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2021-02-28 佰紅社長

謝謝關注

今天天氣好,溫暖舒服。

中午,我沒有休息的習慣,無意中看到了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很喜歡。

叔本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

1809年,21歲的叔本華考入了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後來還是覺得哲學比較有興趣,轉而學習哲學,並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這篇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30歲左右的時候,叔本華完成了自己代表作《作為意志和世界的表象》一書,完成之後,叔本華特別開心。

叔本華非常鄙視當時德國主流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謝林,費希特和黑格爾。尤其是黑格爾,他經常在自己的書裡面辱罵和嘲笑黑格爾而,說黑格爾是一個「平庸、無知、愚蠢和令人討厭的江湖騙子」。

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不過第二年也就是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顯然,他的遺願真的實現了,在叔本華去世五年後,他的思想隨著他的作品一起傳遍了歐洲大陸。在德國萊比錫市的一家舊書店裡,一位21歲的青年人,在書店的角落無意中翻到了滿是灰塵的一本小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這一刻,那些躺在文字中的思想又重新復活了,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尼採。叔本華的思想給尼採巨大的震撼,並把尼採帶上了非理性哲學之路,甚至尼採還寫過一本《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叔本華。

回顧叔本華的一生,雖然出生富裕家庭,但少年喪父,和母親和妹妹關係也非常糟糕,中年又事業愛情頻頻受挫,曾經追求過幾個女孩子,但都無一例外被無情拒絕了,在自己的哲學上,也生不逢時,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敵」,當時如日中天的黑格爾,最終大半輩子都生活中鬱鬱寡歡中,直到生命的最後兩年才有所好轉,這也造就了叔本華充滿悲觀色彩的哲學思想。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才華橫溢的叔本華,他的哲學思想獨樹一幟,他深邃的思想也給了很多人啟迪和智慧,同時他的思想也開啟了一個哲學的時代,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到黑格爾之後,就已經達到了顛覆,不過理性主義在黑格爾之後,也迎來了轉折,而這個轉折點就是叔本華,叔本華開啟了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奠定了基礎。

下面,我們來分享了一下,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哲學思想。

什麼是「充足理由律」呢?簡單來說,充足理由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換句話說,世界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而這裡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

叔本華認為,我們只能認識到世界的表現。他說: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

叔本華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表象,都是在有規則的聯繫中相互依存的,而且這種聯繫是先天決定了的,沒有任何表象可以獨立自由地存在,每個表象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

叔本華的表象一共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現實世界的對象,它們遵循因果律(這裡的律,也可以理解原則),只要出現原因,就會有相應的結果,萬事萬物的變化皆有原因,因果律主導著一切現實世界對象的運動變化,是變化的充足理由律;

第二類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它們遵循認識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是由邏輯主導的,概念之間都有邏輯必然性;

第三類是時間和空間,它們是一切存在的基礎,是先天純直觀,它們遵循存在律;

第四類是人類的行為,行為皆有動機,行為遵循著動機律,動機律就是人類的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

這四種認識形式:因果律、認識律、存在律、動機律,總的描述就是充足理由律,而它們每一種都構成充足理由律的一個根,因此叔本華稱之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現在,我們先來介紹因果律。因果律可能是叔本華最重視的一種關係,因為他幾乎花了一半的篇幅來論證自己的思想。這裡因果律的對象是現實中物理世界的對象,準確地說,是對應著現實世界對象的:變化。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桌子板凳這裡物質對象,它們的所有變化都遵循因果律,也就是說,只要出現原因,結果肯定會隨之而來。

叔本華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從日語星辰的運動變化,到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都是這樣,每一個變化都有原因,但是現實對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結果,比如在前面一個例子裡面,我的手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而只有手移動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這個思想其實很關鍵,為什么叔本華會這麼認為呢?我們可以反過來想,現實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如果物質都是靜止不動的,那麼一切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之前我們講了物質的存在是無法找到原因的,或者說是不需要解釋原因的,而只有物質變化了,才需要我們去找原因。所以,原因和結果是存在於變化中。

