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家長都懂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耐心不可或缺

2020-09-17 白蘭文化

「長長的路,慢慢地走,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娓娓道來,從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一個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


01 每個孩子都要一點點學習

很多孩子從小依賴父母或大人,養成了懶散的生活習慣,正常的穿衣吃飯上廁所的能力都沒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因為他們沒有接觸這些東西,學的就會很慢,會一遍一遍的問,我們家長要有耐心。而且他們既然想問就說明他們有學習的想法,有學習的心,我們做家長的要積極對待,正確對待這段時間的問題。

02 龍應臺與孩子的故事

《孩子,你慢慢來》不能算是一本很厚的書,書中的母親記錄了兩個孩子童年的點點滴滴,以及她如何用一顆溫柔、耐心的心去哺育、照顧他們。我覺得:龍應臺是有耐心的,書中的種種事例證明了這點:去老婦人的花鋪裡買花,等待著她的孫子用草繩捆住花,並打結,可5歲的男孩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在大家看來,這似乎是一件令人十分惱火的事情,可她「卻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他的兒子上了半年小學後,母親認為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用車接了,畢竟只是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可是兒子卻走了一小時十分鐘!於是,母親悄悄的跟著兒子,發現他走路和在學校裡學習一樣不專心。一會兒看地面上的螞蟻怎樣搬動比自身大二十倍的蒼蠅;一會兒走進一塊工地,用球鞋踢亂七八糟、各式各樣的東西,然後聚精會神地搜集寶藏『一會兒又在鄰居米勒太太門前的大松樹下停下,觀看兩隻紅毛松鼠的舉動……

在大家看來這似乎是閒得不能再閒的人做的事,可母親還是克服了心理上的難題,悄悄地跟蹤了兒子「一個小時零五分鐘」。還有,兒子曾重複問過許多非常幼稚的問題,可母親卻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告訴兒子答案,並「一邊說一邊想」孩子能否能接受答案。耐心,不就是母愛的見證嗎


03 耐心給我們耐得寂寞的意志品質

司馬遷在入獄以後,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沉下心來,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奮筆疾書,潛下心志,耐心的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品質啊,是耐心煉就了他在生活中耐得住寂寞的意志。是啊,沒有耐心,陳景潤就不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項數學上的明珠;沒有耐心,達爾文就不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去發現整理出進化論;沒有耐心,居裡夫人就不能在放射性物質的危害下發現「鐳」元素……生活真的需要耐心。


04 耐心給我們永不服輸的堅定信念

越王勾踐被俘後,到吳國被當作僕人一般地呼來喚去。然而十年臥薪嘗膽的耐心給了他永不服輸的堅定信念。他最終打敗吳國結束了自己的屈辱生活。勾踐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勤勤懇懇,守住他的信念不放,耐心等待時機,不向困難低頭,最終實現了目標。耐心給了他永不服輸的信念,引領他走向成功。生活需要耐心。

古人云:「欲速則不達。」這就告訴我們,倘若你一味地追求快,追求速度,往往適得其反。在生活中,如果急躁是絆腳石,是一望無盡的深淵,那麼耐心就是燈塔,是指南針,讓你在生活中有源源的前進動力,帶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文中配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繫刪除。

·END·

白蘭文化立足文化領域,重點支持家庭、職業、事業、精神、文化修為等,向著良性、健康、突破式發展。用陪護式服務,解決您生命中遇到的各類難題,歡迎大家諮詢、交流、學習、成長!

白蘭文化,專業認知教育諮詢,一站式解決從無知到真我!助力解決現實困惑,攜手創造價值人生!

