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二寶的幼兒園旁邊就有一家小型超市,每次接寶寶放學,寶寶都想要拉著我去超市買這買那,零食或者玩具,有時我看有需要的偶爾買一些,更多的是沒必要的不買。
這天,寶寶又要我去買風車糖,我說:「吃糖對牙不好,我們不買了。」寶寶執意要去,我掙脫寶寶的小手,就往回家的路上走,幼兒園就在小區裡,前面也沒有車輛,還是很安全的。
寶寶一看,急得坐在地上哭,接小朋友的家長都駐足觀看。我回頭拉起寶寶,說:「真的不能買,不能養成這個壞習慣。」寶寶哭哭啼啼地跟著我回家了,過不了一會兒就破啼為笑了。
不過寶寶會看人下菜碟,如果寶爸去接孩子放學,孩子一鬧一個準,寶爸看著孩子鬧,也不知道哄,又不好意思路人看,就直接買下。像玩具「迷你特工隊、機關槍、奧特曼」等等都是在這種情形下買來的。
一般父母不給孩子買玩具,都是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要挾大人,可是有位日本爸爸帶孩子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不給娃買玩具的方式真讓人大開眼界,目瞪口呆。
在一個日本的帶娃綜藝節目中,爸爸中川帶著兒子琳太郎出去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兒子興高採烈地走進去精心挑選起來。可是父親看到價格,感覺實在太貴,就不想買了,帶孩子走。
看孩子不太願意,爸爸索性就像小孩子一樣躺在地上和兒子撒潑打滾,這一幕驚呆了玩具店的所有人,也讓兒子感到迷惑和尷尬。想要扶起躺在地上的父親,但沒能拉起來,為了讓父親乖乖起來,最後乾脆放棄買玩具,說,「那就算了,不買了。」父親這才起來。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問孩子:「你真的不想要那個玩具了嗎?」兒子回答還是想要,父親說:「那爸爸不給你買,你願意嗎?」孩子接著又說:「算了吧我忍著。」
兒子琳太郎的自制力還是蠻強的,如果情況變成兒子和父親都來這招,在地上撒潑打滾,那又變成如何?看來總得有一方要妥協忍讓,懂得退讓。
1、該拒絕的拒絕
如果家裡玩具已經很多了,再買一是佔地方;二是時間長了孩子不想玩了,還得想著處理;三是浪費金錢。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拒絕,告訴孩子不能買的理由,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買。
這時候孩子往往會問N遍,堅持不懈地發問:「我能買嗎?」父母一定要堅持住,尤其是爸爸,耐不住面子。不給孩子買,能控制孩子的欲望,讓他知道不是你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什麼,需要有理智和清醒的頭腦。
不要怕孩子哭,相信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事實證明,大多數孩子哭上一陣兒就好了,過後還會甜甜地說:「媽媽不讓我買,我就不買。」
2、規則早建立
李玫瑾教授說:3歲左右的時候,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機。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到了孩子12歲之後,孩子的性格已經形成了習慣,再管孩子也聽不進去,因此要在寶貴的3歲左右給孩子立好規矩,培養良好性格,長大了即使父母不管,小樹苗也長不歪,成長為參天大樹。
當3,4歲的孩子哭鬧,撒潑打滾的時候,李玫瑾給出了方法。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幹涉。
第三步:記住4個「不要: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不要心煩,情緒崩潰,穩住,孩子一看哭鬧這招沒什麼用,也就自知沒趣,一會兒就破啼為笑了。
3、轉移注意力
年齡太小的孩子,如果是2歲以內,只給寶寶講道理或者講規矩,孩子不容易理解,效果不佳。最好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安全感,然後轉移注意力。
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直接來硬的,強硬拒絕,抱起來哄哄寶寶看看別的東西,或者說:「寶寶,我們玩這個遊戲,好不好?」孩子被別的有趣的事情吸引,就把這件事情忘記了。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需要開動腦筋,發揮聰明才智,根據孩子的特點尋找好的解決方法,最了解孩子的是自己的父母,既讓家庭和諧,親子關係良好,又讓孩子培養好習慣,塑造良好品格。
歡迎關注胡蘿蔔媽媽育兒說,70後倆娃媽媽,熱愛寫作,專注分享育兒教育知識。
(圖片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