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數與實數建構的複數空間中,體驗至高無上的神性

2021-02-18 生活命理學

老師前段時間布置了一個必讀書目作業

《靈界的科學》,前臺大校長李嗣涔博士所著。

老師也在他的vlog節目上做了單獨一期推介。

我拿到書後,僅用了兩天就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介紹作者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用科學實證的方法來探索靈性空間。

由於我把數學還給語文老師已經太久了,對於書中虛數/複數的概念,只能理解其字面意思,沒法展開談論自己的認識。

僅將結論分享給大家:

我們真實的世界是由實數來表達的,但是靈性世界存在於複數空間中的虛部,而粒子自旋劃破了時空,連接了陰陽兩界(物質空間和靈性空間)。

「真實的宇宙是一個八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為四度的實數時空,另一個四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這本書中對於靈界和意識探索的基點,是來自於數學模型與量子知識。而作為一個憑感覺(食傷)能力認知世界的人,我讀起來實在有些艱澀。

奇妙的是,在通讀完這本書之後的第二天,我陷入了另一系列書的文字中,也是一套成書於很久之前,我卻才剛剛接觸到的書

——《我來自金星》以及作者歐米娜所寫的其他幾本。

作為自傳體書籍,作者講述了如何從金星來到地球,並且展開自己償還業力、開展靈性工作的偉大經歷。如果沒有讀過,一定會對她的經歷充滿懷疑。

但是通讀之後,深深感受到作者也是一個感性力量大於邏輯性的人,她以感性的方式描述出靈性層界的樣子,其中的觀點與《靈界的科學》這本書遙相呼應,就像是一本由左腦寫出,一本由右腦寫出,但都在講述這個世界的現實,將他們合二為一,變成為現實的全貌。

例如,歐米娜講述金星人生活在星光層界,這是一個比物質世界頻率更高的地方。也正因為振動頻率的不同,使得我們物質世界的儀器無法檢驗出這個層界。但是物質世界中的每一個實體都會在星光層界中有對應的星光體,這也正是李校長書中所提到的「一物兩象「的道理,而歐米娜的書中使用到的是「一體兩面」這個詞。她還提到,星光層也是當人類的肉體死亡後,靈魂得以休息的地方。但是除星光層之外,還有心智層、因果層、和以太層,這些都是靈魂的外衣。她所教導的是與至高無上的神性做聯結。

至高無上的神性/靈性,或者說,至高無上的自性,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也就是靈魂本來的屬性。不同的宗教也都是在闡述同一個道理,而因為意識成長的階段不同(振動的頻率不同),對於同一個道理有著不同側面的解讀。

歐米娜在這個時刻來到地球,展開靈性工作,是因為地球來到了一個轉捩點,面臨集體意識的揚升時刻。

這個揚升階段,在李校長的書中作為單獨一個篇章提及:

」2012年世界末日的生命啟示:2012年的世界末日說是一個關於地球末世論的傳說與謠言。。。。。。當然,最後地球安然無恙地度過這幾天,戳破的這項傳說。不過,有一項用來解釋這項傳說的說法卻深獲我心,末日說並不是指地球會毀滅,而是指地球會躍升至捨棄過去一切的文明,譬如昨日死。2012年起,人類會由一個比較落後的文明覺醒,而逐步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等的意識及文明的境界。「

我自己在2010年-2012年期間才開始接觸心靈探索方面的資訊,包括新時代運動、《與神對話》、巴夏預言等等。在此之前雖然模糊地有這方面的意識,但不如那幾年開始感受得清晰和徹底。生活上的轉變也是褪去了對未知的恐懼,相信自己的力量,充滿了平和與平衡。同時,我也相信有無數的人也會有同樣的經歷和體驗。

似乎,集體意識轉變和揚升真的正在發生。

歐米娜書中講到在她剛來到地球的時候(20世紀五十年代),地球上是沒有大範圍關於靈性提升的資訊。而她本人也在業力牽引的作用下,經歷同普通人一樣的,各種負面能量的侵擾。有的時候會深深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在幾乎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星光層界的家人和老師會通過內在聲音給予她鼓勵,在現實中也會為她做負面能量消除的治療(回到金星的飛船上面)。但註定大範圍的意識提升必然會預期發生,而她本人的工作也會更加快速地推進和發展。

