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關注
今天天氣好,溫暖舒服。
中午,我沒有休息的習慣,無意中看到了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很喜歡。
叔本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
1809年,21歲的叔本華考入了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後來還是覺得哲學比較有興趣,轉而學習哲學,並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這篇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30歲左右的時候,叔本華完成了自己代表作《作為意志和世界的表象》一書,完成之後,叔本華特別開心。
叔本華非常鄙視當時德國主流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謝林,費希特和黑格爾。尤其是黑格爾,他經常在自己的書裡面辱罵和嘲笑黑格爾而,說黑格爾是一個「平庸、無知、愚蠢和令人討厭的江湖騙子」。
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不過第二年也就是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顯然,他的遺願真的實現了,在叔本華去世五年後,他的思想隨著他的作品一起傳遍了歐洲大陸。在德國萊比錫市的一家舊書店裡,一位21歲的青年人,在書店的角落無意中翻到了滿是灰塵的一本小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這一刻,那些躺在文字中的思想又重新復活了,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尼採。叔本華的思想給尼採巨大的震撼,並把尼採帶上了非理性哲學之路,甚至尼採還寫過一本《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叔本華。
回顧叔本華的一生,雖然出生富裕家庭,但少年喪父,和母親和妹妹關係也非常糟糕,中年又事業愛情頻頻受挫,曾經追求過幾個女孩子,但都無一例外被無情拒絕了,在自己的哲學上,也生不逢時,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敵」,當時如日中天的黑格爾,最終大半輩子都生活中鬱鬱寡歡中,直到生命的最後兩年才有所好轉,這也造就了叔本華充滿悲觀色彩的哲學思想。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才華橫溢的叔本華,他的哲學思想獨樹一幟,他深邃的思想也給了很多人啟迪和智慧,同時他的思想也開啟了一個哲學的時代,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到黑格爾之後,就已經達到了顛覆,不過理性主義在黑格爾之後,也迎來了轉折,而這個轉折點就是叔本華,叔本華開啟了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奠定了基礎。
下面,我們來分享了一下,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哲學思想。
什麼是「充足理由律」呢?簡單來說,充足理由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換句話說,世界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而這裡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
叔本華認為,我們只能認識到世界的表現。他說: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
叔本華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表象,都是在有規則的聯繫中相互依存的,而且這種聯繫是先天決定了的,沒有任何表象可以獨立自由地存在,每個表象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
叔本華的表象一共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現實世界的對象,它們遵循因果律(這裡的律,也可以理解原則),只要出現原因,就會有相應的結果,萬事萬物的變化皆有原因,因果律主導著一切現實世界對象的運動變化,是變化的充足理由律;
第二類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它們遵循認識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是由邏輯主導的,概念之間都有邏輯必然性;
第三類是時間和空間,它們是一切存在的基礎,是先天純直觀,它們遵循存在律;
第四類是人類的行為,行為皆有動機,行為遵循著動機律,動機律就是人類的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
這四種認識形式:因果律、認識律、存在律、動機律,總的描述就是充足理由律,而它們每一種都構成充足理由律的一個根,因此叔本華稱之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現在,我們先來介紹因果律。因果律可能是叔本華最重視的一種關係,因為他幾乎花了一半的篇幅來論證自己的思想。這裡因果律的對象是現實中物理世界的對象,準確地說,是對應著現實世界對象的:變化。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桌子板凳這裡物質對象,它們的所有變化都遵循因果律,也就是說,只要出現原因,結果肯定會隨之而來。
叔本華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從日語星辰的運動變化,到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都是這樣,每一個變化都有原因,但是現實對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結果,比如在前面一個例子裡面,我的手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而只有手移動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這個思想其實很關鍵,為什么叔本華會這麼認為呢?我們可以反過來想,現實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如果物質都是靜止不動的,那麼一切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之前我們講了物質的存在是無法找到原因的,或者說是不需要解釋原因的,而只有物質變化了,才需要我們去找原因。所以,原因和結果是存在於變化中。
叔本華認為,從因果律的必然性中可以延伸出兩個結果,它們是:慣性定律和物質不滅定律。慣性定律是說,物質可能存在的每一種狀態,不管是靜止還是運動,如果沒有什麼原因意外發生,那麼它就永遠存在著,既不縮小也不膨脹,所以,這裡的慣性定律和牛頓的力學第一定律是一個意思: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物質不滅定律,是可以用來證明「物質」的永恆性的,因為因果律只運用於物體狀態的變化,而不是物質存在本身,叔本華把物質的存在稱為實體,實體是永恆的,它既不產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這是物質不滅定律。因果律是我們能夠認識變化的唯一形式,而且它只運用於物體的狀態,而不是所有變化背後的存在,也就是物質。
