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差異性和多樣性具有強大的創造力。《莊子·則陽》篇用虛擬的手法塑造了兩個有強烈對比性的人物。這兩位人物,一位是知識貧乏的「少知」,另一位是能夠高談闊論的「大公調」。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根據這些例證,事物的整體性和共同性力量,都是由多樣性、差異性造就的。沒有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沒有事物各自的作用,就沒有創造性,也沒有事物的整體力量。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事物的多樣性具有創造力這種思想,公元前八世紀(即西周晚期)時中國的一位名叫史伯的太史官就提出了。他認為融合多樣性的東西就能產生出新的東西;只是一種東西的單純累加,最終它還是那種東西。「和」這個詞包含了事物的多樣性以及對它們進行「調和」「融合」的雙重意義。正如史伯解釋的那樣,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並使之平衡,這叫做「和」。「和」之所以能夠造就新的事物,是因為它基於事物的多樣性,基於用一些事物去結合和平衡另外一些事物,基於使事物之間達到一種最好的關係。相反,「單一」的東西及其純粹數量上的累加沒有創造力,它產生不出新的事物。史伯的「多樣性和諧及創造」的思想,後來被發展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
它的一個重要發展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晏嬰用多味的帶汁食物(「羹」)向齊國君主(景公)說明什麼是「和」以及它跟「同」在本質上的區別。音樂是能說明「和」的創造力的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和」的本義就是「音樂的和聲」。美妙動聽的音樂是多樣音聲的巧妙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政治生活中同樣,君臣之間通過不同意見甚至正反意見的互補,能夠促成一個非常好的決策,這叫做君臣之間的「和」。史伯和晏嬰的「尚和非同」思想被孔子概括為「和而不同」。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政治上的包容更不容易也更為重要。
這是中國「和而不同」的現代表達。社會的和諧建立在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消除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結果;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智慧來源於不同的意見和看法,而不是依靠單一的聲音和主張。
原標題: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差異性」「多樣性」的創造力
來源:北京日報 王中江(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