叔本華認為,從因果律的必然性中可以延伸出兩個結果,它們是:慣性定律和物質不滅定律。慣性定律是說,物質可能存在的每一種狀態,不管是靜止還是運動,如果沒有什麼原因意外發生,那麼它就永遠存在著,既不縮小也不膨脹,所以,這裡的慣性定律和牛頓的力學第一定律是一個意思: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物質不滅定律,是可以用來證明「物質」的永恆性的,因為因果律只運用於物體狀態的變化,而不是物質存在本身,叔本華把物質的存在稱為實體,實體是永恆的,它既不產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這是物質不滅定律。因果律是我們能夠認識變化的唯一形式,而且它只運用於物體的狀態,而不是所有變化背後的存在,也就是物質。

在叔本華的思想裡面,物質存在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就像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一樣。是世界的變化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或者說是變化賦予了世界以意義,這種思想其實在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升華。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

其次是認識律。叔本華說,邏輯主導著一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是關於認識的充足理由律,也就是說,概念和概念之間形成的判斷,都遵循著邏輯必然性。人和動物唯一本質區別是,人擁有理性,而理性思維能力的本質是抽象概念能力,或者說是形成概念的能力。叔本華說,人類擁有任何動物都沒有的一種表象能力,這就是對概念的表象能力,當然,這裡的表象是和直觀的表象相對應的,是對概念的表象。概念是抽象的,但概念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當概念和概念之間形成某種關聯,形成某種判斷,並且表達知識的時候才有意義,但任何判斷關聯的真假,都要用到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判斷力的活動,邏輯是判斷的充足理由律,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判斷要表達某一類認識,或者說獲得某種真理,那麼它就必須有充足的根據或者理由。叔本華把構成真理根據的理由分為四類,也就是說,存在四類真理:邏輯真理、經驗真理、先驗真理、超邏輯真理。

一,邏輯真理的判斷,表示這個判斷是基於另一個真理的判斷為根據的,比如著名的演繹法的三段論,其中最後的結論,就是基於前面兩個前提而得出的真理,比如那個著名的三段論,兩個前提是:人固有一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結論是:蘇格拉底也會死。這裡的結論是基於前面兩個前提的,如果前提是真理,那麼結論就必然是真理。

二,經驗真理的判斷,這個很好理解,表示一個基於現實對象的判斷。比如說,桌子上有個蘋果,這是我們當前看到的的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真理,是因為它基於一個事實。

三,先驗真理的判斷,表示一個基於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的存在或者性質之上的判斷。比如說,「兩條直線不能圍成一個空間」,是一個先驗真理,它基於空間的性質;比如:「若無原因,則沒有事件能夠發生」也是一個先驗真理,它基於因果關係的性質,另外,物質既不產生也不消滅;3×7=21,都是先驗真理判斷的例子。

四,超邏輯真理判斷,或者說元邏輯真理判斷,表示一個基於全部思想的形式條件的判斷,也就是形成邏輯的底層邏輯,叔本華認為,真正屬於這類超邏輯判斷的只有四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實體永恆。

第三是存在律,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形式。叔本華說,時間和空間是所有表象的形式部分,它也是一種表象,但是是比較特殊的表象,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純粹直觀,它們和感性直觀不一樣,感性的直觀是我們直接感知到的現實世界,而時間和空間是我們感性直觀的前提和基礎,是先天賦予的內外感官形式,我們能看到周圍的事物,都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基礎,因此時間和空間是徹底的表象。在康德的哲學裡面,時間和空間是先天純直觀,顯然叔本華也借用了康德的這個思想。

另外,叔本華認為,時間和空間的構建方式,決定了我們世界存在的方式,因此時間和空間是存在的充足理由律。任何現實世界的對象和抽象的概念,都需要藉助時間和空間去把握,比如知性和理性不可能純粹靠概念來把握,只有先天的純粹直觀,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可以讓我們理解它們,因為僅靠概念不可能解釋清楚上下、左右、前後、過去和未來等等概念,抽象概念也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

最後,我們來聊聊動機律,人類的行為都遵循某種動機。從表面上看,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就等同於現實對象中的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現實對象的變化我們是可以認識的,比如我推動杯子,杯子向前移動,它們遵循著因果律;但是人的動機是無法直接認識的,它深藏在每個人的意志裡面,現實世界的變化遵循因果律,而人的行為遵循動機律。