這樣的經歷讓我不僅想到《與神對話》作者的經歷,雖然他們與神性(自性)連結的方式大相逕庭,但是所得到的真理本質是一樣的。《與神對話》的製作者尼爾·唐納德·沃爾什是在人生窮途末路之際,對天發問,問自己的人生命運為何如此崎嶇,之後將心靈中所聽到的內在聲音謄寫下來,從此便以這種方式展開了與」神性/自性/集體意識「無數次的問答時。

看過他的書會感覺到,每一個回答,都會猶如觸電一般,點亮了自己的心靈。

所以,包括持續了30多年的巴夏傳訊也是一樣,不同的「大師」,以不一樣的形式和途徑,在推動著同樣的事情發生。

在《靈界的科學》中,李校長提到:

「我們在睡眠時意識喪失,但是做夢似乎意識又活躍起來,同樣的,靜坐時意識比較不活躍。因此分析這些狀態下的腦波,或是大腦核磁共振圖譜中休閒狀態時網絡的變化,對意識的本真可以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而《我來自金星》中,歐米娜提到:

人們需要透過靈魂旅行來認知到真實的世界。靈魂旅行可以來到星光層界甚至更高層界,這樣人們就不會對肉體生命的消亡而產生恐懼。但是靈魂旅行和靈魂出體是不同的,靈魂出體是危險的方式,靈魂旅行可以通過做夢或冥想實現。

我沒有體驗過靈魂的旅行,可能寫上這些轉述的內容也會被認作為神神叨叨。但是,我小時候有過幾次聽到內在聲音(靈魂/高我的聲音?)的經歷,卻是真實不虛的。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比較憑感覺進行抉擇的人,小時候喜歡一樣東西就會拼命去汲取與之有關的方方面面,比如自然科學課或者音樂課都是我喜歡的,但是不喜歡的課程我表現得非常沒有興趣,整個童年生活也就處在一種依靠小聰明保持中上水平的迷迷糊糊的學習狀態。大約上了初二第一學期的一個休息日,我坐在院子裡面曬太陽,順便摧殘一下花花草草,陽光照在身上很暖和,我有點想睡著,忽然間就聽到一個聲音在問我:你想一輩子都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麼?未來的生活會很精彩的,你應該醒過來。

如同過電一般,我的心又被擊中了,一下子清醒起來。就像靈光灌進腦子裡面,那個學期結束時,我的期末考試取得了年級第一的成績。而在此之前的上一個期末考,我的成績是年級第144名。

說起這些,並不是想說自己多麼與眾不同,而是想分享,那種被電擊的感覺,一定會在每個人身上發生過,因為我們是一樣的靈魂,有著一樣的自性。

願意和我分享這類經歷的朋友都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自己再回想起那時的經歷時,腦海裡面都是閃現出一幅上帝視角的畫面 ,來看待和覺察那個時候的自己。

我也一樣,回想起來那個經歷,就像飄在了天上靜靜地看著那個在院子裡面辣手摧花的孩子。畫面似真非真,但對人生的改變確實實實在在地發生著。

歐米娜在她的書中明確寫道,靈魂是種覺知,它能知曉事情,存在於任何地方,並且看得見。如果你閉上雙眼,在腦袋裡想著一位朋友的臉,那麼,看著那張臉的就是靈魂。也許,這就是我們會以上帝視角回顧過去生活畫面的原因,因為是靈魂在覺知。

類似於上面的那種觸電般的經歷,我體驗的次數並不多,但每一次都足以改變我人生的軌跡。大多數的時候,我是以聽到內在聲音的方式來尋求真相和答案。當問題提出之後,答案就閃現在腦海中。

《靈界的科學》對於內在的聲音做了一些表徵性的描述,但沒有結論:

語言學及內在談話——

對一般人而言,是左腦顳葉在操控語言,也是左腦運動區在操控右手;只有百分之一點五的人是用右腦操控語言。由於擅長用右手的人是多數,運動與操控語言共同競爭左腦神經區的結果,造成少部分的人的語言區會被迫散開到數個零散區域,甚至移往右腦,導致有些人會聽到內在聲音,而好像有人在跟自己講話,被診斷為精神病患,這是人類發展語言的代價。

而這段描述與上面提及的」內在聲音「並不是一回事。《靈》中介紹的屬於精神障礙中的「思維鳴響」現象,但這裡所說的內在聲音並不是真切地聽到語言(Talk),而是透過感受直接攫取答案,在理解感受或者向他人轉述這個答案時,需要轉變為語言的形式。感受就是包括「觸電」「點亮」這些狀態在內的過程,之後答案在心中自然而然地呈現。

舉個例子,在看完這些書的最近幾天裡,我一直在思考(以言語的方式):我什麼時候可以遇到我的指導靈呢?