白蘭文化,世界首家認知教育諮詢服務機構。

相關焦點

  • 教育誤區五: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應該注重什麼?99%的家長都做錯了
    回到家庭教育當中,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朋友對孩子施予太多的壓力,甚至以成績不好作為懲罰孩子的籌碼,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成績也是往往不甚理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平靜的,有時陷入低谷,有時則會奔赴高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
  •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個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說起叛逆期,很多家長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青春期,事實上,除了最讓家長頭疼的青春叛逆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有兩個必經的叛逆期。 這個時期,家長要多觀察寶寶,有耐心,不要暴力解決問題,鼓勵寶寶自我表達,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標準去判斷對錯,要知道,這並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大人作對,只是他們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但如果寶寶是無理取鬧,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心軟。
  • 家長4個身份的轉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4種身份的轉變很重要撫養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是每個做家長最大的心願,在他們餓了困了的時候,是家長給他們提供一個寧靜的港灣,當他們委屈憤怒的時候,是家長陪他們平復心情。一路走來父母付出了很多,孩子也成長了許多,但是不要忘記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路程的陪伴者,他們需要自己長大走完人生的旅途。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天,沒有了親人的照顧可能他們自己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但是隨著年紀的長大,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思考和行為能力,家長就不再是一切了。
  • 你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真的足夠耐心 足夠堅持了嗎?
    這些都反映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家庭教育主要指什麼呢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誠信、善良、尊重他人、有禮貌等更多品質方面。通俗的說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自我教育。為人父母,沒有止境。很多時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我們也變得成熟歷練,也同樣收穫了成長。帶孩子雖然很辛苦,背後的辛酸苦楚,只有經歷過才能明白,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但是有一點是無可否認的,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自從當了媽,我那憤怒的情緒總是時不時爆發。
  • 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即是快」
    小益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即是快」?回答是各有不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小益的看法,也歡迎各位家長在評論區討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要因材施教」。小益認為,「慢即是快」這一概念其實針對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 眼光遠的家長,在孩子形成這個能力的過程中,都是冷血又無情
    導讀:眼光遠的家長,在孩子形成這個能力的過程中,都是冷血又無情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眼光遠的家長,在孩子形成這個能力的過程中,都是冷血又無情!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引導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
  • 家長想孩子成長更優秀,採用表揚孩子的方式,會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其實還在成長過程中,他最應該打敗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老話說得好,滴水穿石,只要孩子們每天都在逐漸的進步,那麼孩子慢慢地就會成為自己人生路上的王者。因此,在孩子解決艱難的問題之後,家長們如果及時的表揚了孩子的耐心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知道,家長在及時的關注自己,家長非常的疼愛自己,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耐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耐心。從而可以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加注意培養自己的耐心。
  • 父愛如山-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感情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從孩子出生就已經開始,不管是在家裡或是在其他陌生的場合,嬰幼兒和兒童都望得到父親的愛撫。有資料表明,儘管父親愛撫孩子的方式同母親不一樣,如喜歡拋起孩子,搖晃孩子的手腳等。但這種有力度而具風格的照料方法對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也是他們的引路人
    那麼,我們是否捫心自問過: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就是和我們從小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進一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總是想當主角,甚至是當導演,去設計孩子的人生呢?或許,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孩子的這些問題是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以下類似的問題呢?
  • 家長放棄強制要求,讓孩子在自我糾錯中不斷成長
    家長的叮嚀和囑咐不能伴隨孩子一生,要讓他們學會在體驗中成長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自我成長,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指引,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要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很多家長因為太過於擔心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能替孩子包辦的,就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件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醒到,確保萬無一失。
  • 孩子磕磕碰碰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
    孩子入園了,從單一的家庭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做家長的我們有時候不能太大驚小怪。我家樂寶是我一個人帶大的,說實話從小到大磕磕碰碰無數次,可是大一點磕碰還真沒有,入園了,我的心情一直忐忑不安。
  • 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應保持耐心,從給予孩子支持鼓勵開始
    許多家長,都會為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發愁。比如吃飯的時候亂丟筷子、發出聲音,在公共場合不注意,打擾他人。其實這些不良習慣的背後,都代表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縱容和溺愛。而許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有這些不良習慣後,往往都是用打罵責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聽話就打,似乎已經成了家長教育孩子時共同的默契
  • 探索和實踐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尊重孩子是最難的,因為親子之間存在的年齡,生理,生活經驗,知識量等各方面的差異,讓家長們很容易進入「我比你懂得多,你按照我告訴你的去做」的漩渦中,而剝奪孩子自己探索自我實踐的過程。我們自認為這是為孩子好,為孩子節約很多時間,給孩子省了很多事。可是自我實踐這恰恰是孩子在自我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只有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方法才是他們自己的。
  • 「懂得輸」比「懂得贏」更重要,家長應幫孩子在輸中努力成長
    相反如果孩子表現得一般,那麼家長就會覺得自己顏面無存,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會低人一等。這些手段包括捷徑,當然也會包括一些觸犯原則底線的方法,但是孩子此時眼裡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會不惜各種方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勝之不武。這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投機取巧,甚至是走旁門左道的習慣,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有可能毀了他們一生。
  • 善良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很關鍵
    善良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很關鍵。>1.經常誇讚孩子的善意行為家長誇讚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減量不要物質獎勵,家長可以口頭誇讚孩子,讓孩子覺得心理滿足就可以,如果家長經常物質獎勵,就會讓孩子覺得善良是可以換來好處的,孩子以後就會有目的的善良,而不是真正認識到善良的意義。
  • 陪孩子玩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這一過程中,手指、手腕、雙側肢體的靈活性、精確性和實際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許多科學家也都證實,手與腦之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熟練,就越能促進腦神經的發展。 因此可以這樣說:加強手部活動就是開發大腦潛在機能、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訓練手指就是訓練了大腦。
  • 心理學:發育遲緩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處處慢人一步
    成長,無疑是最需要耐心的一件事了。有的人說話晚,有的人開竅晚,有的人在先天上全面處於弱勢。發育遲緩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明顯有這樣一種感受:不是自己不夠聰明,而是自己總是要比別人慢一步。他們明白自己比別人慢,所以他們會非常努力,要比別人下十幾倍工夫,才能夠做到別人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有著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 家長對孩子有偏見?不想讓孩子越來越差,家長就要懂得改正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偏見,不懂得收斂的話,這只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1、多一些耐心歸根結底,一些家長之所以對孩子產生偏見,其實就是因為對待孩子這,些家長沒有耐心。家長總是會說,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但殊不知孩子的能力遠沒有大人強,產生偏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