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如今是穩定下來了,全國各大高校也相繼發出通知陸續開學!好像一切都已經恢復正常!但是這次疫情留下來的學習後遺症,真的對孩子沒有影響嗎?
今年春季學期,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延遲開學,並倡導在線教育學習,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的,大約從2月10日起,全國大概有1.8億的中小學生參與了在線教育,包括在線網課、視頻教學等方式!
首先看一下我們的終端使用情況。據一份調查問卷顯示:疫情期間居家在線學習使用的終端設備佔前三位的分別是智慧型手機(84.73%)、平板電腦(19.26%)、筆記本電腦(12.22%),使用桌上型電腦和電視機的學生佔比接近,分別為10.57%和10.55%,還有1.13%的學生表示沒有任何終端設備。網絡接入方式佔前三位的分別是家庭無線路由Wi-Fi(59.46%)、手機流量(44.29%)和寬帶網絡(41.44%),有9.51%的學生使用網絡電視進行在線學習。此外,還有1.88%的受調查學生沒有辦法連接網絡。
另一項數據報告。在線教學活動上,佔前三位的分別是布置作業與點評(81.09%)、發布學習資源(73.74%)、發布通知(65.04%),集體答疑(53.72%)、課堂直播(52.71%)和個別輔導(47.32%)等活動也是疫情期間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線上班會(28.24%)、線上家長會(23.14%)和主題分享活動(21.69%)等也成為家校溝通、師生溝通的重要方式。
這在一定意義上表明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學活動還是比較豐富多彩的,為有效保證在線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學也存在非常突出的問題,美術、音樂、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等非主幹課程開設太少,大部分非主幹課程佔很小的比例,這表明疫情期間中小學課程基本齊全,但仍然沒有全部開足,這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小學生全面發展。
並且,受調查的中小學教師認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面臨的主要難題,佔前三位的分別是難以監督學生在線學習(82.83%)、網絡經常出現故障(73.87%)、師生缺少有效互動(59.71%)。可見,如何有效遠程監督學生在線學習是今後在線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大部分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了教師在線教學培訓,但教師信息化教學經驗差異大,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難以適應在線教學的需要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從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情況來看,78.23%的教師參加了相關培訓,但仍有15.78%的教師表示並未參加任何相關培訓,在線教學全憑個人摸索。並且,近一年參加相關信息化能力培訓的情況顯示,73.7%的教師表示,未參加過相關培訓。且城鄉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鄉村教師未參加相關培訓的比例高於城市學校教師。不同學段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小學階段教師未參加相關培訓的比例高於初中學段和高中學段教師。
儘管在線教學水平提升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不是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解決的,但信息化能力培訓是提高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水平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而信息化教學經驗和應變能力是衡量教師在線教學水平的重要標誌。26.5%的教師表示根本沒有開展過信息化教學,25.6%的教師偶爾會開展信息化教學,兩者比例達到53.1%,佔到樣本數量的一半以上。並且,教師信息化教學經驗城鄉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鄉村教師沒有用過的比例高於城市學校教師。還有,部分教師應變能力嚴重不足,一遇到在線教學的技術故障等突發問題時就顯得手足無措,嚴重影響在線教學正常開展。
注重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有機融合,實施家校合作行動計劃,提升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支持使用意願。
建議繼續將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效融合,為學生提供有用、好用且令學生更滿意的在線學習服務。積極開展家校合作,針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由於中小學生自制力差的特點,決定了在線教育必然要在一定的監護環境下進行,需要打造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有機生態圈。因此,要將家長如何督促小孩在線學習以及如何促進小孩網上自律等作為家校交流的重點。並且,還要更加重視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讓孩子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激情,避免孩子在電子的海洋裡迷航。
在線教育是運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線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可能會造成新的「數字鴻溝」和進一步擴大教育質量差距。並且,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注重線下教育公平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在線教育公平。
為此,疫情後我們要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問題,注重脫貧攻堅中的弱勢學生群體「扶智」的重要性,除了為他們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還要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個性化的在線教育資源,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應變能力培訓,提高在線學習認同度,有效促進中小學在線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