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差異性和多樣性具有強大的創造力。《莊子·則陽》篇用虛擬的手法塑造了兩個有強烈對比性的人物。這兩位人物,一位是知識貧乏的「少知」,另一位是能夠高談闊論的「大公調」。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根據這些例證,事物的整體性和共同性力量,都是由多樣性、差異性造就的。沒有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沒有事物各自的作用,就沒有創造性,也沒有事物的整體力量。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事物的多樣性具有創造力這種思想,公元前八世紀(即西周晚期)時中國的一位名叫史伯的太史官就提出了。他認為融合多樣性的東西就能產生出新的東西;只是一種東西的單純累加,最終它還是那種東西。「和」這個詞包含了事物的多樣性以及對它們進行「調和」「融合」的雙重意義。正如史伯解釋的那樣,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並使之平衡,這叫做「和」。「和」之所以能夠造就新的事物,是因為它基於事物的多樣性,基於用一些事物去結合和平衡另外一些事物,基於使事物之間達到一種最好的關係。相反,「單一」的東西及其純粹數量上的累加沒有創造力,它產生不出新的事物。史伯的「多樣性和諧及創造」的思想,後來被發展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

它的一個重要發展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晏嬰用多味的帶汁食物(「羹」)向齊國君主(景公)說明什麼是「和」以及它跟「同」在本質上的區別。音樂是能說明「和」的創造力的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和」的本義就是「音樂的和聲」。美妙動聽的音樂是多樣音聲的巧妙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政治生活中同樣,君臣之間通過不同意見甚至正反意見的互補,能夠促成一個非常好的決策,這叫做君臣之間的「和」。史伯和晏嬰的「尚和非同」思想被孔子概括為「和而不同」。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政治上的包容更不容易也更為重要。

這是中國「和而不同」的現代表達。社會的和諧建立在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消除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結果;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智慧來源於不同的意見和看法,而不是依靠單一的聲音和主張。

原標題: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差異性」「多樣性」的創造力

來源:北京日報 王中江(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孔子有哪些寶貴的教育思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自古及今,追隨者眾;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年,吾亦將孔子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視為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文化巨人。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就好像我們今天教小朋友一樣,「乖小朋友撿到一分錢就要上交警察,而自己留下來就是不好的行為。」說「小人」會怎麼樣,實際上還是為了反證「君子」行為的正確。我們要成為有修養的君子,必須要與人和善相處,而這種和善相處不能用犧牲自我觀點來換取。
  •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必將大同,終於明白為何都尊稱孔子為聖人了
    由此,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孔聖人孔子先生,他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如果做到和而不同,更不會有相互的傾軋,彼此的爭鬥,不擇手段的貽害四方,那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還會遠嗎?其實,孔子思想的價值,幾乎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同。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為何人們在2500年後的今天仍然對孔子充滿了崇敬之情,這讓我對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產生了濃濃的好奇心,驅使我去了解孔子的前世今生,他生活的年代和他經歷過的事跡。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期周王朝已經失勢,禮崩樂壞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所謂「和而不同」也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見而不人云亦云。
  • 「求同存異」與「和而不同」之解析:到底要不要「同」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個「同」。「求同存異」思想來自《易經》,「和而不同」思想來自孔子,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兩個「同」意思不一樣:「求同存異」的「同」是「大同」,「和而不同」的「同」是「小同」。其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並不矛盾,都表達出一種包容思想。和,就是求同,求大同。不同,就是存異,允許細節的不同,容忍差異的存在。先談「求同存異」。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中,往往離不開孔子和儒學。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2000多年來,儒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對其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產生了重要影響。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作家驛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人、祖先為宋人、後遷居魯國、遂為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和禮「《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1、學思結合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炎平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孔子提出的「大同說」「小康說」對於中國社會有何深遠影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否意味著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針對「天下為家」時代的私有制等級社會,孔子還提出「禮義以為紀」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案,而這是實際指導中國古代政治的理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王炎平認為,孔子以託古方式描繪的大同之世,有國,但不是君主私有之國;有家,但人們不自私其家;有我,但不追求一己私利。
  • 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
    諸子百家之所以說是學派的總稱,儒家主張仁政以德化民,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與辯證法,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與科學。總體上來說,對中國社會文化產生影響的是儒、道、法,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
  •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我認為,這種「中心說」、「核心說」從大的方面講都是習慣了孔子以後二千年大一統政治體制及其相應的大一統意識形態影響的結果,也是當代社會既定思維模式定向制約的結果,是迫切需要擺脫的;從小的方面講,人們往往容易抓住一個概念、範疇當作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核心,而忽視它的整體性,自然互相矛盾。另外,西方學者由於對孔子思想體系的把握不夠,對孔子思想評價多有誤解,最典型的就是黑格爾。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畢生精力都用於研究「人道」問題,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如何為 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例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見解,可 以毫不誇大地說,在兩千餘年前的封建社會條件卜,確已達到了博古通今、 繼往開來的地步。特別是他提綱挈頌地以「仁」來對他的包括上述各方曲的 整個思想體系作了「一以貫之」的哲學 概括,在當時來講,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 梁漱溟:14種人生態度概括孔子思想
    國學大師梁漱溟總結孔子思想:一部《論語》都可括入此十四個態度中。 1 樂:沒有一個「苦」字的《論語》 我們一翻開《論語》看孔子的第一個態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見便覺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長,非常之妙。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有些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智慧,這句話正確與否我們今天不做評價,但是中國民間思想的傳承確實是通過一句句簡單的話語,言簡意賅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即使現在我們想要明白一些道理,大部分人也是從知乎等網站上搜索一些成功者或失敗者的事例和話語而不是捧著一本哲學書看。
  • 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影響下,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戰國之交,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重在激發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我們應利用這種思想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啟發式」教育是一條當代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從這種教育模式來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 所謂三綱五常,究竟產生了多麼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思索
    《五倫》形成了中國社會和社會制度從政府到人際交往,對東亞儒家倫理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強調家庭價值和孝道,通過闡述「統治者與大臣、父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哥哥與弟弟、朋友之間的關係」這五種基本的人際關係。
  • 人際交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因此,早於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係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這句話。
  • 《論語》12則,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講仁愛,同樣也講武事
    釋義: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有經驗的老農夫。」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有經驗的老菜農。」樊遲這擺明是來踢館的,乾脆去問美國總統好了。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