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院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下設作物生態與農作學、作物生理與栽培學、植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作物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4個系和1個實驗教學中心,另設區域農業發展、作物生理與栽培、作物化控、生物質工程、玉米、小麥、水稻、特用作物及種子科學與技術9個研究中心。學院現有2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84年被批准為國家首批博士點學科,1987年首批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成為第一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4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建設平臺的核心學科,2017年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作物學均被評為第一名,2016年被評為A+學科。2016年,農學專業通過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認證(第三級),為全國首個通過三級認證的農科類專業。學院是教育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植物生產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種子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委員單位。
學院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現有教授49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46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名、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15人。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007年,被國家批准建設「植物生產類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擁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等10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在北京、河北、山東、海南等地建有試驗農場,與10餘個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共建學生實習基地。
2020年學院招生2個專業: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學生入學後,一、二年級實施統一的基礎教學,從三年級進行專業學習。為培養面向未來的農業領導人才,2016年開始,學院創設了「中國種業菁英班」和「中國鄉村振興青年菁英班」。
園藝學院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園藝學院下設果樹學系,蔬菜學系和觀賞園藝與園林系,覆蓋園藝和園林等2個本科專業;擁有園藝一級學科(含果樹學、蔬菜學、觀賞園藝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及風景園林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果樹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蔬菜學和觀賞園藝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園藝學為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園藝專業在我國農林類高校中首家通過中俄聯合國際認證,併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園藝學科在歷屆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學院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現有專職教師70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90%以上的專職教師均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擁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7名,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4名,北京市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6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國家級優秀教師1名,北京市教學名師2名;獲批農業部創新團隊2個。建設有教育部和農業部首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和北京市精品課程2門。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普度大學、奧本大學等建立了「2+2」等聯合培養模式。擁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5個,年均科研經費6000餘萬元。近年來,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10餘項。在京、冀、魯、陝、寧、川、閩等地建立科技示範園及8個校級教授工作站,與30餘家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共建學生實習基地。
本學院2020年招生2個專業:園藝專業,園林專業。
植物保護學院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源於清末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至今已有11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戴芳瀾、俞大紱、劉崇樂、蔡邦華、林傳光、裘維蕃、陸近仁、周明牂、沈其益、陸寶麟、曾士邁、郭予元、田波、謝聯輝、康樂、朱有勇、姚斌等多名院士和知名學者先後在本學科學習或任教,奠定了學科在國內植物保護學科的領軍地位。
植物保護學院下設植物病理學系、昆蟲學系2個系,覆蓋植物保護1個本科專業,擁有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植物檢疫與農業生態健康3個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我校植物保護學科被批准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植物保護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點。2018年植物保護本科專業通過中俄聯合國際認證,開創了全國農科專業國際認證的先河。2019年,植物保護專業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市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學院擁有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與競爭力的教師隊伍,現有教授42人、副教授44人,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萬人計劃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9人。他們在國際專業學會、中國昆蟲學會、植物保護學會、北京昆蟲學會等學術團體的各項學術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與國內外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學院擁有農業部作物有害生物監測與綠色防控重點實驗室、種子病害檢驗與防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種苗健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和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在北京、黑龍江、遼寧、河南、河北、山東、海南等地建有試驗農場,與8個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共建學生實習基地。
本學院2020年按植物保護1個專業招生。
生物學院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始建於1984年,是國內各大院校中最早設立的生物(生命科學)學院。學院現設有植物科學、動物學與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4個系和1個教學中心。學院擁有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動物學;設有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土壤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生命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學院是我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部分科研設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我校生物學一級學科在100所重點高校中排名第八,根據2016年11月統計,我校進入世界前1%的8個學科中,生物學院的「植物學與動物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基本全部囊括其中,且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前1‰。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我校列入雙一流建設高校,生物學科列入教育部批准的「雙一流」建設學科,生物科學專業入選為國家一流專業。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生物學評估結果為A,列161所參評院校前2-5%,排名第4-8位。
學院現有教職工156人,其中院士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4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北京市教學名師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7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9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5人,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2人,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1人。 學院具備完整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人才培養體系,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招收植物學、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7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並設有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本科教學開設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2個專業,擁有生物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教育部農業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程保障生命科學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資源與環境學院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
