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

2020-12-15 騰訊網

▌「主題闡述

無牆的學園

學院為天下學子而設,聚天下英才以成學園。故學院似有圍牆,實無圍牆可言。師生同遊於藝,博學於文,無牆也;毅強能斷,任重道遠,無牆也。

藝術人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奠基於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學經典,旨在創構中國自身的現代藝術學理論;以中國特有的捲軸書畫與金石文獻研究為基礎,重新梳理中國藝術的活性基因,推進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這是一個同古典學脈緊密聯結的開放性學術世界,一個無牆的學園。系統而開放的藝術理論建設,正是賦予美術實踐與教學學科意義的根基。缺乏理論體系支撐的美術學院形同作坊,不配學院之名。中國美術學院歷任院長都充分意識到,藝術史論的建設乃是學院的學科建設之靈魂,所以一直都無比重視並提倡「哲匠」之精神。

2020年非常時期,全球共克時艱。我們相互隔離,卻又同視頻,共呼吸,化危為機,開展了一場線上線下藝術教育的互動與創新。現在,畢業論文通過了答辯,但並不意味已有了最終的答案。這些論文仍活在同學的追問中,活在寫作中湧現的疑惑裡,活在答辯時的對話裡……我們讀到對「牆」的質疑與反思,也看到一個個被拓展開去的學術視野與疆域。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我們將在校內外舉行畢業論文報告會,分享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啟藝術人文學院獨有的畢業季展示模式。我們還會遴選優秀論文結集成冊,並在線展示畢業生的論文概要,同時進行線下的櫥窗展示,時間甚至長達一個學年。於是學弟與學妹們有機會與你們保持持續對話,獲取靈感,當然也會不斷找茬……

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裡,裡爾克曾說:「現在你不要去盲目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裡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裡『生活』吧。」詩人寫道:

活在那疑問當中

也許在遙遠的未來,漸漸地

你將活在它的答案裡

這些論文,既是對學術傳統的回應與追問,也是學術思想的延續與推進。選擇攻讀博士學位,某種意義上就是決定以學術為一生的志業。畢業了,意味著我們將把學園生活帶向人生現實的更深處,帶向自己遙遠的未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學院深深的祝福!

Academy without Wall!

(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 楊振宇)

▌「畢業論文介紹

論文題目:白石:沈周與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蘇州的藝術及文化

作者:莊明

導師:範景中、萬木春

十五世紀的後四十年,即成化、弘治年間,蘇州正在經歷「時變」。寬鬆的政治氣氛與繁榮的經濟,不僅為城市帶來日新月異的面貌,也使一批極具個性與創造力的文人在此時此地湧現,沈周(1427-1509)正是其中一員。他們共同表現出對地方歷史和景觀的關注,對出遊、古蹟與繪畫的熱愛,以及對自我表達的重視,誕生出一批新風景、一群收藏家與著書人、一種文人的新形象,也產生出全新的繪畫視角、主題、語言和觀念,這些共同賦予彼時蘇州文化獨特的形象,成為明代藝術與文化面貌轉變的關鍵。當然,風雅與藝術只是歷史的一面,在另一面,連年水災造成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成為這群文人關注的焦點,沈周連同其繪畫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參與其中。

本文是對沈周及其繪畫的研究,並希望透過藝術之變窺探孕育藝術的文化、觀念之變;同時也希望藉由沈周的繪畫,去思考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本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將通過一系列沈周的繪畫,討論風景觀看、個體經驗與繪畫表現之間相互轉化的問題,解釋沈周繪畫中「真實感」與其繪畫語言的關聯,並尋找在新風景、新主題和新視角進入繪畫的背後發生的文化與觀念改變。第二部分則試圖打開「文人-畫家」這一概念中的矛盾,發掘其中隱藏的文人對繪畫作為一種無用「餘事」的焦慮,思考沈周如何調和文人、畫家、隱士三重身份。並藉助兩場發生在成、弘年間的災難,探索繪畫介入現實的可能性。最後我們將看見,正是通過

