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 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自然教育

2020-11-17 國澳教育

幼兒·自然·可持續發展

自然教育

一場疫情我們迎來「以自然為師」的春天,在全民開啟重新認識自然, 了解並踐行自然教育的大趨勢下,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需要確保在幼兒與自然建立聯繫、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推動作用,並建構出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相一致的新世界觀。面對這一獨特使命,我們每個人是否做好了準備:


疫情過後

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自然教育?


兒童·自然

這是一場關於人的教育還是關於自然的教育?

關於自然教育有雙重含義:一是注重在大自然條件下自發形成的與自然的聯結,而產生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一是人與自然生態彼此共生和諧相處、注重自然的自然主義。兩者在雖然在教育目標,內容和價值觀上各有偏重,但兼顧兒童與自然雙方生存與發展需要,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通過大自然來發展和守衛兒童的自然天性,同時為自然可持續發展提供教育活動,這也是最廣泛意義上的兒童自然教育。


自然中的幼兒·可持續發展教育

如何引導孩子從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到最後自覺自發地關愛自然,這些自然教育的踐行依賴多方面的支持。


"About"——了解自然萬物

自然教育帶有很強的科普性,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帶領孩子們了解自然的萬物,我們或許為幼兒園每一個小物品都掛上屬於自己的「名牌」,告訴孩子他們叫什麼,但僅告訴孩子知識是不夠的,自然教育應該讓孩子了解自然的運行規律。自然是一個整體,每個生命都相互聯繫,其中每一個生命發生變化都會導致其他生命相應發生變化。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困境也是教育機會,居家防護中的孩子們,一定會有很多問號,這是引發他們探究生活的絕佳時機。家庭成員可以一起查閱資料認識和了解野生動物,了解病毒是什麼?它和我們是怎樣的關係?我們應如何對待它們?當孩子不僅了解一個物種的名字,還了解了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他可能就會開始用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自然,在此基礎上生發出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In"——豐富、立體的自然體驗

在孩子的遊戲場裡,能讓孩子與自然產生什麼樣的連結,讓他們在可持續性思維模式下生活與學習,是自然教育的關鍵。

01回歸兒童——有準備的環境

借自然之物達兒童自然之性,室內室外都是發揮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要載體,綠色背景的室內盆栽、科學遊戲區、沙池區、種植區……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給予充分的空間與自由,讓孩子隨著環境去感受和探索,尋找自己成長的支點。

國澳希爾斯幼兒園環創——自然角

用回歸感覺的教育方式讓兒童能夠充分沉浸其中去觀察、觸碰、嘗試、發現驚喜,只有置身自然發生感官刺激的海洋之中,才能在自然界中獲取更廣泛的感官體驗,從而加強與自然之間的信任。而自然材料的可操作性則會幫助兒童形成自主感和場所感,從而營造一種與自然之間的深層聯繫。

孩子們的後花園


在這過程,課程因環境而生,環境又因課程而變,教師所選的自然課程資源種類在不斷豐富,所組織的活動也在不斷生成...


02回歸自然——藍天下的學校

「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陳鶴琴


教育是一個動態、開放的整體,兒童自然教育也要追求自然的整體環境,不能僅停留在教會兒童學習自然知識,而是要通過自然界,讓兒童明白世界的自然。


國澳希爾斯幼兒園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剪影


他們需要更加立體、豐富的自然體驗,基於本土化課程,重新把孩子帶到自然中去,天然的遊戲場可以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去響應,去直面挑戰、體驗參與的樂趣,在與自然多樣性的對話中獲得靈感、受到啟發,不斷提升和自然的連接。



「For」——生態教育,構建共同體

兒童是未來的成人,他們的環保觀在未來幾十年都直接影響自然生態的持續性,無論是從生物多樣性還是公民意識,我們都有責任引導孩子們發現更多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國澳希爾斯幼兒園環保教育 ——家、園、社區共參與


保護自然生態,要將兒童與自然視為一體,潛移默化滲透環保理念和意識。通過開展環保項目,圍繞回收利用和自然保護主題活動,與孩子們講述保護自然的主旨,宣揚了為環境負責的行為,同時通過孩子帶動家長參與到環保活動,有助於幫助孩子塑造人類與環境積極守護者這一自我身份,讓孩子成為一個關心環境,積極行動的公民,對家庭和社區環保措施產生了積極影響。

國澳希爾斯幼兒園啟動 Green+希寶貝」綠色小手」環保項目


只要「將人類的愛從人與人的關係範圍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領域」,在樹立了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後,我們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能進而維持兒童與自然的聯繫。


結語


兒童的自然教育,歸根結底就是以兒童和自然為切入點,通過自然發展兒童,也通過兒童保護自然,一個是現時的給予,一個是未來的回報,這種相互成全是才公正的,可持續發展的。在付諸兒童自然教育的活動中,我們不僅要為兒童提供成長的條件,更要為兒童的未來可持續的生存空間留下善的種子。