在叔本華的思想裡面,物質存在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就像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一樣。是世界的變化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或者說是變化賦予了世界以意義,這種思想其實在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升華。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
其次是認識律。叔本華說,邏輯主導著一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是關於認識的充足理由律,也就是說,概念和概念之間形成的判斷,都遵循著邏輯必然性。人和動物唯一本質區別是,人擁有理性,而理性思維能力的本質是抽象概念能力,或者說是形成概念的能力。叔本華說,人類擁有任何動物都沒有的一種表象能力,這就是對概念的表象能力,當然,這裡的表象是和直觀的表象相對應的,是對概念的表象。概念是抽象的,但概念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當概念和概念之間形成某種關聯,形成某種判斷,並且表達知識的時候才有意義,但任何判斷關聯的真假,都要用到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判斷力的活動,邏輯是判斷的充足理由律,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判斷要表達某一類認識,或者說獲得某種真理,那麼它就必須有充足的根據或者理由。叔本華把構成真理根據的理由分為四類,也就是說,存在四類真理:邏輯真理、經驗真理、先驗真理、超邏輯真理。
一,邏輯真理的判斷,表示這個判斷是基於另一個真理的判斷為根據的,比如著名的演繹法的三段論,其中最後的結論,就是基於前面兩個前提而得出的真理,比如那個著名的三段論,兩個前提是:人固有一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結論是:蘇格拉底也會死。這裡的結論是基於前面兩個前提的,如果前提是真理,那麼結論就必然是真理。
二,經驗真理的判斷,這個很好理解,表示一個基於現實對象的判斷。比如說,桌子上有個蘋果,這是我們當前看到的的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真理,是因為它基於一個事實。
三,先驗真理的判斷,表示一個基於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的存在或者性質之上的判斷。比如說,「兩條直線不能圍成一個空間」,是一個先驗真理,它基於空間的性質;比如:「若無原因,則沒有事件能夠發生」也是一個先驗真理,它基於因果關係的性質,另外,物質既不產生也不消滅;3×7=21,都是先驗真理判斷的例子。
四,超邏輯真理判斷,或者說元邏輯真理判斷,表示一個基於全部思想的形式條件的判斷,也就是形成邏輯的底層邏輯,叔本華認為,真正屬於這類超邏輯判斷的只有四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實體永恆。
第三是存在律,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形式。叔本華說,時間和空間是所有表象的形式部分,它也是一種表象,但是是比較特殊的表象,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純粹直觀,它們和感性直觀不一樣,感性的直觀是我們直接感知到的現實世界,而時間和空間是我們感性直觀的前提和基礎,是先天賦予的內外感官形式,我們能看到周圍的事物,都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基礎,因此時間和空間是徹底的表象。在康德的哲學裡面,時間和空間是先天純直觀,顯然叔本華也借用了康德的這個思想。
另外,叔本華認為,時間和空間的構建方式,決定了我們世界存在的方式,因此時間和空間是存在的充足理由律。任何現實世界的對象和抽象的概念,都需要藉助時間和空間去把握,比如知性和理性不可能純粹靠概念來把握,只有先天的純粹直觀,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可以讓我們理解它們,因為僅靠概念不可能解釋清楚上下、左右、前後、過去和未來等等概念,抽象概念也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
最後,我們來聊聊動機律,人類的行為都遵循某種動機。從表面上看,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就等同於現實對象中的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現實對象的變化我們是可以認識的,比如我推動杯子,杯子向前移動,它們遵循著因果律;但是人的動機是無法直接認識的,它深藏在每個人的意志裡面,現實世界的變化遵循因果律,而人的行為遵循動機律。
叔本華說,意志對理智的影響完全不是以因果律為基礎,而是依賴於認識與意志主體的統一。這是什麼意思呢?叔本華認為,動機律也描述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主體是我們的身體,而客體是人的行為。但人的身體是受意志驅使的,人的身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象。
由此可見。
叔本華,不僅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而且是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他對現代西方哲學具有重大影響。
在叔本華的思想裡面,物質存在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就像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一樣。是世界的變化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或者說是變化賦予了世界以意義,這種思想其實在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升華。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
海德格爾發現,西方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其實就已經走錯了方向,他們把「存在」當成了「存在者」,而「存在」其實應該是一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就像在柏拉圖之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說的是,我們這個世界是流變的,是無時無刻不運動變換的,這才是「存在」本質。比如一束花是一個「存在者」,而開花的過程,才是「存在」。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柏拉圖開始,就走了上了另外一條路,把著眼點關注於「存在者」,而忽視的「存在」本身,而在海德格爾這裡的存在,正是叔本華思想中存在的一系列狀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海德格爾還認為,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實體」、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西方哲學一直在關注「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對象本身,但是忽略了「存在」形成的過程,但海德格爾看來,相較於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過程,關注事物的變化,而這種思想其實和叔本華的思想其實有某種一致性,簡單來說,世界因為變化而有意義,靜態的、固化的世界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
此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