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監管不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手段

2020-12-15 和訊

主辦方供圖

12月12日,2020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在會議上出席會議並參與討論。

劉曉春在會上提出,監管不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宏觀調控的手段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隨著經濟的變化隨時進行變化的,但是監管主要是維護市場的穩定、公平、安全。

「所以,雖然也要調整根據市場的變化要進行調整,但是監管的政策應該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預期性,」他說。

同時他也提到,監管要跟上創新的節奏,因為創新並不只是對的,所以監管要跟上,因為監管也在了解創新的時候實際上監管也在創新。

另外劉曉春還指出,監管應該按照業務邏輯和業務的風險邏輯進行監管的,而不在乎是用什麼技術。

「好些人宣傳技術可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我認為根本解決不了。對於我放貸款的角度來講,放貸款根本不是目的,放貸款為了收回貸款利息,因為我放貸款的錢是你們的存款,不是我自己的錢。」他說。

劉曉春認為,我們應用了再好的技術只能更好的識別這個客戶有沒有還款的能力,技術不能提高客戶的還款能力,同時技術也不能提高客戶的道德水準。所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不是技術解決的,首先是取決於貸款的本身,然後銀行識別貸款者的能力,融資的成本首先市場決定的存款利息決定的,然後是借款人的風險,跟技術沒有關係。

滿足機構需求的方式會不會對於社會帶來系統性風險也應該是監管要去監管的,這是監管要遵循業務的邏輯,而不是說你用技術就可以不不管了,或者放鬆監管,他補充道。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監管不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
    原標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監管不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手段 執行監管政策應該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預期性   「監管不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宏觀調控的手段我們
  •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監管不是宏觀調控的手段
    財經網訊 「監管不是宏觀調控的手段,金融是個非常特殊的行業,不僅影響一國經濟,更會影響國家安全。管制的對象、管制的手段要相對明確。只要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一般的市場波動,不應該啟用管制手段。微觀主體的資金價格、流動性,是由市場那看不見的手調控的。
  • 劉曉春:監管不是宏觀調控的手段,必須直面金融科技新課題
    「監管不是宏觀調控的手段,金融是個非常特殊的行業,不僅影響一國經濟,更會影響國家安全。管制的對象、管制的手段要相對明確。只要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一般的市場波動,不應該啟用管制手段。微觀主體的資金價格、流動性,是由市場那看不見的手調控的。金融監管是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安全、規範,政策和手段應該是清晰、可預期的,也應該是相對穩定的。
  •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好些人宣傳技術可以解決融資難融資...
    摘要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好些人宣傳技術可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我認為根本解決不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12日在「三亞 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用更好的技術,只能更好識別客戶有沒有還款能力,但技術不能提高客戶的還款能力
  • 劉曉春:不要怕不要傲,在失序的宏觀世界尋找動態平衡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說,它們或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新動能。有別於常規的經濟周期,他用兩個關鍵詞「經濟政治大轉換+強烈的摩擦期」定義當下的世界經濟狀態。通脹OR通縮?在宏觀經濟面前失效的經濟理論與宏觀調控工具可以怎樣解釋這個被疫情激化矛盾的世界,把握失衡的國際宏觀形勢與金融市場?
  • 民間借貸利率再引爭議,劉曉春:新規司法保護上限不適用於銀行
    新規出臺後,在審理持牌金融機構與個人的借貸糾紛案件時,地方法院參考了民間借貸新規的司法保護利率上限,案件在金融業內引發較大爭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的司法解釋是否適用於金融機構?這一案例對金融機構是否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一規定會不會迫使金融機構調低貸款利率?就上述問題,9月4日,時代財經專訪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金融數位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共同承辦...
    對於市場有關央行全年下調存款準備金的傳聞,今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閉門會議上表示,短期數據出來不一定說明問題,央行一直在流動性方面進行微調,目前國務院強調宏觀調控要有定力,不會採取大規模的刺激。
  • 《中國金融》|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作者|劉曉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金融數位化研究中心主任」文章|本文將於《中國金融》近期刊出需要討論的實際上應該是,按LPR的4倍合不合適,而不是15.4%這個利率是高了還是低了。再次,有人說,這個規定會嚴重影響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意願,也嚴重影響利率市場化進程,是一種新的利率管制。
  • 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自8月下旬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調整落地後,業內對於「借貸利率法定最高限是否設立」、「15.4%是否是法定最高利率」、「利率紅線是否影響持牌金融機構」等問題還存在爭議,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撰文從邏輯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自8月下旬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調整落地後,業內對於「借貸利率法定最高限是否設立」、「15.4%是否是法定最高利率」、「利率紅線是否影響持牌金融機構」等問題還存在爭議,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撰文從邏輯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薛正華:金融科技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
    來源:時刻頭條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薛正華與現場嘉賓分享了金融科技發展現狀、未來趨勢以及對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的推動作用。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薛正華薛正華指出,目前有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企業主要存在四種類型,即大型持牌金融機構出資成立的科技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控股的金融科技企業、傳統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和新興創新創業科技企業。不同類別的企業依據各方優勢,開展各類金融科技服務。
  • 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 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面對國內外複雜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 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轉型與理論貢獻
    關 鍵 詞: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總量調控;結構性調控;實踐轉型;理論範式  作者簡介:龐明川,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理論、政府行為與公共政策問題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有學者指出在歷次宏觀調控中都表現出雙軌並行的特點,即在市場手段之外加上行政手段,在總量調控之外加上結構性調控⑨,並成為中國宏觀調控的經驗之一⑩。當然,這裡所說的總量調控和結構性調控僅僅簡單地將市場手段與總量調控相結合、將行政手段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因此,與現代意義上的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有著重大區別。
  • 畢吉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曾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部工作,歷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國際組副處長,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外事處處長,中國駐歐共體使團一等秘書,國家計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等。現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 高中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的宏觀調控》教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宏觀調控的相關知識,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宏觀調控方面的優勢,認同國家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難點】宏觀調控的手段。
  •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副院長趙慶明:特殊時期貨幣政策退出時機基本...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副院長趙慶明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年1月和2月可能有所上升,進入3月後增速開始回落,到四季度增速有望穩定下來。  明年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正常化力度和幅度會小於今年下半年,仍是緩慢和漸進的。明年上半年降準可能性非常小,將更多利用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等手段調控流動性。
  • 黃卓:監管不到位 「普惠金融」可能成為「普害金融」
    在此背景下,2016年3月召開的兩會成為各方解讀金融業未來走向的重要風向標。金融助推改革是不是不給力?金融監管框架如何建立?2016年資本市場反腐是否繼續?人民日報海外網財經就此採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黃卓,探討金融如何助推供給側改革,金融監管框架如何胎動。  (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思想有力量!
  •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數位化金融的監管重點 | 2020上海金融論壇
    12月13日,2020上海金融論壇正式舉行。本次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SAIF)、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際金融家論壇協辦。
  • 宏觀調控應著眼於中長期
    有人認為,內需市場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能夠擔起拉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任。對此您怎麼看?  祝寶良:事實上,從需求端看,內需在不斷下降。即便是GDP增長明顯好於預期的一季度也是如此,內需拉動僅為5個百分點。而2018年全年,消費拉動5個百分點,投資拉動2.2個百分點,淨出口拉動-0.6個百分點,內需拉動7.2個百分點。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
    《建議》指出,上海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杆。「十四五」期間,上海硬核措施有哪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在哪?進博會和臨港新片區等如何助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