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365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中譯韓)

2022-01-03 思敏聊韓國

收錄於話題 #中譯韓 69個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부모를 섬김에 있어서, 만일에 부모에게 잘못이 있을 때에는 은근히 간하는 것이 좋다. 만일 들어주지 않더라도 더욱 공경하고 부모의 뜻을 어겨서는 안 되며, 어버이를 위해서 애를 쓰되 절대로 원망하지 말아야 한다.

【釋義】本章為《論語》:裡仁篇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缺點應該委婉地勸止,如果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採納,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在心裡憂愁而不怨恨。」孔子認為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子女對於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從,否則就是愚孝。對的,我們當然要聽,可是不對的地方,我們就得注意下技巧,婉轉地提出來,不能直言規勸。若是他們能夠知錯改錯,自是再好不過。如果,他們一時難以接受,也不能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是忤逆的表現。

이 대목은 부모님의 잘못을 자식의 입장에서 바로 잡아들이고자 할 때의 태도를 말한 것이다. 이 말은 우리들의 대인관계에도 적용된다고 할 수 있다. 상대방의 결점을 탓하거나 나무람보다는 은근히 지적하고 이해시키는 것이 좋다.

註:

親故們,看完本期有疑問嗎?

相關焦點

  •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弟子規》下列哪句與之相應?
    《論語·裡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弟子規》下列哪句與之相應?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八章》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
  • 《論語》: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4.18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0201211【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第十八願講話】事父母幾諫
    第三,《論語•裡仁第四》言: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諫」是柔聲、委婉地規諫,規勸父母的態度就應該這樣。為什麼?父母子女之情是一種天性、天理,在身份上,是兒女對父母,不是父母對兒女,也不是國王對百官、上司對部下、老師對學生。
  • 【論語導讀】4.18事父母幾諫
    4.18事父母幾諫 上一章孔子講與人相處時,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 母親節,讓我們從《論語》中感受「孝親」之道
    《論語》當中有很多弟子問「孝」,孔子談「孝」的經典語錄,千百年來這些飽含溫度的話語溫暖著華夏兒女。母親節來臨之際,不妨讓我們重讀經典,弘揚孝道文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南懷瑾先生: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破壞感情的一件事
    ——《孟子與離婁》東方出版社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因此「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些也成為罪狀的重點。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地勸阻。
  • 南懷瑾: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破壞感情的一件事
    ——《孟子與離婁》東方出版社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地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這條命可能送掉,因為我是你的兒子,只好為你送命,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
  • 讀論語有感:你不是英雄,你奶奶一個人把養大你,她才是英雄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有一個重要思想——孝道,比如我們常掛嘴邊的:「父母在,不遠遊」,為什麼雙親在不遠遊?因為出門遠行,便無法在家孝順父母。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劇中洪爺為尹天仇講述自己的「威水史」之時,不料祖母前來勸說制止打架收保護費之事……洪爺:「我一世英雄,被噴滿臉口水。」
  • 「事父母幾諫」與「在主裡聽從父母」
    聖經論語對讀第八十六課 「事父母幾諫」與「在主裡聽從父母」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勞:憂煩。《皇疏》:夫諫之為義,義在愛惜。既在三事同,君親宜一,若有不善,俱宜致諫。今就經記,參差有出沒難解。案《檀弓》云:「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則是隱親之失,不諫親之過。又諫君之失,不隱君之過。並為可疑。舊通云:「君親並諫,同見《孝經》;微進善言,俱陳《記》《傳》。」故此雲「事父母幾諫」,而《曲禮》云:「為人臣之禮不顯諫」,鄭玄曰:「合幾微諫也。」是知並宜微諫也。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但孔子對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洞見,令人驚嘆。孔子說過一句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過去,音訊難通,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容易找得到的。在今天,雖然子女和父母對世界的理解有了萬種差別,但是只要知道彼此所處的環境,知道互相齟齬的觀念從何而來,就算不能全然明白,也還是容易互相理解的。方,是為溝通留一種可能性,留一條路。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儘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麼?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麼?
  • 中華孝道10句經典名言,解讀智慧感恩父母,值得品讀
    出自《論語·為政》。縱使自己生病也擔憂父母的那種當下產生的感情。什麼是孝?孔子給出一個判別的標準,因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擔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顧,為此不安,因此產生憂愁。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的。4、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然君子不是不通曉利,只是見利思義,從義而行。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
  • 南懷瑾:「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
    孝子仁人不二門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於父母的過錯必須「幾諫」。什麼叫「幾諫」呢?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對嗎?如果孔子聽到會是什麼態度?
    通過上面三個極端的例子,可以確定:天下有混蛋的父母。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父母要求子女孝之前,要想自己做父母做好了沒有,自己是個混球,還有什麼資格要求子女呢?父母有了過失,做子女的要低聲下氣、和顏悅色地勸諫。
  • 論語29: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問修養貴在反求諸己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9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曉,通曉,明白。義,事之所宜。利,人情之所欲。
  • 愛的語言|愛父母與做自己
    原創:阮胤華傳統文化講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講慈,講孝。這一方面是照顧到人的情感需要:作為子女的,希望父母慈;作為父母的,希望子女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實踐中的困難:父母有可能做不到慈,子女有可能做不到孝。父母不總能做到慈。《孟子》中就談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