的現象總結為發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