對繪畫的有用與無用的體認,沈周用「石臺」構建了對自我和藝術的雙重隱喻。

論文題目:清代詩人厲鶚的藝術活動研究

作者:楊曉海

導師:範景中、邵宏、畢斐、羅琳

清代杭州詩人厲鶚(1692-1752),生活在康雍乾三世,雖中舉但未涉仕途,在「揚州二馬」為代表的文化贊助人和友朋們支持下從事學術和藝文活動。厲鶚畢生嗜學,著述宏富,其中直接與書畫相關的著作就有《南宋院畫錄》和《玉臺書史》兩部,其它作品中與美術史相關的材料則極為豐富。查考其詩文集《樊榭山房集》等,可知他為多種藝術類著述作序,日常與友朋鑑賞各種藝術品如書畫、金石碑拓、古印、錢幣、文玩器物等並題跋賦詩,出遊時則考察記錄各地古蹟如佛像、摩崖、古建等,數不勝數。厲鶚本人的手跡和畫像也有遺存,值得梳理研究。學術界對厲鶚的藝術活動和著述已有很好的積累,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藝術史的角度去審視和鉤沉一位詩人的藝文活動,希望以其為紐帶,勾連起朝廷與民間,藝術贊助人與文士之間,藝術家群體之間的互動情況。釐清厲鶚藝術活動的各個方面,全面呈現其藝術生活狀態和主要藝術觀念,對清代早中期的美術史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必要的補充。

論文題目:記憶術的圖像

作者:巨若星

導師:曹意強

記憶術是通過「地點」和「圖像」來加強記憶,這些在心靈中創造的輔助記憶圖像和歐洲藝術中「擬人化」[personification]傳統有著緊密的聯繫,找到這些聯繫是我最初寫作論文的想法。記憶術在歐洲文化中逐漸形成了三個傳統:1. 西塞羅[Cicero]《論演說家》、昆提良[Quintilian]《演說家的培養》[Institutio oratoria]還有《獻給赫倫尼烏斯的修辭學著作》[Rhetorica ad Herennium]中提及的記憶演說內容的古典記憶術;2. 亞里斯多德《論記憶與回憶》、大阿爾伯圖斯[Albertus Magnus]、託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阿威羅伊[Averroes],將記憶術與「美德」關聯,以及在古典記憶術基礎上發展出的記憶《聖經》教義的中世紀記憶術傳統;3. 在16和17世紀,試圖記憶整個宇宙原理的calvis universalis[萬能之術],這種方法希望看透現象的面紗或「理念的陰影」[shadow of ideas],探尋自然背後的理念[idea]和本質結構[essential structure]。我在文中試圖按照上述線索尋找記憶術中的圖像,在寫作中我除了想解釋記憶術的歷史,還想將其與藝術史中的經典作品結合,把和記憶術有關的中世紀抄本以及後來的徽志書當成橋梁,走回到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藝術中的寓言形象。

