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作品:《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該如何理解

2020-12-12 長城情感速遞

近日,網絡流傳著《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叔本華的作品,我很好奇便打開來看,記得是一位網友發給我的一篇論文。從單詞數量的角度來看,我感到慚愧,尤其是在閱讀全文之後。

在某些人的眼中,這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論文,特別是那些僅僅因為心血來潮而走進哲學領域的「局外人」。幸運的是,如果您喜歡它或確定了它,仍然可以多次閱讀。當然,對於那些灰心而準備放棄的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恥辱。

「受歡迎」一詞的意思是,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的專業術語並不多。 「理解」一詞意味著您至少閱讀過「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懷疑終究還是會令人困惑。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作為人類扮演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了解周圍的事物才能生存。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是周圍的物體是什麼,即識別的對象是什麼,即進行意識活動。

任何認知活動都有一個認知者和一個被認知者。我們將認知中的認知「我們」稱為主體,將認知或認知稱為對象。在《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一文中,認知的對象就是對象。

引入對象而不是直接說出對象的原因,是因為識別對象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是個人差異或實質差異;客體只是這些不同識別客體的通稱。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識別這些差異化的對象。方法是應用分解定律,將這些對象劃分為幾類,然後逐一進行分析。

這就是為什麼在序言之後的論文「關於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之所以要簡要描述統一定律和分解定律的原因,也是為了保證後續論文的連貫性。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在將對象劃分為四類之前,對我們而言更有助於理解。

在這裡,我們需要進一步解釋統一律和分解律,以便為人們普遍理解「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打下基礎。

統一律基於事物相似特徵的分類,分解律基於此類的獨特屬性。例如,由直線組成的平面閉合圖形,我們稱為多邊形,根據邊數,我們可以分為三邊,四邊,五邊...

多邊形的概念是統一定律的結果,而特定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是分解定律的結果。當然,「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邊不等邊的三角形」是「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銳角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的分解,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分解。

簡而言之,統一法則強調共性,而分解法則強調共性中包含的多樣性。至於為什麼使用統一定律和分解定律,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研究(第1類)對象,以實現對一般情況的特殊理解。

例如,我們已經全面研究了多邊形的屬性,然後所有其他分解類型的三角形都具有此屬性,並且必須存在不在三角形屬性中的多邊形,然後分解這些三角形,依此類推,以便對所有對象。

在這裡,我們只需要記住,分解定律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沒有更多,沒有更多,沒有區別,即完全分類。

叔本華根據分解定律的這一基本要求將物體分為四類。所有對象都屬於這四個類別之一,也就是說,這四個類別是對象的完整分類。並且每種類型的認知形式都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認知形式的一般描述是充分依據的定律,四種不同的認知形式被稱為充分依據定律的四個根源。

叔本華介紹說,按照認知形式的順序,客體的四種類型是因果律,認知法,存在法和動機法。認知的順序應該是存在定律,因果定律,動機定律,知識定律。在這裡,我們將按順序了解。

客體是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形式就是存在的規律。因為任何其他外觀都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所以它是內部和外部感官的先天形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的事物都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因此時間和空間是「世界」中的透徹表示。正如「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稱的那樣。

每個時刻都取決於前一時刻。此過程稱為繼承,因此時間是線性的,可以簡單地用數字表示。關於數字的所有計算均基於時間。因此,算術是準確的,並且在任何條件下都適用。

空間中的某個位置和另一個位置是相互確定的,例如,對於第二層的人,第一層位於「下面」,對於第二層的人,第二層位於「之上」,這種並置是空間的特徵。

周圍的一切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是將時間和空間變成個性化原則的簡單含義,也是充分法律存在的全部內容。

對主體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是感知能力,其天生就是直覺,與經驗無關。任何人都有感知能力,即使對象的意識沒有意識到時間和空間。

對我們周圍可見對象的認知形式是因果定律,它與純表象之間的關係有關,這是通過對象對因果的影響而通過主體的知識能力進行的認知定律,即就是,事物從某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識別狀態的變化,這種變化取決於時間,而這種變化中呈現的事物取決於空間,因此所有可見的事物都基於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

根據分解定律,我們周圍的可見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植物和動物。因果律在這些類別中的表現是因果,刺激和動機。儘管以這種方式進行劃分,但嚴格來說並不存在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但因果關係在每個類別中的應用主要是原因,刺激和動機的順序。例如,動物中的某些行為也是由刺激引起的。

如果因果定律是對表徵之間關係的一種純粹的認知形式,那麼動機定律就是對表徵與主體之間關係的一種認知形式。然而,動機定律是從我們內部看到的因果關係定律。

儘管個人的行為也取決於時間和空間並成為可見的外觀,這是因為它可以通過肉體感知直接成為意志行為,也就是說,動機定律介於意志主體(人體)和意志主體之間。對象(人類行為)的關係。在此過程中,身體的感覺是主體的內在感覺,即自我意識。

對象的最後一種類型是外觀的表示形式,即概念,也是對象中合理對待的對象。該概念是通過從直觀的外觀中刪除一些屬性而獲得的,它是知識的基礎,理性思考的規則是邏輯,內容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根據分解定律,理性認知的基礎可以分為四種,即邏輯真理,經驗真理,先驗真理和超邏輯真理。