叔本華說,意志對理智的影響完全不是以因果律為基礎,而是依賴於認識與意志主體的統一。這是什麼意思呢?叔本華認為,動機律也描述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主體是我們的身體,而客體是人的行為。但人的身體是受意志驅使的,人的身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象。

由此可見。

叔本華,不僅是非理性主義哲學家,而且是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他對現代西方哲學具有重大影響。

在叔本華的思想裡面,物質存在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就像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一樣。是世界的變化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或者說是變化賦予了世界以意義,這種思想其實在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升華。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

海德格爾發現,西方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其實就已經走錯了方向,他們把「存在」當成了「存在者」,而「存在」其實應該是一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就像在柏拉圖之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說的是,我們這個世界是流變的,是無時無刻不運動變換的,這才是「存在」本質。比如一束花是一個「存在者」,而開花的過程,才是「存在」。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柏拉圖開始,就走了上了另外一條路,把著眼點關注於「存在者」,而忽視的「存在」本身,而在海德格爾這裡的存在,正是叔本華思想中存在的一系列狀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海德格爾還認為,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實體」、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西方哲學一直在關注「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對象本身,但是忽略了「存在」形成的過程,但海德格爾看來,相較於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過程,關注事物的變化,而這種思想其實和叔本華的思想其實有某種一致性,簡單來說,世界因為變化而有意義,靜態的、固化的世界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

            



                        

此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轉發!