資源與環境學院下設4個系:植物營養系、生態科學與工程系、農業氣象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學院現有教職工125人,其中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新(跨)世紀人才11人、教授45人、副教授56人、高級實驗師3人、講師6人。
在校本科生516人、研究生745人。 學院設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營養學、生態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氣象學;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有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資源環境學科群和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設有環境質量影響評價中心、有機食品論證中心、綠色環境中心、新洋豐-農大研發中心等,在全國有6個試(實)驗站(區),其中2個為農業農村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學院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多次主辦或協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本學院2020年按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招生,包括資源環境科學、應用氣象學、生態學、環境工程4個專業。其中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入選首批國家建設一流專業,生態學專業入選北京市高校一流專業。大類招生的專業前期實施統一的基礎教學,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可根據本人意願、專業興趣、深造方向、就業意向及各專業教學資源和接納容量等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專業學習,每個專業接受本科生的上限分別為:資源環境科學專業60人(2個班),生態學、環境工程、應用氣象學專業均為30人(各1個班)。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最早源於1921年北京農業專科學校創建的畜牧學科,1923年更名為畜牧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農學院三校的畜牧學繫於1949年合併成為北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系,1993年更名動物科技學院。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為中國農業大學後,正式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學院現有教授46人、副教授46人;博士生導師57人、碩士生導師2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
畜牧學作為國家一級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開設動物科學本科專業,動物科學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擁有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畜牧生物工程3個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養殖專業學位授權點,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還設有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點。
學院擁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基地14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中心2個、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4個、部級研究中心5個、市級國際合作基地1個,校級國際合作中心4個。
我院十分重視本科人才培養,建設了10門專業核心課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講。多年來吳常信院士、李德發院士一直堅持給本科生講授課程,學院每年有50%的畢業生前往國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繼續深造,其中近3年國外深造率保持在10%。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於1956年學科始建,1963年招收研究生,2000成立草業科學系,2002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7年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18年建立學院。現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29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牧草)首席科學家1人、崗位科學家4人;2個國家一級學會、4個二級委員會的負責人。
學院設有草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草業科學本科,草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農藝與種業專業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草學評為A+學科,進入雙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學院有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草業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草地管理與合理利用重點實驗室等8個基地平臺支持教學實踐和實習。中國草學會(國家一級學會)秘書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牧草)辦公室及國家牧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掛靠在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重視本科生培養,建設10門專業核心課程,均由草學知名教授主講。學院注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每年有本科生2~3名優秀本科生全獎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進行訪學。此外,學院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及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有專門的2+2國際合作培養專項。本科生入學後即配備一對一導師,導師在學習生活科研等方面關心和指導。每年超過60%的畢業生在國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繼續深造,其中國外深造率高於10%。
動物醫學院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是我國動物醫學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在歷次國家組織的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一位,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3個人才培養層次,設有獸醫學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組成的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包括教授46人、副教授45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4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有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青年人才10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教學名師 等傑出教師13人,有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創新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等優秀教學科研團隊6個。
學院擁有農業部動物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獸藥殘留及違禁添加物檢測重點實驗室(北京)、動物源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國家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專業實驗室(北京)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專業實驗室16個,擁有一流的教學動物醫院、畜禽疫病診斷研究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在重大動物疫病與人獸共患病防控、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細菌耐藥性形成與控制、動物臨床疾病診療等領域具有突出優勢。近5年,獲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際科技獎勵1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59項,獲批新獸藥11項;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Microbiology等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95篇;承擔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和橫向科研項目等85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超過7億元。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特色和優勢學院,歷經30多年的發展,學院圍繞人類的營養與健康,以國家食品產業科技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為導向,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學院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及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擁有 「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1個「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學科建設成就斐然,2017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44人、副教授58人,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2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人、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2個、科技部創新人才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
學院堅持「頂天立地」,探索食品前沿科學,創一流科技成果,承擔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究課題,以及國際合作項目和橫向合作項目,近3年年均科研經費達到1.4億元人民幣,每年發表SCI、EI收錄論文400餘篇,近3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學院擁有19個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和科研平臺,1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基地。。