儘管可以將任何對象歸類為上述對象之一,但是在進行認知活動時,它總是從一個對象過渡到另一個對象,因此,識別基礎不是單個事件,而是彼此交叉以幫助我們識別外觀的本質。

另一方面,各種形式的基礎定律是所有必然性的唯一標準和依據,因為必然性的含義必須基於推論,並且任何必然性都是相對,有條件地定義的,即僅在感覺必須要有推理。

相關焦點

  • 如何通俗理解叔本華的著作:《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通俗」這個詞意味著沒有大量的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理解」這個詞意味著你至少讀過一遍《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若不然,疑惑終究還是會疑惑著。在這個世界,無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作為人,要生存就需要對周圍的事物有所了解,因此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我們周圍的事物即認識對象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進行認識活動。
  • 叔本華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中午,我沒有休息的習慣,無意中看到了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很喜歡。叔本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1809年,21歲的叔本華考入了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後來還是覺得哲學比較有興趣,轉而學習哲學,並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這篇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使自己的三觀幾乎崩塌,該如何重建?
    在西方哲學家裡邊,我最喜歡的就是叔本華,他的書也看得最多,因為讀他的書讓我感覺很親切,仿佛在讀一個老朋友寫的信。並且,我也與題主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還是比較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根據問題來看,可以推測出兩種情況:第一, 你原本就活得很痛苦迷茫,你的問題並不是讀了叔本華的書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 你沒有認真讀過叔本華的書,或者你讀的少,對他的哲學思想沒有一個整體客觀的認識。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這樣的懷疑當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倒不是因為叔本華必須棺中驚坐起,而是放眼整個十九世紀,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推崇康德。儘管我們可以排除他的嫌疑人身份,但這一指控多少佐證了叔本華的特殊名望。在思想史上,崖岸自高的天才不乏其人,但論刻薄和厭女,很少有人能與叔本華相匹敵。
  •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講了些什麼
    他出身於但澤(今屬波蘭)一個銀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對哲學感興趣,1811年轉入柏林大學專攻哲學,聽過費希特的課,1813年以博士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為生計奔忙,一生潛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兩度試圖在柏林大學開課,均因找不到聽眾而失敗。
  • 讀書 鄧曉芒: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講了些什麼?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始祖。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幾乎無人問津,直到三十多年後,人們才認識到他的哲學的價值,他的聲望在他70歲時達到頂點,兩年後他死於肺炎。  叔本華自認為自己的哲學是康德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康德的「自在之物」其實就是他所說的「意志」,但他認為康德並沒有說清楚,因為康德把自在之物只理解為絕對的客體,而沒有理解為主體。
  • 叔本華:因為人的這一劣性,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
    叔本華:因為人的這一劣性,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亞瑟·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他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開創了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其主要代表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視覺與顏色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叔本華簡介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有深遠影響,創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
  • 叔本華與歌德:兩位偉大人物的歷史交集
    然而,更令他個人感到困擾的卻是,他那裝幀精美的煌煌兩大卷《論色彩理論》(Zur Farbenlehre, 1810)儘管輔之以一整卷的整頁彩色插圖與所配文字「含有對歌德色彩理論所做解釋的十六大表格」,卻仍然乏人問津。這部作品乃是他對光學色彩現象進行的長達二十多年思考的最終結晶,卻幾乎為大眾所漠視,而他那反牛頓的立場也被科學社團視為某種由一位缺乏科學訓練而富於想像力的思想家所做的半吊子表述。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1814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接著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這也是他的代表作。1822年,他應邀到柏林大學講學,黑格爾的課堂人滿為患,叔本華的課卻無人問津,但他毫不氣餒,始終相信他的哲學思想會被世人認可,然而,直到晚年,他才名聲大噪。叔本華哲學的出發點是康德的知識論。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生前,受著體弱多病的困擾,與華格納從朋友變為仇敵;對叔本華的哲學,從信仰變成懷疑;才女莎樂美屢次拒絕他;在巴塞爾大學當副教授時,只有兩個學生註冊要聽他的課,辭職後也僅靠微薄的年金四處漂泊度日;他的手稿,沒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那些未經裝訂的作品,大多爛在了地下室。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之後先後完成了《論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意志的自由》等書籍。作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以其特殊的語言技巧和藝術打動了人們的心。《人生的智慧》是他在1850年晚年寫的一本書,這也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
  •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往,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孤獨的
    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
  • 叔本華:17歲實現財富自由,秒殺「咪蒙」的毒雞湯鼻祖
    與那些富家子弟一樣,叔本華的父親也滿心希望叔本華能繼承自己的家業,也因此為其特別規劃他的教育和學習。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叔本華就被老師認為具有「哲學才華」。叔本華也因此向父親提出了要轉入普通學校的請求,意料之中地被父親嚴詞拒絕。
  • 叔本華誕辰|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的哲學家
    從25歲到30歲的六年中,天才勃發的叔本華連續寫出了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年)和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4-1818年),尤其是後者,足以奠定他一生的成就。這部傑作共分為四篇:認識論、自然的形上學、藝術的形上學、倫理的形上學,全書以一個振聾發聵的聲明「世界是我的表象」開篇,並以作為表象的世界和作為意志的世界相互交替的方式行進,這一如交響樂般富於曲式變化的傑作始終保持一種生氣勃勃的姿態,從認識論行進到形上學與美學,並最終抵達了倫理學的終點。殘酷的是,這部融合了東方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偉大作品,竟然長達三四十年被整個德國學界置若罔聞。
  • 很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叔本華,為何哲學觀依然有些陰暗?
    為了減輕內心的負罪感,叔本華轉而在他的作品中對他父親做出了並不現實的誇大讚頌。另一方面,叔本華拔高自己父親的形象,更是為了進一步反襯出自己母親的「卑劣」本性。根據卡特賴特細緻發掘的歷史材料,人們可以發現,儘管約翰娜確實在叔本華選擇自己的哲學生涯中提供了幫助,但是,伴隨著這些幫助的是約翰娜對叔本華的學術資質的大量質疑。
  • 【夜讀】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文/叔本華原載於《人生的智慧》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