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4種人生態度概括孔子思想

2020-12-16 騰訊網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國學大師梁漱溟總結孔子思想:一部《論語》都可括入此十四個態度中

1

樂:沒有一個「苦」字的《論語》

我們一翻開《論語》看孔子的第一個態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見便覺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長,非常之妙。

《論語》的第一章,孔子開腔便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單從這幾句話,可見他的態度非常鮮明,可以想見他心裡自得的樣子。其次如: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他自己說他的生活是如此,這可以見出孔子心裡的那種樂趣快暢,生活之樂是很顯著的。

2

仁:柔嫩而真摯

仁則為孔子極重要的觀念。據有人說:《論語》講仁有五十八處,而阮元《研經室集》中「論仁篇」說,仁在《論語》裡面見一百零五回。於此可證仁是孔子的一個最重要觀念。

所謂仁就是慈愛之義。孔子說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弟何以為仁之本,凡仁之愛親、敬兄,與夫父母之愛子,都懷著一種柔嫩而真摯之情。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孔子說:「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

曰:「安。」

「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子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

孔子說:「你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

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

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由此段話來看,結果帶出一個仁的問題,仿佛說感情很冷硬的樣子就是不仁,他心裡覺得安,就叫他不仁,他心裡覺得不安就叫他仁。可見仁是一種柔嫩篤厚之情。由此看去,所謂仁這個東西——情這個東西,不是我們所固有的生命發出來的嗎?!

3

訥言敏行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仁者其言也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不愛說話,只實地做事,於此可見。

4

看自己

這個態度有好幾條可以看得出,而顯著的話就是: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態度。

5

看當下

這與看自己的態度是相連的。孔子說:

君子思不出其位。

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最末這句話,或者含有他義,卻也可以有助於表達只看當下的態度。以上兩個態度一為對於空間的態度,一為對於時間的態度;一是注意此處,一是集中於現在。

6

不盲從宗教

因為宗教與以上兩個態度是相反的,宗教是抱一個極久極遠的目的,所以反對他。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管當下生活的事情,死後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不談。宗教說的都是過去未來之事,事鬼神之事,恰與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諂」的態度大相反背。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如「子不語怪力亂神」即與宗教相反。宗教之佔頂大勢力高位置者,如佛教經論中則很少談人事及當下的事情。佛家孔家實在是各走一條路。

7

非功利

孔子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放於利而行,多怨。

8

非刑罰

孔子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種新鮮的態度,與法家絕不同。蓋一講王道,一講霸道也。

9

孝弟

我們講孝弟與講禮樂有相關係的話可說。禮樂的根本地方是無聲之樂,無體之禮,即生命中之優美文雅。孝弟之根本還是這一個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處之優美文雅。

孔子一切的話完全是就個人生活說,我們也應該持這個態度。就心情去講孝弟,自然活潑有興趣。所謂孝弟這個心,還是我們講孔子樂的那個心,仁的那個心亦即禮樂的那個心,亦即所謂一團和氣的那個心。

我們有好的心理,自然發出來好的生活。許多好的生活,亦即許多好的事情,我們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如果對最眼前的人,最當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難說了。

故人的生活,即應從孝弟開端。

孝弟者也,其為人之本與

10

所謂命這個東西,似乎也讓我們注意,孔子是講他自己的生活,說:

五十而知天命。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所謂知天命者,知只是一個通達,仿佛是通於天命,是與天命不二,與大的流行合一。所謂為己,看當下,通統是與天不二的態度,只有此時是一個絕對,他不離開這裡,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為兩段。

11

所謂禮者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並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可見禮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頂好,不在許多繁文縟節。孔子所認為不好的,就是情不動。他說: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2

不遷怒,不貳過

他極誇獎的弟子為顏子。而稱讚顏子極好的話則為「不遷怒,不貳過」與「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此雖為顏子的生活,但足見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此雖是一條而為兩個態度。