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構建以「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開展科研訓練和第二課堂教育活動,搭建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飲食文化協會、葡萄酒文化協會等學生社團引領校園食品文化,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活動蓬勃開展。近年來,學院本科生深造率超過60%,學生就業率超過90%。
本學院2020年按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招生,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和葡萄與葡萄酒工程4個專業。學生入校後,一二年級實施統一的基礎教學,從三年級開始,根據專業容量、教學資源、學生意願、專業興趣及就業意向等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專業學習。
工學院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學院下設農業工程系、車輛與交通工程系、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和機電工程系。擁有農業工程和機械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以及農業機械化工程、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和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6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點。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先後2次在全國一級學科綜合評估中排名第一。
學院現有教職工157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63人。專任教師中大多數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包括國家百千萬人才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寶鋼基金優秀教師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人、國家級和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5人等。擁有博士生導師59人,碩士生導師103人,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699人。學院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先後12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農業工程學科入選教育部公布的建設世界一流學科A+名單。學院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成果豐碩,前後獲得16餘項國家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勵;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訓練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農業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車輛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和車輛工程專業是教育部建設的本科特色專業,機械製造工程學科建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等。
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廣泛,先後與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挪威、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科研、教學等友好合作關係,與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建立有農業工程本科「2+2」聯合培養項目;與英國哈伯亞當斯大學建立的雙碩士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
2020年,工學院招生大類和專業有:農業工程類(包括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智能裝備工程3個專業)、機械類(包括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車輛工程專業、工業設計專業4個專業)。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起源於1955年,歷經幾代人數十載砥礪奮進,發展成為以農業信息與農村能源為優勢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基地。
學院始終堅守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國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高度重視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設有5個系、1個工程實踐創新中心、1個智能工程研究所、1個計算中心,依託「北京市校內示範性創新實踐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榮獲2017美國ASABE大學生機器人設計競賽冠軍、2017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北京市一等獎,獲獎學生可免試推薦攻讀研究生。
擁有現代精細農業集成技術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信息獲取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信息化標準化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災害遙感重點實驗室以及精準畜牧業技術集成、精準漁業技術集成農業部科學試驗基地;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在校生1600餘名。60多年來培養各類人才近2萬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7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名。承擔多項國家或省部委科研項目,與30多個國家的大學開展了長期友好合作。
2020年,除了信息科學試驗班外,學院招生的專業有:電子信息類(包括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慧4個專業)、計算機類(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2個專業)。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Engineering
學院下設水利工程、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土木工程4個系,現有師資126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80%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農業農村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引智基地1個。
學院擁有近8000平方米的科研實驗樓,擁有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2個國家重點學科和水文學及水資源北京市重點學科,牽頭建設了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擁有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農業節水與水資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畜禽健康養殖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供水管網系統安全與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學觀測實驗站等科研平臺。建設有科技部溫室設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畜禽健康環境與福利養殖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現代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學院現有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5個本科專業。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本科專業通過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農業水利工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入選首批北京市一流專業,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本科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設有水利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等10個學術型碩士、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等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已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以及國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水利與土木工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40餘個校外工程實踐教育基地。主辦了全國大學生農業建築(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學科創新設計競賽等多層次、多類型科技活動,大幅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自創辦以來,培養了水利部前部長鈕茂生、中國首次輕型飛機環球飛行完成者張博等傑出校友近萬名。
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專業5個專業按水利類招生,根據學生意願及教學資源等情況分流培養。
理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學院下設化學系、農藥系、應用力學系、應用數學系、應用物理系5個系。擁有化學、農藥學、農產品安全一級學科博士點,與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共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點;設有化學、數學、力學一級學科及農藥學、農產品安全、生物物理碩士學位點。農藥學是國家 「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專業是全國農林院校唯一的「國家化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理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現有教工174人,專職教師149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7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116人;國家級「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教師隊伍中的70%以上來自國內著名大學或研究院所。
