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齊安生物總裁孟凡帆: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有較大提升空間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日前,新三板掛牌企業盛齊安生物自主研發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通過湖北省醫保局和衛健委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審批,可在多種癌種適應症上開展臨床應用。

盛齊安生物總裁孟凡帆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載藥囊泡技術還處於第一代,其抗腫瘤功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研發團隊通過更加系統的分析和全面的篩選,將會更加細緻地闡明其抗腫瘤機理以及獲得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首創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

「它以直徑介於100—1000納米之間的天然生物來源的細胞外囊泡為基礎,與遞送的藥物分子或生物活性物質有機結合,形成全新的藥物遞送和控釋模式,形成具有多種抗腫瘤功能的載藥囊泡,通過動員數量最為龐大的、具有人體天然屏障之稱的中性粒細胞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是一種兼具免疫治療和生物化療特性的全新腫瘤免疫療法。」對於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運作原理,孟凡帆是這樣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描述的。

孟凡帆表示,與其他腫瘤免疫療法不同,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同時具備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的雙重優勢,利用囊泡在細胞間信息傳遞的特性,通過生物物理學的作用機理,其更易於靶向殺傷易導致腫瘤復發和轉移的腫瘤幹細胞,同時調動具有人體天然屏障之稱的中性粒細胞發揮抗腫瘤免疫功能,以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為代表的細胞外囊泡對疾病的治療。其被視為一種新興的基於天然免疫反應的腫瘤免疫療法,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展開廣泛研究。

「有一組基於PubMed檢索的EVs研究顯示,自2010年起,全球關於EVs的學術成果年均呈幾何倍數增長,資本市場上,包括騰訊、IIIumina等國內外知名機構紛紛提前布局,成為一個投資機構追逐的藍海市場。」對於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市場前景,孟凡帆信心很足。

完成臨床轉化「最後一公裡」

對於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臨床轉化方面的進展,孟凡帆表示,「作為一項全球領先、創新性和前沿性極強的腫瘤治療技術,在明確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後,結合項目自身特點,積極順應政府政策導向,以醫療新技術模式進入市場,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完成臨床轉化的『最後一公裡』,率先完成臨床轉化。」

孟凡帆介紹,醫療新技術模式為企業與醫院籤訂醫療技術服務合同,由醫院進行臨床應用,符合當下和未來中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趨勢。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獲批在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天津、山東、深圳7省市上市使用,盛齊安生物成為政策鼓勵下的最早完成重大疾病攻關臨床轉化的醫療新技術公司之一。

「當前,全球對細胞外囊泡的熱度空前高漲,但絕大多數布局此領域的研究和轉化的企業大都處在基礎研究或臨床1期階段。目前,這一賽道上競爭者相對較少,盛齊安在以細胞外囊泡為基礎的藍海賽道上領跑全球。」孟凡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截至目前,盛齊安生物與全國60餘家主流三甲醫院開展臨床合作,已上市適應症包括惡性胸腔積液和膽管癌,正在開展載藥囊泡治療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惡性腹腔積液等適應症的臨床轉化,形成穩定可持續的產品開發管線。

率先啟動惡性胸腔積液治療

第三方諮詢機構恆州博智信息諮詢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胸腔積液治療市場年平均增長率為5.91%,2018年胸腔積液治療的全球收入接近4230百萬美元。2019年全球胸腔積液治療市場規模為4482.10百萬美元,預計到2026年底將達到6809.21百萬美元,預計2020—2026年複合年增長率為6.60%。

「盛齊安生物已上市適應症包括惡性胸腔積液和膽管癌,目前公司銷售率先以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為主,看中的是這塊市場處在高速增長期。」孟凡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通過前期多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表現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比傳統惡性胸腔積液治療約50%左右的緩解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緩解率高出30%。」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武漢協和醫院金陽教授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了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研究成果,從開展治療的11例患者的治療結果來看,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客觀緩解率為90.91%,中位生存期為240天,其對難治性復發性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隨著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陸續在各省市上市使用,將讓更多患者受益,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並為各類惡性腫瘤的治療帶來巨大革新。同時,該技術將在打破我國腫瘤藥物依賴進口和仿製的局面、為我國腫瘤治療領域『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孟凡帆對中國證券報表示。