我們知道怒是氣質中最硬固的東西。要不墮入氣質、習慣中,則頂好能不遷怒。其餘更不能為害矣。

不貳過有兩層意思:

一即是知過。我們平常做了許多錯事,我們往往不知道。若有錯即知,這個知道也就是不懈。

一是改過。知過後便不再有過,就是所謂一息不懈,所以說過而能改不為過矣。

13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可以解讀為: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這個態度楊慈湖常提及,他心目中講孔家生活時,常用一句話來概括(以上四點),即「不起意」

他說孔子時常有此表示,如孔子說我們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都可證知。我最初用「不認定」三字來表示,但覺不好。我們還是用「不起意」好了。

總上十四個態度(第十二條「不遷怒,不貳過」是一條原則兩個態度),此外也許還有別的態度,但大都不甚重要,頂重要也只此十四個。一部《論語》都可括入此十四個態度中。

相關焦點

  • 梁漱溟: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徵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
  • 《我生有涯願無盡》梁漱溟自傳
    梁漱溟認為這個說法太籠統,他覺得,人類各個時期、各個民族以及各種社會發展出的人生態度,可以分成三大類。每一個大類裡,又有不同的深、淺層次。他稱第一種人生態度為「逐求」,就是追逐和欲求這兩個字。按照直接的體驗來說,人生是由欲望組成的,「逐求」人生觀就是承認這些欲望,追求滿足這些欲望。
  • 新儒學的開山者——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當代中國卓越的思想家,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學的開山者,鄉村建設運動的偉大實踐者,影響中國至深至遠的愛國民主人士。學術地位及其影響梁漱溟的一生,是不斷思考和尋求的一生,也是不斷行動和墨礪的一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他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中,將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首創了「新儒學」思想體系,奠定了「新儒學」開山鼻祖的地位與功績。1984年,北大成立中國文化書院,梁漱溟任院務委員會主席。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難道這不更可以說明孔子一方面 對鬼神的存在採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他對祭祀 予以積極支持的矛盾心理嗎?總起來說,孔子對鬼神本身是否存在等問題所 採取的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以及由此而採取的存而不論的態度,都 是符合孔子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買際的。 2.言必有中。
  • 「溪山拾遺」研究梁漱溟思想50多年的艾愷教授說自己上輩子是中國人
    這一年,是梁漱溟先生誕辰125周年暨逝世30周年,也是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梁濟殉道100周年, 梁濟的殉道對梁漱溟先生思想上的影響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所以論壇的主題「這個世界會好嗎?——暢談梁濟、梁漱溟父子的家國情懷」,展覽的題目「這個世界會好的——梁漱溟生平圖片展」,都來自梁濟父子人生的最後一次對話:1918年11月3日,梁濟在家中問了梁漱溟一句:「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一愣,沉吟片刻,答道:「會好的,相信一天天會往好裡去的。」梁濟說:「能好就好啊。」
  • 郭齊勇: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
    第一代學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先分別介紹三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再講他們之間的聯繫,他們的人格境界。三先生的行跡1974年,他發表《我們今天應當如何評價孔子》,反對以非歷史的觀點評價孔子,反對把林彪與孔子相提並論。梁先生的代表作是《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等,他的哲學是文化哲學、生命哲學、人生哲學。他主要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而思考與行動了一生,其哲學與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 美梁漱溟研究第一人:他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思想
    美梁漱溟研究第一人:他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思想   艾愷,美國學者,漢學家,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稱第一人。著有《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這個世界會好嗎?》、《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洋話中華文明史》等。  問:你曾在1980年和1984年兩次訪問梁漱溟先生,第一次訪談內容以《這個世界會好嗎?》出版,第二次訪談內容以《吾曹不出如蒼生何》出版。兩次訪談有何不同?  艾愷:我於1980年訪問梁先生之後,一直和他保持聯繫。
  • 世上再無梁漱溟!
    無疑,梁濟採取的是一種自省式的教育法,著力培育梁漱溟的自省意識,這恰是儒家向裡用力的人生旨意,即所謂的「修身」功夫。在那裡他既念國文,也學英文,再加上學校教授的天文地理、理化算學,使梁漱溟從小就有機會「開眼看世界」,領略異質文化的風採。到了14歲,梁漱溟考入順天中學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卻變得越來越古怪了。
  • 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光明講壇