理學院目前承擔著多項國家科技創新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學術論文及高水平研究論文發表在學校名列前茅,獲得數百項科技發明專利,並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學院將育人為本、全面發展、德育為先作為教育理念,把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合格人才當作首要任務,以學生的健康成才為中心,做到兩個堅持——「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堅持對學生既滿腔熱情,又嚴格要求」,積極推進以德育和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才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為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搭建自我發展的平臺,榮獲各種教學成果獎勵。
2020年,化學專業和應用化學專業按化學類招生,一年級實施統一的基礎教學,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可根據本人意願、就業意向,同時根據學科發展需要以及教學資源等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專業繼續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和工程力學專業按專業招生。
經濟管理學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經濟管理學院是我國首批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單位之一。學院現有農林經濟管理和應用經濟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農業經濟管理博士後流動站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二級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現有農業經濟管理、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產業經濟學、食物經濟與管理和農業經濟史6個博士學位招生專業,農業經濟管理、國際貿易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企業管理、會計學和物流與供應鏈管理7個碩士學位招生專業,工商管理(MBA)、金融(MF)和會計(MPAcc)3個專業碩士學位招生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和電子商務6個本科專業。學院下設農業經濟、經濟貿易、金融、工商管理、會計5個系,擁有中國農業大學MBA教育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和10多個研究中心和研究所。
學院現有教職工124人,其中專職教師110人(教授46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員50名、講師14名)。其中二級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1人、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務院參事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2人、國家現代化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5人、北京市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教師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70%具有國外留學經歷。學院在農產品市場與貿易、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業產業化規劃、產業組織、農業政策、涉農企業管理、產權理論、項目評估、信息化技術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金融期貨、農村金融與小額信貸、涉農企業會計等領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實力和特色,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目前,正在承擔著20多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0餘項省部級課題、地方政府、企業委託及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
學院具有廣泛的國際聯繫,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外20餘所大學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個知名的國際機構有著密切的學術和信息交流關係,在師資培訓、留學生培養和承擔科研項目上進行著廣泛的合作。
經濟管理學院2020年本科按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兩大類招生,經濟學類包括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和金融學3個專業,工商管理類包括工商管理、會計學和電子商務3個專業。一年級實施統一的基礎教學,一年級期末時,所有學生(含轉專業學生)可根據本人專業興趣、就業意向及學院教學資源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專業繼續學習,其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全院選拔不超過30人、金融學專業分流70人左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分流35人左右、工商管理專業分流35人左右、會計學專業分流70人左右、電子商務專業分流20人左右。
人文與發展學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人文與發展學院踐行「重拾人文精神 講好發展故事」的院訓理念,牢記社會責任,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學術底蘊和實踐經驗的開放型、國際型和複合型人文社會科學人才。
學院具有本科、碩士、博士3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結構合理、特色突出、綜合貫通,優秀教學成果頻出。學院設有發展研究與社會政策系、發展管理系、社會學與人類學系、法律系、媒體傳播系、外語系6個系,本科招收5個專業:農村區域發展(含國際發展和發展研究2個方向)、社會學、法學、傳播學和英語,同時設有法學、傳播學、英語和日語雙學位專業。
學院堅持紮根鄉土鄉村,緊扣「三農」重大主題,探尋國家發展和鄉村變遷的軌跡,業已形成特色鮮明的研究領域,在國際發展、農政轉型、精準扶貧、農業文化、生態補償、農村法治、留守人口、鄉村社會、鄉村傳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學院注重強化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和轉化,有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學院與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蘇塞克斯大學、瓦赫寧根大學等多所歐美知名高校,以及俄羅斯、巴西、南非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科研院所保持緊密合作關係,師生實習實踐足跡涉及全球眾多國家,國際化發展程度在國內人文社科類學院中首屈一指。學院通過邀請國內外學術界的知名學者,開展主題多元的講座與國際學術會議,搭建了豐富的學術交流平臺,構建起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土地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事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與農業和糧食安全,更關乎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土地科學與技術學科是研究土地資源要素演變規律及區域稟賦差異,探索土地工程技術、土地信息技術等科技創新突破,研究土地制度、法律與政策規律的學科,研究土地科技創新支撐國家戰略的技術體系和制度框架。
中國農業大學在土地科學與技術學科領域研究與人才培養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具有引領性,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技術等學科方向,已經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師資與研究隊伍,圍繞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學和土地整治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備。為深入聚焦國家土地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需求,學校整合有關資源於2017年12月成立了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全面布局建設土地科學與技術學科。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4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8人、講師5人。其中「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擁有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共建部級工程中心1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智庫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我校土地學科研究在行業體系中處於領先地位,已與國家有關部門在土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重大戰略問題研究等方面形成戰略合作關係,前景廣闊。
國際學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Beijing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創立於1994年,是我國首批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之一。作為學校開展國際化教育的窗口,國際學院圍繞學校「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秉承「引進、融合、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通過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融合中外先進文化思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國際化學院,引領學校國際化教育,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
學院採用全英文授課模式(思政課除外),70%以上師資為外籍教師。26年來,學院圍繞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富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2006年,被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授予「雅思全球認可院校」;
2009年,獲得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9年、2005年,分別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2010年,被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認定為「英國首相行動計劃合作院校」;
2011年,被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為「國際化教育戰略合作夥伴院校」;