相關焦點

  • 叔本華的作品:《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該如何理解
    近日,網絡流傳著《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叔本華的作品,我很好奇便打開來看,記得是一位網友發給我的一篇論文。從單詞數量的角度來看,我感到慚愧,尤其是在閱讀全文之後。在某些人的眼中,這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論文,特別是那些僅僅因為心血來潮而走進哲學領域的「局外人」。幸運的是,如果您喜歡它或確定了它,仍然可以多次閱讀。
  • 如何通俗理解叔本華的著作:《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通俗」這個詞意味著沒有大量的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理解」這個詞意味著你至少讀過一遍《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若不然,疑惑終究還是會疑惑著。在這個世界,無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作為人,要生存就需要對周圍的事物有所了解,因此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我們周圍的事物即認識對象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進行認識活動。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這樣的懷疑當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倒不是因為叔本華必須棺中驚坐起,而是放眼整個十九世紀,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推崇康德。儘管我們可以排除他的嫌疑人身份,但這一指控多少佐證了叔本華的特殊名望。在思想史上,崖岸自高的天才不乏其人,但論刻薄和厭女,很少有人能與叔本華相匹敵。
  •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講了些什麼
    他出身於但澤(今屬波蘭)一個銀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對哲學感興趣,1811年轉入柏林大學專攻哲學,聽過費希特的課,1813年以博士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為生計奔忙,一生潛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兩度試圖在柏林大學開課,均因找不到聽眾而失敗。
  • 讀書 鄧曉芒: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講了些什麼?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始祖。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幾乎無人問津,直到三十多年後,人們才認識到他的哲學的價值,他的聲望在他70歲時達到頂點,兩年後他死於肺炎。  叔本華自認為自己的哲學是康德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康德的「自在之物」其實就是他所說的「意志」,但他認為康德並沒有說清楚,因為康德把自在之物只理解為絕對的客體,而沒有理解為主體。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使自己的三觀幾乎崩塌,該如何重建?
    在西方哲學家裡邊,我最喜歡的就是叔本華,他的書也看得最多,因為讀他的書讓我感覺很親切,仿佛在讀一個老朋友寫的信。並且,我也與題主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還是比較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根據問題來看,可以推測出兩種情況:第一, 你原本就活得很痛苦迷茫,你的問題並不是讀了叔本華的書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 你沒有認真讀過叔本華的書,或者你讀的少,對他的哲學思想沒有一個整體客觀的認識。
  • 叔本華:因為人的這一劣性,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
    叔本華:因為人的這一劣性,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亞瑟·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他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開創了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其主要代表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視覺與顏色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叔本華簡介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有深遠影響,創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
  • 叔本華與歌德:兩位偉大人物的歷史交集
    歌德之所以冷淡,或許是因為他性格如此,又或許是因為他感到青年叔本華身上並無任何令人覺得被吸引以及有意思的地方。他同叔本華拉開的距離,還可能是因約翰娜就她那抑鬱而好鬥的兒子所做的種種描述所致。但1813年的11月,叔本華卻終於得償所願。當他步入會客室之際,歌德起身離座,向他致以熱烈的歡迎。歌德同叔本華握手,祝賀他取得博士學位,並感謝他給自己寄送了他博士論文的抄本。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1814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接著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這也是他的代表作。1822年,他應邀到柏林大學講學,黑格爾的課堂人滿為患,叔本華的課卻無人問津,但他毫不氣餒,始終相信他的哲學思想會被世人認可,然而,直到晚年,他才名聲大噪。叔本華哲學的出發點是康德的知識論。
  •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往,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孤獨的
    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之後先後完成了《論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意志的自由》等書籍。作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以其特殊的語言技巧和藝術打動了人們的心。《人生的智慧》是他在1850年晚年寫的一本書,這也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
  • 聊聊邏輯——從同一律、無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開始
    邏輯有四個基礎定律:同一律、無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基本上所有的邏輯系統都需要滿足這四個要求。下面我們一個個展開說。同一律,即在同一思維過程裡,所要討論的對象、概念,所做的判斷是要前後一致的,不能出現前後不一的情況。混淆概念、偷換概念、跑題、偷換論題、出爾反爾、雙標,這些都是典型地違反了同一律。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的作者 尼採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古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有句著名的箴言,叫作「認識你自己」,尼採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中教導我們「做你自己」。對於尼採來說,他的教育者就是亞瑟·叔本華。叔本華的經歷比尼採要「稍微好些」,他出生在一個經商世家,母親是個文藝才女,格林兄弟、歌德等名人都曾是她的座上賓。母親寫過很多暢銷的浪漫愛情小說,據說叔本華在寫《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時,他的母親說這本書印出來後肯定會滯銷,只能堆放在破爛收藏室裡。
  • 叔本華:17歲實現財富自由,秒殺「咪蒙」的毒雞湯鼻祖
    與那些富家子弟一樣,叔本華的父親也滿心希望叔本華能繼承自己的家業,也因此為其特別規劃他的教育和學習。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叔本華就被老師認為具有「哲學才華」。叔本華也因此向父親提出了要轉入普通學校的請求,意料之中地被父親嚴詞拒絕。
  • 世界是我所做的表象——叔本華
    在代表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裡,作為哲學家的叔本華(1788-1860)建構了一個全面的意志形上學,他的靈感來自柏拉圖、康德與印度的《奧義書》。表象出現在時間與空間中,受到「充足理由律」的規範,其內涵是我們的一切表象彼此都有法則性的關聯,且關聯的形式可以先驗地證知。因此,經驗與科學才得以成立。但表象所形成的卻只是世界外在的一面,它的內在本質則只在主體的自我經驗中彰顯。我們有兩種經驗我們的身體的方式:作為對象(表象)與作為意志。身體語言不外是客觀化的意志行動。
  • 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所以強做「工具人」,大可不必!
    首先,這本書分為四卷,分別是表象世界初論、意志世界初論、表象世界再論、意志世界再論。而我目前,只讀完了第一卷--表象世界初論。這一卷,講的也就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裡的表象世界。那什麼是表象?首先,要讀懂第一卷,必須明白一個概念--充足理由原則。充足理由原則貫穿第一卷,想看這本書的同學,一定要聽我的。充足理由原則,也就是「先天真理,一切可能的和可以想像的經驗的最普遍形式」。這裡強調了,充足理由原則的先驗性。「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是充足理由原則的各種不同樣態。」
  • 初學邏輯錄4:邏輯學的第三個基本原理——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另一種說法是萬物皆有緣(緣由、原因),還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存在即合理(這個不太準確),它也可以叫做因果原理。「充足理由律」包含有兩方面意思:第一,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成因,這個成因決定了這個事物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它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