    1974年,他發表《我們今天應當如何評價孔子》,反對以非歷史的觀點評價孔子,反對把林彪與孔子相提並論。梁先生的代表作是《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等,他的哲學是文化哲學、生命哲學、人生哲學。他主要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而思考與行動了一生,其哲學與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熊十力先生(1885年-1968年)與梁先生一樣,也參加過辛亥革命。
  • 短短35個字,卻概括了孔子一生的變化
    也可以理解為「確定了人生的道理,不動搖。」從「十五至於學」到「三十而立」的十五年間,孔子失去了母親,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獨立謀生。因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家族的緣故,他很快就在曲阜的貴族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當他19歲時娶妻,後生子得到了魯國國君送來的鯉魚。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的家庭貧困的實際情況。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家匡亞明在《孔子評傳》中寫道「如何謀生,仍然是孔子緊迫的現實問題。」
  • 孔子有哪些寶貴的教育思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自古及今,追隨者眾;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年,吾亦將孔子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視為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文化巨人。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作家驛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人、祖先為宋人、後遷居魯國、遂為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和禮「《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採訪梁漱溟的美國人並非艾愷,而是位女學者
    單就梁漱溟的訪談錄來說,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汪東林的《梁漱溟問答錄》、白吉庵的《梁漱溟口述實錄》、美國學者艾愷的《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等多種。尤其是艾愷的書,出版當年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
  • 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事物的多樣性具有創造力這種思想,公元前八世紀(即西周晚期)時中國的一位名叫史伯的太史官就提出了。他認為融合多樣性的東西就能產生出新的東西;只是一種東西的單純累加,最終它還是那種東西。「和」這個詞包含了事物的多樣性以及對它們進行「調和」「融合」的雙重意義。
  • 艾愷:梁漱溟不僅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中國的甘地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並且是本著自己思想而去實行、實踐的人。」                     ——《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頁89。「我不單純是思想家,我是一個實踐者。我是一個要拼命幹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幹的。」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學習。
  • 一代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探討東西方文化本質
    梁漱溟先生一生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在五四運動以後的中西文化討論中,梁漱溟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寫作並出版了其重要代表作之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該書初版於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對東西方文化本質的探討,以及對東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書中的許多思想與見解仍有借鑑意義。
  • 大家 | 憑直覺成就大學問 ——梁漱溟的治學取向和方法
    梁漱溟先生在討論孔子時說:「孔子本人早已過去不在了,他不會說話,他不會申訴。如何評量,大權在我們手中……我下判斷,我要負責,應當多加考慮,不要考慮得不夠、考慮得太少。依梁漱溟先生的意思,那些「講壞」屈原的人,於屈子增損無多,反增添了自己的荒唐。我們要想不把古人「講壞」,只有多從良善一面認識「人都是差不多的」這一基本點,儘量保持一種溫厚的態度。梁漱溟先生說要把「問題放在意識深處,而遊心於遠,從容以察事理」,這同樣也適用於史學。因為史學的基礎是史料,讀書能「從容安詳」,才「隨時可以吸收新的材料」這種境界。
  • 《論語》中孔子評價《詩經》,三個字概括了這本書的精彩
    孔子說《詩經》一共300篇,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就是「思想純正」。其實摘出《論語》中這句話並不是想分享《論語》的思想,而是想直接和大家分享《詩經》這本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話也許是我們對於《詩經》中最為熟悉的一段。是因為其被選進了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如果當時這被要求全文背誦的話,那麼應該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 三種人生態度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作者:梁漱溟「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裡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