這個問題縈繞在心中,但是突然某一天,我」感受「到了這個答案,心理一下子清亮起來。

但如果要將這個」感受「轉換為語言,可以是好幾個答案:

並且,這個感受帶給我的答案並不止這些。

更為神奇的是,也是那幾天,我的老師因其他事情和我說:有些事強求不得,時機到了就會出現。

似乎這句話也是對我上面縈繞心頭的問題的再一次回答。

神性無處不在。

而神性的展現絕不是從天而降出現了一個神,走了過來對自己說:跟我走吧,我能告訴你真理。

神性閃現於「無時無刻」「每時每刻」。

《我來自金星》中是這樣介紹內在感受與語言的:

內在感受/聲音來自於靈魂,語言是大腦的功能。

靈魂不是一種思緒,而是一種覺知。靈魂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這個想法經過我的大腦。靈魂靜止地、沉默地看著大腦產生出想法。

《與神對話》中關於內在聲音有更為詳盡的描述:

神:首先,讓我們以溝通(communicate)這個字來取代說話(talk)這個字。

溝通是個好得多、充實得多、正確得多的字眼。

當我們嘗試彼此對話——我對你或你對我時,我們立刻會被字句不可置信的限制所局限了。

為了這個理由,所有我不會單單借字眼來溝通。事實上,我也鮮少那樣做。

我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透過感受(feeling)。

感受是靈魂的語言。


如果你想知道你對某件事的真實想法,只要注意你對它的感受如何。

要體悟到感受有時候很難——要承認更難。然而,你最高的真實便隱藏在你最深的感受裡。

訣竅就在你是否能構到那些感受。如果它們你還想知道的話,我可以教你如何辦到。

我也以思維(thought)來溝通。思維和感受並不相同。雖然它們可以同時出現。當以思維溝通時,我往往會利用影像和畫面。因此,就溝通工具來說,思維比光是文字本身更有效多了。

除了感受和思維之外,我也用經驗(experience)這媒介來作為一個偉大的溝通工具。

而最後,如果感受、思維及經驗全都失效時,我才用語言(words)。語言真的是頂頂無效的溝通工具。它們最容易招致錯誤的詮譯,最容易被誤解。

理由何在呢?那是由於語言本身是什麼的問題。語言只是發音(utterance)而已:代表感受、思維和經驗的噪音。它們是象徵符號、記號、標誌。它們並非真相。並不是真實的東西。

語言也許可助你了解某件事,經驗卻使你更明白。然而有些事是你無法經驗的,所以我給了你們其他的認知工具,也就是感受,以及思維。

所以,在這裡著重對」內在聲音「進行論述,我只是想表達,我們不需要經過特別的訓練,不必須靈魂出體,也是可以」感受「到自性/神性,因為每個人本身就是充滿神性的靈魂。

這兩本書中過多」玄幻「的內容就不再進行介紹(例如特斯拉是來自於金星的事實),特別是在自己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一下子接收到那麼不合現實常理的信息會讓人無法消化。僅再多介紹一些兩部書中值得反覆體悟的道理:

《靈界的科學》

所有實物,都有通往虛數空間的通道

—— 所有在實數空間的物體由於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自旋,都有通往虛數時空的通道,因此在虛數時空中都會出現一個虛像,是自旋通道在虛空出口的組合,形成實物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一物兩象「代表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兩空間都偶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虛空中的能量形式,如果不包含自旋通道,無法與實數空間溝通,則不會產生實像,是屬於暗物質以及意識的純能量。

這一點與歐米娜描述金星上的生活情境一模一樣:

在星光層(是否為虛數空間?)人們是可以創造出物質實體,甚至於為自己打造出肉身身體(一物兩象)。而人們傳送物質的方式也不再是機械的搬運,而是將物質轉換為能量(進入虛數空間),再將能力轉為對應地點上的物質(進入實數空間)。