注釋:

1、「about」關於自然、「in」在自然、「for」為了自然

2、可持續性發展:概念源自環境教育,20世紀70年代中期,環境教育領域正式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立。


參考資料:

1、朱莉·M·戴維斯·《幼兒與環境: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早期教育》

2、焦榮華·兒童與大自然的關係對兒童教育的啟示·學前教育研究

3、衣俊卿·論人的自然——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微觀透視·哲學研究

4、陳梁·生態倫理視域下的兒童自然教育·現代教育科學

5、陶雙驥·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自然教育活動組織策略·陜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


圖片提供:

國澳希爾斯中冠幼兒園、國澳希爾斯美育嘉泰幼兒園、國澳希爾斯龍騰嘉園幼兒園 (排序不分先後)

相關焦點

  • 疫情過後我們該怎樣做!
    2020年春節是一個一生難遇的春節,新冠肺炎的爆發給中國人民帶來歷史性的災難,面對疫情我們毫不退縮,勇往直前戰勝疫情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使命!通過這一次疫情,我們應該清醒,關鍵時刻救命的不是哪些個拿著豐厚薪水的明星網紅,在這裡我十分贊成李蘭娟院士的話,疫情過後我們應該給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三觀,國家應該封殺和限制娛樂行業,多提倡正能量的東西,正確引導少年一代成長!把高薪留給科研,留給教育,留給傳播正能量的人,留給真正為國家做貢獻的人。
  • 疫情過後帶孩子去大自然奔跑吧!自然教育是底線教育更是最好教育
    最美人間四月天,經過一場疫情,華夏大地逐漸甦醒。想想就知道,各位家長和孩子都經過了一段水深火熱博弈。孩子上網課不學習,家長上演獅吼功;孩子不起床,家長拿著棍棒上;孩子將零食當正餐,家長就去廚房練廚藝。最最可惡的是,學習5分鐘,手機就得玩上一小時。
  • 新冠肺炎過後,我們要告訴孩子什麼?
    年初的一場疫情,可謂是讓人有了更多的領悟。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孩子,今年的這場疫情過後,其實正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而這樣的教育知識,是在學校和課本裡根本學不到的。中國人非常忌諱死亡,但是我們通過現在的熱點事件也知道,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了輕生,而引發他們自殺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件件不重要的小事。說到底,只是孩子沒有正式過死亡,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死亡。這場疫情過後,我們不妨和孩子好好聊一聊死亡這個話題,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死亡和看待死亡,能幫助孩子樹立正常的生命觀和人生觀,讓孩子懂得生命和時間的寶貴。
  • 一位特級教師的思考:重回課堂,我們該怎樣詮釋教育?
    這對於習慣了線下課堂教學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在經歷一場大考,迎接一場既忙碌又艱巨的挑戰。 然而,再忙也不能讓自己沒有時間思考,在忙碌之中,我們是否也得想一想,這突如其來的線上教學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還可以怎樣面對?當我們的執教生涯中有了這樣的經歷,重新回到課堂,我們對教育又會有著怎樣的詮釋?
  • 佟明河:疫情帶給教育人的思考,我們要給學生怎樣的教育
    經歷了這次疫情,作為教育人,應該想一想:我們要給學生提供怎樣的教育,才能滿足學生未來不平凡、有意義的人生呢?思考之一: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無論人還是動物都是生命,生命本應相互尊重,但由於生存需要,人類藉助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站在了自然界生物鏈的最頂端。
  • 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勞動教育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讓我們用這篇文章來致敬勞動者。五一節,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勞動教育呢?我們先來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我們要培養的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目標早在新中國之初就已經被國家領導人提出,並一直踐行。
  • 疫情影響過後,孩子的教育問題該如何解決?——新冠「後遺症」
    但是這次疫情留下來的學習後遺症,真的對孩子沒有影響嗎?首先看一下我們的終端使用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從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情況來看,78.23%的教師參加了相關培訓,但仍有15.78%的教師表示並未參加任何相關培訓,在線教學全憑個人摸索。
  • 疫情過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明白的事情