論文題目:《漢建昭雁足鐙搨本》手卷之考略

作者:陸蕾平

導師:範景中、孔令偉

本文以清陳小魯拓《漢建昭雁足鐙搨本》手卷為主要線索,並據此搨本的題籤、引首、畫心、拖尾作為論述的框架結構,對流行於漢代的青銅雜器雁足鐙的金石鑑藏、著錄、傳拓、考訂、品評之歷史進行了鉤沉鋪敘,展開了一幅由原器與拓本、學術與技術、人物與事件、世變與心態等多種元素構織而成的歷史畫卷。其中,第一章題籤部分為闡釋題中的兩大要素:雁足鐙與拓片。首先,以雁足鐙從戰國至兩漢的出現與興起、其造型之淵源,以至宋代的再發現與著錄,來解析何為雁足鐙。其次,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傳拓方法:「拓」與「搨」;同時,在梳理「全形拓」的概念時,亦指出了上述兩種傳拓方式的並存。第二章引首部分則如同前情事要,即講述該卷拓片畫心誕生之前漢建昭雁足鐙的鑑藏史。這一章的研究視野從前章廣義的雁足鐙,轉而聚焦於漢建昭雁足鐙之上,並以鐙主之一徐渭仁的《建昭雁足鐙考》為切入點,試圖通過乾嘉道時期金石學家們對該鐙的歌詠與考據來還原出1785-1837年漢建昭雁足鐙的遞藏與研究概況。第三章畫心部分,將重心從建昭雁足鐙轉至以拓片為主要討論對象,並分銘文拓、銘文與全形之間、全形拓三段而述之。本章通過將雁足鐙原器與拓片進行比對,發現雁足鐙的全形拓在不同時期,不同施拓者手中皆有不同的傳拓方法與表現方式,從而真正釐清了各個時代對于吉金圖像表現的重心以及風格的演變。最後部分以跋尾來導出拓片完成之際與之後的鑑藏活動。本章以徐康關於全形拓起源論為由,考察浙禾與吳門這兩個不同地域的金石群體,事實上,這兩個地區也分別代表著道鹹以迄民國時期的金石拓片鑑藏的活躍中心。每一位金石鑑藏者留在畫心或後裱的引首或拖尾上的題跋,不僅改變了搨本手卷的尺度,亦影響著每一位觀者對該拓的認識和判斷。全文的論述伴隨著搨本手卷物理性地展開而推進,並試圖在此過程中契合觀者展閱手卷時的行為與思維邏輯。筆者冀以通過這一個案,去探究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們集體復古運動中的一個普遍行為:吉金傳拓——準確地說,即如何通過傳拓去更真實地表現一件青銅器,又如何通過拓(搨)片來賞析、研究青銅器,令後人對青銅文明的興趣得以傳承與綿延。

論文題目:清儀閣中的金石鑑藏世界

姓名:王豔明

導師:範景中、孔令偉、陳鍠

張廷濟(1768-1848)是嘉道間重要的金石家、鑑藏家。其題跋、日記、圖錄、傳拓,是當時江南藝術市場的鮮活史料,全面、真實地呈現了這一時期金石鑑藏的社會風貌,印證和再現了中下層文人的日常生活狀態。本文由現存張廷濟稿本及影印本日記等入手,結合張廷濟《桂馨堂集》及相關金石題跋文獻,比勘現存實物、拓本、圖像等,對張廷濟及清儀閣金石鑑藏狀況加以綜合考察,力求全面、立體地確認並還原清儀閣在清代金石鑑藏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張廷濟《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幸運地留存了早期全形拓的圖像,使後人得以窺見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他雖不以篆刻名世,但仍然被篆刻家以印人視之,對古璽印的收藏、考釋、譜錄編纂等方面的承繼之功亦有積極意義。

論文題目:明代思潮視域下的黃道周書法研究

作者:施錫斌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本文從思想史與書法史相結合的角度出發,首先討論明初僵化了的程朱理學無法解決社會面臨的諸多困境與衝突,進而產生了三股新思潮——復古思潮、心學思潮以及經世思潮。接著本文圍繞黃道周的書法實踐與書學觀念如何受到這三股思潮的影響而展開研究。筆者發現,黃道周在理學觀上表現為基於程朱理學的調和派,因此他在程朱理學式崇王書統觀念的基礎上又做了延伸與改良,突出表現為對鍾繇、索靖的推崇,在重視外在書法經典和技法的同時也強調對「神理」的追求。受復古思潮的影響,黃道周在書風的選擇上推崇比王羲之更為高古的鐘繇小楷與索靖章草;在書體上又注重八分書實踐和古文實踐;在篆刻方面黃道周的自用印多存在著古文入印的情況;在黃道周的日常書寫中,也存在著大量奇字。受經世思潮的影響,黃道周重新開始強調對書法文本內容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學問」一詞的考察加深了對「作書是學問中第七、八乘事」的理解,對黃道周手書120卷《孝經》的研究發現這不僅僅可視為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書法創作活動,更體現出了在經世思潮影響下黃道周對書法文本的社會意義的強調。