最有意思地部分是關於太極圖與複數空間描述的部分

—— 李校長的道家友人W先生提醒他:「中國傳統的太極圖其實是一個三度空間的圓球,陰陽兩界各佔一半,經過魚眼交換能量而達成平衡。突然之間他點醒了我,複數時空理論架構中實數時空與虛數時空如何溝通的問題,它們必須經過一個漩渦的時空結構來溝通,讓信息從陰到陽,或從陽到陰。其中最可能的漩渦通道,應該就是粒子的自旋,它的物理原理我們在半年後才從廣義相對論文獻中發現。」

後面的文章中進一步闡述了莫比烏斯環形成了當粒子自旋撕裂時空時所需要的穩定支撐結構,而當莫比烏斯環的長寬比達到了四比一時,所形成的3D拓撲結構就是一個3D太極圖。

雖然我打出了上面的這段文字,但是我完全不知道其中3D拓撲、粒子自旋都是在講什麼。

但是有趣的是,我居然在網上找到了一個手工達人製作的莫比烏斯環與3D太極圖的掛件圖片。(作者:一片空明。侵刪)

《我來自金星》

何謂現實

—— 現實只不過是某個人對某件事的一種面向或者觀點罷了。為了了解現實,你必須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同時也要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現實的認定或看法。

心電感應

——也就是兩顆心靈之間相互傳送、接收思緒,是星光層界裡面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它之所以好用是因為思緒就像無線電波一樣。每個人都擁有一道看不見的屏障,可以將自己最私密的思緒藏在裡面。而那些擅自去讀心的人則是觸犯了靈性法則,罪名是試圖穿越私人屏障。

真相

——在肉身世界以及許多星球上,還有靈性世界也是,存在著許多靈性導師。他們都能夠提供許多真相給人們。但只要這位導師受到眾人的崇拜與敬仰,並且被人看得比他說的話還要重要時,真相通常就不見了。大家一定要明白,真相,比那個傳遞真相的人更重要。

——真相沒有版權。

——認為自己悟道了的人其實已經喪失了他們的理智。不過不要介意,把理智拋開,然後你們就會悟道了。

不妄加幹擾

——是靈性法則中所給予每個人的自由。世界上沒有誰跟誰的想法、感覺或者反應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會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態度與觀點,或是相同程度的靈性開展。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個人的小宇宙,而根據靈性法則,這絕對必須受到尊重。

——這一點在地球上不被人所認同或了解,而這也是今天各種問題背後的原因。如果大家能夠把精神專注集中在掌控自己的人生上,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會少很多了。你越是幹擾他人的生活,就會有越多的人來幹擾你的人生。這就是因果法則的效力。

疾病

——只是表徵症狀而已。造成它的原因分布在三個地方:思想、情感和身體功能。而負面的想法與情感最終會反映在肉身身體上。

最讓我感到激動的部分是對於孩子與教育的道理:

——金星上的學習方式是每個孩子都能根據靈魂和累世的因緣,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領域學習和探索,例如作者對於科學和邏輯沒有任何興趣,但她在藝術方面有著累世的造詣,因此她會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而地球上的學習方式是線性而且充滿限制的,這在她來到地球之前就被告知,不得不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每個人都要按照同樣的節奏前進,學習同樣的知識,不允許在自己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調整學習的速度。(關於金星與地球學習方式的不同,分散於各個章節中進行描述,因此我只能轉述簡要的內容。關於學習的限制性,未來有時間再專門寫文章。)

——孩子在在這個肉身世界出生時,他們的靈魂依然與之前的他們以及他們前一世的生活種種,有著密切的連結與清晰的記憶。我們一定要記得,身為父母,這些靈魂可能比我們自己的靈魂更老。我們只是提供他們一個肉身軀體,而我們與他們有著之前共同生活過的一份連結。同樣的,你也能提供他們對他們個人學習經歷有需要的特殊情境。

(但絕對不是強加給孩子例如:我是你的父母,你就必須聽命於我這樣負面思維。或是把自身負面的情緒體驗發洩在孩子身上)

——我們的孩子並不是我們的所有物,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身為父母,我們要提供他們對自己以及這個世界正確的價值觀與知識。他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尊重他們在人生中的情感和選擇,我們永遠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們,就算是他們讓我們失望也不會改變。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行為的感受,這是很重要的事,還有去愛與接納他人有多麼重要,因為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接受,並且被好好對待。

寫到這裡,想到這幾天我家發生的一件事情。我借著我家姐姐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事,教會她如何與別人分享並接納他人。我無意中說了一句:如果你不去接納妹妹,妹妹也會不理你,拒絕你的。而不到四歲的妹妹卻說出了這樣的回答:無論姐姐怎麼對我,我都會很愛她的。