    雨果說: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而我們身處黑暗中時,除了冷靜,就是要學會思考。這場疫情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還是生命對我們的警告?危機到來時,我們真正的避難所又應該是什麼? 即使面對孩子的不理解,哭的撕心裂肺吵著要出去玩,哪怕是跟病毒玩他也願意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麼告訴孩子呢? 我們應當借用這一次的疫情,讓孩子明白這是一場什麼樣特殊的戰役,讓他們知道有多少人在為了我們的安全奮鬥甚至犧牲。 也要讓他們知道,即使如此,有多少人從來沒有放棄,一直在積極樂觀的面對。
  • 這次疫情過後,我們又將面對的是一群怎樣的賣家競手?
    值得注意的是,每天活在來自東西南北令人難以喘息的信息流下,我們似乎漸漸忽略了那部分藉此「靜下來」的賣家朋友,或在每個夜不能寐的凌晨所「靜下來」的時候,他們都在思考什麼,關注什麼,調整什麼? 這次疫情過後,我們又將面對的是一群怎樣的賣家競手?
  • 今天,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金錢觀
    今天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金錢觀,當「我們拿出手機掃碼付款,孩子卻以為裡面有用不完的錢」,引發家長共鳴。  所以,家長們,不要「談錢色變」,要給孩子良好的「金錢教育」。在無現金化普及的今天 該如何與孩子談論金錢觀?從幼兒時期開始的金錢教育正備受關注。
  • 孩子犯錯,父母該如何教育?用好「自然法則」,讓孩子成長更優秀
    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學生,都是要不斷地學習怎樣去做好一個好父母,教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加的優秀。反之你打罵孩子,不僅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有逆反心理,還會和你的關係變得僵持不下。聽了我的話小美想了想也說道:確實,他現在對我真的是愛搭不理的,那我到底該怎麼做啊!我就向小美介紹了斯託夫人的「自然法則」。
  • 疫情過後民辦幼兒園該如何進行工作方向的變革
    作為目前已經開學和準備開學的幼兒園來講,你們是很英勇的,因為你們是經受得住考驗的,經受證件檢查,消防檢查,非轉公和疫情突襲的各種變化後仍能堅持,但是未來變化無期,只有更加努力拼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真正在幼教紮根發芽才能不斷成長,才能做接下來的各種環境變化中不被時代潮流所淹沒、所淘汰。既然開學來,那麼作為民辦幼兒園該如何制定幼兒園的發展規劃?
  • 疫情反思,該怎麼教育孩子獨立思考?
    ——思想上的病毒比身體上的病毒更可怕引精神病毒>身體病毒早晨吃飯時,小孩以一種幸災樂禍的口氣說:美國疫情很快世界第一了。我吃了一驚,小孩具有理工男氣質,很少關注社會事件。我們平時對他的教育也都集中在知識層面,儘量遠離現實世界。
  • 從十歲小男孩的兩周「初戀」說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情教育?
    一是怕孩子因早戀耽誤學業,也擔心孩子因早戀產生負面情緒。那麼,一地雞毛的中年父母該怎樣處理孩子的「早戀」?今天是情人節,我們邀請了香港eClass平臺電子互動童書合約創作者、特殊教育教師徐海娜來與我們聊聊「愛情教育」。下文中她將從電影《小曼哈頓》中十歲男孩的初戀故事說起,談談在這一話題中我們該教給孩子的溝通、勇氣和責任。
  • 疫情之下,鄰居孩子晚上十點多了還在家裡跑跳很吵,怎樣解決呢?
    孩子晚上十點多了,還在家裡跑跳鬧,搞的鄰居們不能正常休息,當然是家長的錯。因為家長不教之過。該怎樣面對這不管教孩子的鄰居呢?下面我給題主聊一聊。方法一:寫一張紙條,貼到鄰居家門上,然後敲鄰居家門,請他們看門上貼的條。
  • 疫情過後我們能為幼兒所做的事
    疫情過後馬上就要開學了,其實很多幼兒園已經陸續開學了,家長們對於小孩去上學除了以往所關心的校園環境、教學質量,現在更關心疫情過後小孩在校園的身體健康,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使用廁所的次數相對較多,使用時間相對集中。
  • 疫情期間,家長該怎樣為孩子定製學習計劃?
    我是一位80後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心中最牽掛的事。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相信大家都刻骨銘心。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臨,導致全國所有的孩子都延遲上學。我記得以往的這個時間段,學校裡充滿了孩子們的互相嬉戲打鬧,教室裡都是孩子們娓娓動聽的朗讀聲,像動人的童聲大合唱,音符滿天飛。
  • 「疫情過後,我們再補上蜜月旅行」
    「疫情過後,我們再補上蜜月旅行」 2020-02-16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過後,收心班拼團活動方案,招生先發制人!
    近期隨著好消息頻頻傳來,新增病例減少,治癒病例增多,相信疫情也會很快過去。那麼疫情過後,我們培訓機構將著手準備開始線下招生,線下開課。這個寒假因為疫情原因,特別長,孩子們完成了基本寒假作業,剩下的事情就是睡覺,吃飯,看電視......所以在開學前要收心,我們注意家長的心態。
  • 疫情過後,教育行業「客情關係」的變化
    疫情過後,各大機構為爭流量,吸引客戶的核心也悄悄的在發生變化:從教學服務者變成教育引領者,用知識專業和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共同引領客情管理;同時對於小品牌來說,順應客戶需求規律,做好相應的準備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