論文題目:識畫與畫——趙孟頫的鑑藏活動及繪畫實踐

作者:朱正

導師:陳佩秋、王連起、吳敢

趙孟頫作為中國書畫史上之巨擘,不僅留下諸多名跡,同時其書畫理論亦對後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而趙氏的書畫鑑藏活動往往被研究者們所忽視。本文試圖從較少研究者涉及的趙孟頫書畫鑑藏活動及相關問題入手,重構趙氏的書畫鑑賞與收藏活動的發生,從地域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調查,進而探討其鑑藏觀念、鑑藏能力、鑑藏交遊以及審美趣味的形成,並在此基礎上探究趙氏在繪畫理論上的見地以及其在繪畫實踐中所做出的種種選擇。希望通過梳理與解讀趙孟頫繪畫的重要題材及作品,重新分析趙氏畫作的特殊之處。細緻地廓清伴隨了趙孟頫一生的書畫鑑藏、書畫理論與繪畫實踐——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重要關係。尤其通過分析趙氏枯木竹石一格畫法與其對李郭畫派山水畫風的改造,梳理出兩者的相互關係,進而強調趙孟頫的學術影響和意義。

論文題目:《富春山居圖》及黃公望的思想觀念研究

作者:鄭維坤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本文所論「《富春山居圖》及黃公望的思想觀念研究」,試圖以思想史研究方法進行名作分析,還原此作畫題及跋文中所蘊含的歷史語義,追溯《富春山居圖》由創作到經典地位形成的客觀原因。文中基於作品畫題及跋文中所涉關鍵詞的考證,分析背後的時代觀念變化,發現此畫作的幾大「經典」特徵:1、「富春」(或者「富春山」)的山水畫表現題材,隱藏著古代文人對嚴子陵漁隱及山居生活的嚮往,「富春」原本是讚揚嚴子陵高風氣節的詩文符號,到元代也逐漸形成山水畫圖像符號,例如「漁耕」「釣臺」「渚」「瀨」等主題性圖像方面;2、「山居」生活在元代文人心裡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作為安身立命之所,其所指向道德高於權勢的文人心理,「山居圖」代表儒家「進出辭受」獨善其身的風骨,其價值追求與程朱理學普及息息相關;3、雖然黃公望「山居」生活有著明顯道教色彩,其遊山水行為亦帶有「修道式」特點,對於觀山水畫詩文品評中表現出「悟道」及「傳道」的特徵,並體現在其「寫山水」觀念之中,但是元代「寫山水」是對宋以前「畫山水」的觀念推進,是通過「高遠」向「平遠」價值取向轉變得以呈現,充分體現宋元山水畫變革的內在密碼;4、在對黃公望所修內丹南宗思想觀念進行分解的過程中,新道教融合儒學宇宙觀的特點得以呈現。進而,把黃公望思想體系中「形而上」層面與其所寫山水畫的圖像進行相互連結,從「體用」視域出發,黃公望寫「山水真形」特點便一一呈現,思想層面與圖像層面統一;5、明代以降,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建構了「士人畫」系統,把《富春山居圖》推為代表作之一,使其成為與「群經」並列的典範,並在清初把「富春」作為觀山水的視覺符號,及畫家畫山水畫的表現,承載起文人審美、修身的雙重理想。由此,《富春山居圖》實際代表著中國文人審美精神和宋明理學內在價值的最高標準。