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好處在於,孩子總是能夠在不經意間展現出神性,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雖然為人平凡,但每個人都充滿神性的光。

最後,直接附上」至高無上的神性法則「篇章。

而我們一直在討論的神性,與任何宗教信仰無關。歐米娜在書中有深入闡述,宗教不是必須和絕對正確的,但卻符合不同靈性成長程度的需要。

相關焦點

  • 兩個實數可以比較大小,為何兩個複數不能比較大小?
    複數無法比較大小,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把複數定義為一個自洽的有序域,使得它在加法和乘法上相容。 實數是可以比較大小的,但是學過複數的人會發現,對於兩個複數我們無法比較大小,甚至我們不知道虛數單位「i」和「0」哪個大。
  • 真實的虛數,不僅不是沒用,而且還很實在
    很明顯,這個題目如果在實數範圍內是做不下去的。什麼數的平方會是負數呢?這個能平方後能產生負數的方程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困擾著數學家們,萊布尼茲就曾經認為,這是數學解析中的一個奇異,在現實中的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把它稱作了虛數。
  • 兩個實數可以比較大小,為何兩個複數不能比較大小? - 艾伯史密斯
    複數無法比較大小,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把複數定義為一個自洽的有序域,使得它在加法和乘法上相容。實數是可以比較大小的,但是學過複數的人會發現,對於兩個複數我們無法比較大小,甚至我們不知道虛數單位「i」和「0」哪個大。
  • 虛數
    但是,數學中使用的虛數與這種白日做夢毫無關係。虛數概念    一般認為,「虛」(imaginary)這個詞的使用源於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以辨識某些方程得到的非普通數的解。那麼,虛數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呢?這是一個哲學家們一直思索的問題,他們關注的對象是「虛」這個詞根。而對於數學家來說,虛數的存在並沒有什麼可疑問的。
  • 虛數的意義
    虛數字面意思是不存在的數,假想的數。其最初是指負數的平方根(當然也可以是偶次方根,在虛數定義之前是不存在偶次方為負數的數的,比如任何實數的平方都是非負數),實數與虛數合成為「複數」,這就形成了更大的數的集合「複數域」。
  • 虛數i是真實存在的嗎?
    它們沒有現實對應物,但是會在一個香蕉、兩個蘋果中被探測到,那麼到底算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虛數呢?虛數  )」從實數擴張到複數:增加的虛數對應什麼?虛數似乎只是讓開方運算在整個複數域封閉了(即複數開方運算之後得到的仍然是複數)。
  • 虛數究竟虛不虛?在電學中有什麼用
    複數2是實數,i是虛數單位,合在一起的2·i就是虛數。實數 + 虛數就成了複數。顯然,全體實數a可以表示成一根「實軸」,而「複數」包含了實數,將數擴展到了一個二維平面,不僅僅是一維的軸了。虛數的意義虛數的英文是imaginary number,就是「想像的數」,是人類為了計算而創造的數,我們在生活中確實找不到這個i,所以叫「虛」數。但並不是說,生活中找不到的數就沒有意義。
  • 虛數究竟虛不虛?在工作中有什麼用
    一說到虛數,很多小夥伴就覺得那是虛無縹緲的純理論問題。其實,虛數的發展,是非常順應人類自然思維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 【物理數學】虛數 i 是真實存在的嗎?
    它們沒有現實對應物,但是會在一個香蕉、兩個蘋果中被探測到,那麼到底算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虛數呢?虛數  是不是真實存在的,這真的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而且按照中國教材的編寫順序,數學教育中第一次出現和現實脫離的概念大概就是虛數,這應該是教育中一次很好闡述數學思想的時間和機會。
  • 高中數學《複數的概念》微課精講+知識點+教案課件+習題
    >2.分類:實數:當b=0時,複數a+bi為實數虛數:當b≠0時,複數a+bi為虛數純虛數:當a=0,b≠0時,複數a+bi為純虛數3.兩個複數相等的定義:複數的引入是中學階段數系的又一次擴充,引入複數以後,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於數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完整的認知,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通過本節課學習,要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了解數系擴充的過程以及引入複數的必要性,學習複數的一些基本知識,體會人類理性思維在數系擴充中的作用.