據了解,公司研發團隊已在全球權威學術期刊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3篇。其中,單篇影響因子最高達38.663。結合研發和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公司搭建了全球化產品專利體系,專利申請38項,專利授權17項。作為中國首創的原研項目,科研價值含金量高,獲得了國家各級政府及科研機構的一致認可。公司承擔了2018年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成功申報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湖北省等各省省級重點項目;在廣東、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天津、山東、北京等市場與數十位臨床專家開展各類項目申報;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細分領域技術的壟斷性和領先性,搭建高技術壁壘的護城河。

有助解決腫瘤難題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即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癌症發病率每年增幅約3.9%,死亡率每年增幅約2.5%。

有專家認為,腫瘤免疫療法是最有希望解決腫瘤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免疫治療近年來在腫瘤治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溶瘤病毒療法、CAR-T細胞療法。這些療法均是圍繞T細胞活化來展開,以達到治療效果,但目前似乎都遇到了瓶頸。研究人員一方面努力尋找新的免疫檢查點,另一方面主要是採用聯合治療的手段,以期增強療效。

孟凡帆表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腫瘤免疫機理,一方面更加關注腫瘤的種子細胞是如何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另一方面從物理的角度即採用生物機械力學的原理研究腫瘤的免疫及其治療策略。另外,從代謝的角度研究腫瘤免疫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希望這些研究能夠進一步推動腫瘤免疫治療的進步。目前,載藥囊泡調動中性粒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方式備受關注,在一些瘤種上已顯示出長期生存獲益的優勢。

在技術安全性方面,孟凡帆表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作為一項全球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製備、質控體系。同時,制定了全球範圍內唯一的載藥囊泡質量控制和標準化體系,並參照新藥的標準進行質控管理,達到了較高的質控和標準化要求,並達到標準的產業化水平。公司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載藥囊泡》企業標準在國家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備案。」

