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有這樣一種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也沒有什麼特長,很少表達自己的主張。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因為很少說話,經常被忽視。做什麼都一般般,嘴上說得基本上是「都行」,工作上也沒什麼激情,工作了幾年了,工作的內容也沒什麼變化。我有時會想,他們到底對什麼感興趣呢?什麼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呢?
還有一些人,對什麼好像都「感興趣」。部門前段時間來了一名大學生,表現很積極。期初,我以為是因為剛進單位想給大家留一個好印象,所以才會這麼做。過了一段時間,我慢慢的從事上發現,她就是這樣「感興趣」的人,做事愛問為什麼,學得也快,愛好很多,什麼都會一些,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別看是新來的,什麼都能參與討論一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她是團隊的一份子,並不是什麼新來的。
在一次團建活動當中,我好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次組織的是爬山活動,走了大約兩個小時,大家都出了很多的汗,此時發現前面出現了分叉路,都是那種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眼望不到盡頭。由於路上休息的次數不多,於是大家停下來歇腳。沒有路標指示,也沒有賣東西的人可以問,有的人說走這邊,也有的人說走另外一邊。這時,剛入部門大學生提議說,我先去前面給大家探探路,你們先在這休息,如果路不好走,我們就走另外一條。
讓剛來的女生去探路,我們都有些擔心。於是我提議,讓平時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他去和女生一起探路。可他卻說,我不去,我有點累,走的那條路萬一走了很長時間卻發現是條不通的路怎麼辦?等等一會有其他遊客經過,問問他們不就完了。他的話不是沒有道理,但確實聽起來讓人很洩氣,團建活動目的就是互幫互助,加深彼此的了解,培養團隊精神的。這時,又有一個人主動提出探路,就和剛才的女生一起去了。誰知,沒過多長時間,兩個人就回來了,女生說剛走的那條路路上景色非常好,小橋流水,很適合拍照,大家一聽來了興致,疲勞感全無,一齊向那條路走去。
煲粥總結: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人,嘗試的很少,失敗也很少。他沒有體驗過真正投入帶來的快樂,而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的後果。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擔憂那些可能都不會發生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