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義平在做起飛前的體檢。 楊慧明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日電(申瑜)飛機劃破天際,翱翔在萬米高空,跨越山川、海洋,將天南海北的一批批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範義平是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山西分公司的一名飛行員,也是一名「老兵」。儘管已經轉業30年,但身上依舊能夠看到軍人的影子。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機型的更迭,時光的渦輪衝洗芳華老去。大半輩子的飛行生涯中,他用自己對飛行的熱愛和責任,向藍天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範義平帶領機組登機。 楊慧明 攝
範義平16歲參軍,曾在長春空軍航空大學(現已更名為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學習飛行技能。今年恰好是飛行生涯滿40年。1979年,他成了一名空軍領航員。「在沒有GPS的時代,領航員就像飛機的眼睛,通過羅盤或地標,要時刻計算出飛機實際的方位。」他說,「那時不管走到哪裡,手裡總要拿著一把領航計算尺,就像牛犁地一樣,在指定的地圖線路中飛行探測。」
1987年,他轉業至原中國工業航空公司,駕駛伊爾-14飛機執行航測工作。1992年,他積極服從組織安排從事民航運輸工作,成為一名民航飛行員。
範義平起飛前與地面工作人員告別。 楊慧明 攝
這些年,他駕駛的機型從空軍的轟炸機,到TB-20型訓練機,再到伊爾-14、波音737-300、波音737-700、波音737-800等民航客機……他回憶起最初駕駛的老飛機,客艙不分普通艙和頭等艙,只有不到30個座位。因為時速只有200公裡,還可以把駕駛艙窗戶打開。機艙裡面也相當簡陋,沒有導航雷達,飛行時全靠駕駛員的眼睛。機組除了機長、副駕駛,還要有領航員、機械員,往哪飛全靠地圖和羅盤定位。有時遇到顛簸,機長和副駕駛要同時握住操縱杆才能穩住飛機。
後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飛機自動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計算機正逐步取代許多原先需要專業人員操作的工作,比如昔日的「香餑餑」——領航員。他說,每次機型的更迭和變化,都讓他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民航事業的飛速發展。
範義平在轟五轟炸機航後留影。 受訪者提供 攝
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十年前的一個晚上,範義平執行溫州至北京的飛行任務,在路過濟南上空飛行高度為9000米時,窗外突然「嘭」的一聲巨響,緊接著駕駛艙外左側一片模糊。根據他多年的飛行經驗判斷——外窗玻璃可能已破碎。為了防止不安全事件發生,作為機長的他立即通知機組成員啟動緊急預案,首先根據檢查單採取緊急下降措施,降至較低的安全高度;同時,通知公司運行控制部門、空中管制部門、北京區調等單位,請求直接進近,快速落地。隨後,在各部門的全力配合下,憑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良的飛行技術,他在左側視線模糊的條件下,駕駛飛機在最短時間內平穩落地,保證了旅客的安全。
40載飛行生涯,他從領航員、安全員,到副駕駛、機長,再到飛行教員。迄今,他累計安全飛行25500個小時、起降7500餘次,相當於環繞地球飛行445圈,成為東航五星機長、民航飛行安全金質獎獲得者。他說:「飛行沒有別的訣竅,就是一切行為操作都要按照運行手冊、按照規章制度來執行,切不可帶有逞強心裡,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