相關焦點

  • 光谷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湖北獲批,領跑藍海賽道
    針對已明確療效和安全性的重大疾病治療技術,中國正在加快市場準入的審批速度。日前,湖北省醫保局和衛健委下發《關於部分新增和修訂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通過一批新增醫療服務項目的審批,其中,光谷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針對多癌種適應症也正式獲批,可在更多適應症開展臨床應用。
  •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湘應用 為湖南患者提供新治療方案
    relieve biliary ob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文章,影響因子高達18.952,文章首次展示了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針對膽管癌治療的一項臨床應用成果:參與臨床試驗患者中,約30%的患者影像學顯示膽道梗阻部分緩解,約有50%患者首次療程治療後黃疸症狀減輕、肝功能有所恢復,排便顏色由陶土色轉為正常的黃色
  • 國際權威期刊發文:武漢技術治「癌王」走在全球前列
    7月7日,記者發現,武漢新三板掛牌企業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研發團隊聯合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教授王西墨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展示了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一項臨床轉化成果,該成果對膽管癌治療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視為全球膽管癌治療領域的全新突破。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完成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腹水首例臨床治療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治療術於去年9月通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新技術審批,標誌著這項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正式在山東省轉為科研與臨床應用。惡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 MA)是卵巢癌患者常見的嚴重併發症,特別是經過常規治療後復發的頑固性腹水,目前尚無有效控制方法,極大地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 疫苗市場 大有可為--生物谷專訪生物梅裡埃大中華區總裁Pascal...
    【生物谷Bioon.com 編者按】值疫苗中國發展峰會(VacChina 2010)召開之際,生物谷獨家採訪了法國生物梅裡埃(bioMérieux)大中華區總裁Pascal VINCELOT博士。
  • 諾維信亞太區總裁戴彤:生物技術助力全球氣候治理行動
    諾維信亞太區總裁戴彤參加會議並在「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主題研討中發表演講。 「面對氣候變化的複雜挑戰,我們需要一種可持續的增長方式,」戴彤說道,「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前沿的應用科學,在解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 致力多組學腫瘤液體活檢,泰萊生物完成A輪融資
    泰萊生物此前曾獲得來自合力投資的天使輪融資,以及來自瑞伏醫療健康基金、泰煜投資和鯤鵬醫療天使基金的pre-A輪融資。泰萊生物是一家高科技生物技術公司,基於世界領先國內獨家的生物多組學技術,提供重大疾病的創新液體活檢產品和服務,目前聚焦於腫瘤領域,旗下擁有多條基於多組學的腫瘤篩查與診斷產品管線,包括高通量泛腫瘤篩查產品、多個腫瘤單病種臨床輔助鑑別診斷產品。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生物谷專訪李健健:腫瘤放療的分子機理和腫瘤異質性
    生物谷:李教授您好,您從事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近30年, 是分子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我們知道紫外線照射過度會誘發黑色素瘤——一種惡性皮膚癌,而且在國外發病率很高,您在這方面有什麼研究進展嗎?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腫瘤生物治療(tumor biotherapy)是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它是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製劑幹擾腫瘤細胞的發生、生長、分化、凋亡、侵襲、轉移和復發,促進機體免疫系統重建,使細胞毒性物質集中於腫瘤組織,從而激發和增強機體對腫瘤的生物應答,達到控制和消滅體內微小殘留病灶,甚至使晚期腫瘤得到部分或完全緩解的治療方法。
  • ...技術如何助力醫藥行業--專訪默克密理博執行長兼總裁Udit...
    在細胞治療領域,幹細胞治療和免疫細胞治療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得到應用。2014年,針對PD1靶點和PDL1靶點的腫瘤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大小小的製藥公司捷報頻傳,讓人類看到了攻克癌症的希望。甚至基因治療也因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重新回到聚光燈下,吸引了大量的投資。
  • 東方紅航天生物助力中國空間生物技術產業化
    空間生物技術就是利用空間特有環境、結合現代生物技術,進行組織工程、蛋白質結晶及生物品種改良、創新的一門高新科學技術。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是空間技術和技術應用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美國NASA、空軍對新興商業航天企業進行了大量技術扶持與轉移。
  • 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千億元核酸檢測市場空間剛剛打開 「今年...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何文英「通過實踐,我們的技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產品和品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國內外渠道也大大拓展升級,而且核酸檢測已經深入人心,未來隨著技術平臺可及性的進一步提升,公司高速增長是必然的趨勢。」
  • 菏澤市舉辦生物醫藥成果推介暨腫瘤防治技術培訓會
    1月14日上午,菏澤市「生物醫藥成果推介暨腫瘤防治技術培訓會」舉辦。市政府副市長曹升靈出席活動並致辭,市科技局局長杜巖主持活動,全市生物醫藥行業企業、醫專、省科學院菏澤分院、市立醫院、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共60餘人參加培訓。  會議由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理事、中國外專局國際人才開發與交流委員會常務理事夏景柱教授邀請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生導師陳哲生教授、楊冬華教授來菏開展生物醫藥成果推介與腫瘤防治技術培訓,並與相關生物醫藥企業開展技術交流合作。
  • 中國生物製藥:肝病藥受採集重創 腫瘤板塊能否放量?
    第二,公司前瞻性的布局了腫瘤板塊。2018至2019 上半年,公司腫瘤板塊迎來爆發期,共上市包括 1 類新藥安羅替尼在內的 6 個重磅腫瘤品種,其中來那度胺、阿比特龍等原研藥為市場規模較大品種。公司抗腫瘤業務近年快速增長,2018 年營收達 32 億,佔總營收 15.3%,2019 年上半期營收已達 26 億元,佔公司整體營收比例更提升到 20.5%。
  • 港股生物醫藥股再迎新寵 抗腫瘤全產業鏈第一股東曜藥業(01875...
    今天(29日)招股的東曜藥業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與目前其他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同的是,它們更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創新型腫瘤藥物及療法。目前,東曜藥業已擁有針對各類癌症的綜合性在研腫瘤藥物組合,當中包括多種單克隆抗體藥物(mAb)、抗體偶聯藥物(ADC)、溶瘤病毒藥物及創新給藥技術腫瘤藥物(如脂質體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