2011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和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在國際學院設立國際英語語言測試系統(雅思考試)考點;
2015年,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在國際學院設立漢語水平考試(HSK)網考考點;
2016年,國際學院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單位;
2018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並獲專家組高度認可;
2019年,中國農業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合作辦學項目通過美國高等教育委員會(HLC)教學質量評估。
煙臺研究院
YanTai Institute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簡稱煙臺研究院)是中國農業大學在山東省煙臺市設立的二級學院,是中國農業大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農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煙臺研究院是中國農業大學與煙臺市政府於2003年合作建設的大學校區,2007年獲得教育部批覆。它坐落於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城--煙臺市,位於煙臺市高新區,北臨濱海大道,南靠青榮高鐵和煙威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校園建築既體現了中國農業大學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展現了碧海、藍天、紅牆、綠地的海濱建築風格,突出塑造依山傍海、詩情畫意般的風光和多層次的校園文化景觀,風光如畫,景色宜人,是青年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理想園地。校園佔地面積2360畝,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校園基礎設施齊備,教學配套完善,2019年新改造的2.8萬平方米現代化數字圖書館已經開館使用,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突顯時代性,建成與校本部同一網絡,實現圖書資源等信息共享,為高質量辦學提供了良好保障。
煙臺研究院建校以來,依託中國農業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突出的學科優勢、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煙臺濱海城市的區域優勢,秉承中國農業大學「勤勉持重、愛國憂民」的傳統和「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逐步發展成為一所以現代農業為特色,以新農科、新工科和新商科為重點發展方向的大學校區。建校迄今,已累計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8100餘人。
煙臺研究院依託中國農業大學辦學資源,目前開展了碩士和本科兩個學歷層次的全日制教育。2019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00人、招收本科生450人。碩士教育實行「一站式」培養模式,即全程在煙臺研究院培養。本科教育實行「1+3」兩站式培養模式,即第一年在北京培養,後三年在煙臺培養。學生畢業後,頒發中國農業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煙臺研究院學生共享中國農業大學本部政策與資源。本科生保研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出國交流學習機會形式多樣,主要有聯合培養(2+2、2+4、3+2三種模式)、交換生、短期交流、交換實習和公派留學等形式,合作學校主要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巴西、荷蘭、義大利、以色列、香港、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為學生拓寬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成長機會。
2020年煙臺研究院本科招生專業有:理工類包括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水產養殖學和市場營銷3個專業;文史類包括市場營銷和公共事業管理2個專業。新生入學到中國農業大學本部(北京)報到。符合轉專業條件的學生可在規定時間內自願申請在煙臺研究院各專業之間轉換專業學習。
中國農業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86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67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917人。研究生導師140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04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 人選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2人。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和我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內的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
● 在校執教的「兩院」院士
石元春 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土壤學家
李季倫 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
吳常信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遺傳育種學家
陳文新 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學家
武維華 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細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學家
汪懋華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工程-電子信息技術與自動化專家
戴景瑞 農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
康紹忠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水土工程專家
李德發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家
沈建忠 動物醫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基礎獸醫學專家
張福鎖 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專家
任發政 食品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專家
● 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劉慶昌 農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普通遺傳學
張 沅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動物育種學
●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
劉慶昌 農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普通遺傳學
彩萬志 植物保護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普通昆蟲學
周志強 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自然科學與素養、綜合化學實驗
●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劉慶昌 農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普通遺傳學
張 沅 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動物育種學
李曉林 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植物營養學
陳耀星 動物醫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動物解剖學
彩萬志 植物保護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普通昆蟲學
吳常信 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動物遺傳學
李 偉 工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機械製造工程學
楊培嶺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工程項目管理
汪 矛 生物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植物生物學
楊漢春 動物醫學院教授,主持課程:獸醫免疫學
李保明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設施農業工程工藝
周志強 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化學綜合實驗
韓北忠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發酵工程
劉國琴 生物學院教授,主持課程:生物化學
高麗紅 園藝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設施園藝學
朱士恩 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家畜繁殖學
高啟傑 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農業推廣學
夏國良 生物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動物生理學
林德貴 動物醫學院教授,主持課程:獸醫外科學
李秉龍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農業經濟學
李 麗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製圖類課程
臧日宏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微觀經濟學
周志堅 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高等數學
楊海蓮 生物學院教授,主持課程:生物化學
張 昕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水能建築物
李連芳 生物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植物生物學
譚 彧 工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液壓與氣壓傳動
張淑敏 工學院教授,主持課程:機械設計
杜鳳沛 理學院教授,主持課程:膠體與表面化學及實驗等
張 賓 工學院教授,主講課程:機械製造工程學
王建華 農學院教授,主講課程,種子生產學
蔣秀根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主持課程:鋼筋混凝土結構
李保雲 農學院教授,主持課程:作物育種學
施正香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主講課程:設施農業工程工藝
徐 揚 工學院教授,主講課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
何志巍 理學院教授,主講課程:大學物理
郭仰東 園藝學院教授,主講課程:植物生物技術導論
宋正河 工學院教授,主講課程:液壓與氣壓傳動
董玉蘭 動物醫學院教授,主講課程:動物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