  • 比複數還「大」的數系——超複數及幾何理解
    後來,將實數和虛數合併為複數,之後又有了複平面的概念,複平面的提出為複數提供了幾何解釋。    目前我們對數的認識基本就到達了複數這一層面,然後這還不是最大的數系,Hamilton對四元數的發明開啟了超複數的先河。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複數的概念。
  • 虛數是個啥,它的由來
    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為實數,但還有一類數,叫虛數。那虛數是個啥?我們先看看虛數的來歷。16世紀的歐洲數學界對負數該不該有平方根展開了爭議。我們知道一個非負數是有平方根的,那麼,有沒有一 個數可以作為負數的平方根呢?
  • 從世界有無限的可能,看虛實數與易學四象的關係
    了解過高等數學的人,會有一個複數的概念,他的產生是和研究金字塔有關,最早有關複數方根的文獻出於公元1世紀希臘數學家海倫,他考慮的是平頂金字塔不可能問題。關於複數的概念如下:我們把形如a+bi(a,b均為實數)的數稱為複數,其中a稱為實部,b稱為虛部,i稱為虛數單位。
  • 吳國平: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複數」概念的人是誰?
    當b=0時,就是實數;當b≠0時叫虛數,當a=0,b≠0時,叫做純虛數。從集合論角度來說,複數域是實數域的代數閉包,也即任何復係數多項式在複數域中總有根。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從實數集擴大到複數集,最大功勞歸於「虛數」的出現,就像當年無理數的出現,促成實數集的完整。
  • 「數系的擴充和複數的概念」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對複數引進過程的探索,了解數系擴充的必要性,理解虛數單位及與實數的四則運算規則,理解並掌握複數的相關概念;會運用複數及其相關概念解決有關問題。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複數引進的探究學習,經歷數學探究活動的過程,感受實際需求和數學內部矛盾在數系擴充中的作用,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規律,感受人類理性思維的魅力,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重點:複數的概念,虛數單位,複數的有關概念。難點:虛數單位的引進,複數的概念。
  • 從虛妄到真實—虛數的 200 年升級史,歐拉高斯都曾為其添磚加瓦
    總算讓虛數在數學界有了一席之地,並且在號稱「上帝公式」的歐拉公式中運用了虛數符號。挪威的測量學家韋塞爾在 1797 年就試圖給於這種虛數以直觀的幾何解釋,他發現虛數可對應平面上的縱軸,與對應平面上橫軸的實數同樣真實。
  • 複數的知識點匯總!!!
    (a,b∈R),其中a叫做複數的實部,b叫做虛部2.分類:實數:當b=0時,複數a+bi為實數虛數:當b≠0時,複數a+bi為虛數純虛數:當a=0,b≠0時,複數a+bi為純虛數例如:如果a+bi=c+di,則a=c且b=d,另外當a+bi=0,則a=0且b=0備註:兩個虛數(b≠0)是不能比較大小的,即使是純虛數也是不能比較大小的,具體舉例如下:① 3+i與8+2i,雖然後面的虛數的實部跟虛部都是大於前面的虛數,但是仍不能比較大小
  • 既然虛數不存在,為什麼還要學它呢?
    在高中的數學課本中會出現一個非常奇妙的數——「虛數」。為什麼說虛數奇妙呢?因為,不管是正數還是負數,平方(自己與自己相乘)之後一定會得到正數。但虛數的平方卻是負數。這樣的數,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吧。那麼,為什麼要學虛數呢?
  • 小與漫談:電路、信號處理的虛數
    為什麼電容、電感的阻抗表達式要用虛數?為什麼在傅立葉變換中要有虛數? 為什麼在濾波器的傳遞函數中會出現虛數?最初遇到「虛數」的概念是在高中數學中,我大概將它看成一維(實數)到二維的擴展。書上也就是畫成兩個坐標軸來表示複數嘛。
  • 邂逅負數的平方根——複數的產生
    很快,拉斐羅·邦別利提出可以利用叫做「複數」的數值來表達一些等式。在複數裡,有基於單位1的「實數」部分,也有基於單位i的虛數部分。我們要感謝勒奈·笛卡爾提出了虛數這個概念,感謝萊昂哈德·歐拉使用符號i。虛數單元i的運算和單元1的運算類似,也是i+2i=3i,但是虛數部分構成了另外一組數的基礎,而這組數和實數截然不同。(這兩種數的幾何之間沒有交叉,但是很相似。)所以一個複數可以是1+i或者3+2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