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三角形的中線與面積法
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11章第1.2節《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中,我們對三角形的中線描述是「連接三角形頂點和對邊中點的線段」,這和前一小節中對邊、對角概念的理解提出的要求對應,即學生能識別頂點的對邊,以及邊的對角。定義中強調了中線兩個端點,以及它是一條線段。而三條中線的交點為重心,它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可用「重量的中心」進行解釋。
在教材第9頁的習題第8題,可作為面積法的導例,原題如下:
如圖,在△ABC中,AB=2,BC=4,△ABC的高AD與CE的比是多少?
引導方法:AB和BC分別是三角形的兩條邊,而AD是CE是兩條高,即AB邊上的高CE,BC邊上的高AD,因此AB和BC的另一個名稱叫底,聯想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從而得到
,將兩邊的分數處理掉,便得到面積法的一般結論,即三角形任兩邊與這條邊上高的積相等。
這是面積法的第一層應用,即尋求三角形內某些邊、高之間的數量關係。
第二個導例,則與三角形的中線有關,原題如下:
△ABC中,AD是中線,則△ABD的面積與△ABC面積的數量關係是_____________.
引導方法:由中線AD可知,BD=CD,而△ABD的面積與△ABC的面積計算時,還需要一條高線,不妨作出來觀察,可發現,△ABD和△ABC,分別是BD、BC為底邊,高是同一條線段,因此它們的面積大小關係可得。
以上僅僅是教材本身對中線和面積法的要求,但是略加引申,情況便複雜了起來。
如圖,A、B、C分別是線段、、的中點,若△ABC的面積為1,那麼△的面積為________________
如圖,A、B、C分別是線段、、的中點,若△ABC的面積為1,那麼△的面積為________________
如圖,A、B、C分別是線段、、的中點,若△ABC的面積為1,那麼△的面積為________________
如圖,A、B、C分別是線段、、的中點,若△ABC的面積為1,那麼△的面積為________________
如圖,A、B、C分別是線段、、的中點,若△ABC的面積為1,那麼△的面積為________________
在解這道題之前,有一個鋪墊必須要做,否則學生無法上手,即三角形的中線平分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在講這道題時,學生給出的思路是連接
和
,如下圖:
面對這種較為複雜的圖形,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中某三角形的中線是哪條,辯認準確才好進行數量關係的推演。
連接
後,
是△
的中線,同時得到
AB
是△
A
的中線,
是△
的中線,於是我們可得到
,於是
,同理可得
,所以得到△
的面積為
7.
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理解上述過程並不費力,但對於中等生,觀察圖形方面的確不盡如人意,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找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係,限於課堂時間有限,實際上每個班仍然大約1-2名中等生未能理解整個過程。
例2 如圖,△ABC中,D、E、F分別是線段BC、AD、CE的中點,且△ABC的面積為4,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有了前一道例題的經驗,解決本題是順利了許多,首先由中線AD得到△ABD和△ACD的面積為2,再由BE、CE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中線得到△ABE、△BDE、△CDE、△ACE面積均為1,再將△BDE和△CDE「拼」成△BCE,最後由中線BF得到陰影部分面積為1.
而作為面積法的拔高要求,我布置了這樣一道題目:
如圖,△ABC中,AD、BE、CF分別是中線,交於點O,求證:OA=2OD
這道題目的難處在於想到用面積法,而這個結論又非常容易歸納出來:三角形的重心將每條中線分成1:2兩部分。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基本的面積法都能掌握,即兩個導例,而例1問題較大,畢竟涉及到了添加輔助線,例2則相對較輕鬆,因為難點在例1,一旦突破,後面理解起來就快。
所發現的學生問題仍然在於對圖形的觀察不到位,誰是誰的中線?這個問題可以讓某些中等人想上數分鐘而不得其解,優生則往往一眼可看出來,課堂上的差距便是這樣拉開的。而為了整體教學效果,應該將兩個例題交換位置。
學生在作業中反饋出來的情況,與課堂練習結果有較大差距,對原因依然出在對圖形的感知上,即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引導,發現的圖形規律,在回家後沒有老師引導的前提下,發現不了。說明在課堂上所謂的練習正確只能是強記法的產物,並沒有真正理解。
由於word文稿轉化效果很差,截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