論文題目:吳雲金石書畫鑑藏活動研究

作者:林梢青

導師:曹意強

本文以晚清時期活躍在蘇州地區的收藏家吳雲(1811-1883)為研究個案,通過對其生平、鑑賞、收藏、交遊、觀念、著述活動的發掘與整理,考察其生平與鑑藏活動的概貌。吳雲是「過雲樓」主人顧文彬的密友,也是蘇州官紳收藏團體「吳中真率會」的領袖人物,他與這一精英群體的鑑藏、交遊等活動,是觀察晚清同光年間蘇州地區鑑藏趣味、風尚與觀念的重要對象。同時,吳雲又與當時活躍海內的金石學家潘祖蔭、陳介祺和吳大澂等人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傳古共同體,作為南方最有代表性的金石學家,時人將其與陳介祺合稱為「北陳南吳」。然而吳雲在最終的鑑藏追求與個人形象塑造中顯示出對書畫與金石兩種鑑藏方向的不同傾向。本文將他置入金石學家傳古共同體與「吳中真率會」分別考察,探究晚清金石和書畫這兩種鑑藏方向背後的不同文化與觀念:一是以學術研究為職志的金石鑑藏,一是以藝術鑑賞為目標的書畫鑑藏,這兩種古物的收藏及其研究,前者連接到偉大的經史學術,具備學術的正當性,亦足以成就立言的名山事業;後者則關聯到張彥遠以來的藝術鑑藏傳統,是自娛修身養性的有形載體。本文試圖以此討論晚清危機時代背景下的收藏等級問題與收藏家的心理問題。明清收藏家們始終難以迴避「玩物喪志」的問題,同光年間的士人們面對著更大的道德焦慮感,也產生了更為明確的傳古驅動力。相較於自娛修身養性的書畫鑑藏,有經史學術支撐的金石鑑藏更具有道德正當性,亦更足以寄託金石學家們的士人之志。

論文題目:通才觀念研究——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為中心而論及此觀念在一些西方繪畫和藝術史中的體現

作者:陳安安

導師:曹意強、楊振宇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的觀念」[the idea of universal man],是引發那個偉大時代的創造奇蹟和改變後世發展的觀念,它轉化成了各種人類改造世界、提升自身才德的動能。在15世紀的義大利,湧現出一批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們既是畫家,又是文學家,還是建築師和工程師或是科學家,即——通才。除去藝術,他們還對廣泛的科學、哲學問題進行鑽研,他們在追求自我精神的過程中,突破客觀局限,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追求的理想典範。本論文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藝術家代表——萊奧納多·達·文西為切入點,通過對他的藝術思想、自然觀察和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解讀,形成對該時期通才觀念的整體把握;同時,以後世的西方畫家和藝術史家為例,印證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通才觀念在歐洲繪畫和藝術史研究成果中的延續。通才觀念不僅在歐洲藝術史進程中產生出巨大影響,亦為當今的專業細分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論文題目:從「書道」、「法書」到「書法」——觀念史下書法的唐宋轉型

作者:史劼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儒學自漢代以來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從唐代到宋代,儒學消化了佛學思想形成宋明理學,這標誌著中國文化在唐宋之際經歷了一次大轉型。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在唐宋之際同樣存在著轉型。為了揭示書法唐宋轉型的真實景象,本文從相關詞彙的考察出發,從書法觀念結構的角度,分析書法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發展過程。通過研究發現,中國書法起源於漢代的「文字」觀念。所謂「文」表示宇宙萬物的自然文理,所謂「字」表示孕育和衍生,「文字」即是從天地之文理衍生出來的文字符號,這正是漢代宇宙論儒學對「文字」觀念的塑造。宇宙論儒學將天的道德屬性賦予文字系統,這決定了在中國文化中文字的價值和書寫的意義。因此,正是「文字」的觀念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基調及其獨特的演化模式。從「文字」觀念出發,我們發現中國書法發展呈現為以下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從漢代到唐代,文字」觀念在漢代確立,魏晉玄學對「文字」觀念的價值逆反確立了晉唐書法的審美精神。在魏晉玄學影響下,「書道」觀念和「用筆」觀念形成。書法即是通過「用筆」書寫表達天地形勢美感,並以此來追求魏晉玄學中的「玄妙」境界,這是一個在規範中求自由的過程。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有一個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在唐末觀念轉型的影響下,「文字」觀念和「用筆」觀念產生分離,書法因為失去天道觀的支持而衰落。第二階段從宋元到明清,由於程朱理學對書法觀念的重構,「文字」觀念和「用筆」觀念重新被整合在一起。在天理境界的影響下,「文字」不再是天文地理的表現,而成為形而上的「文字之理」,這就意味著書法不再是在文字規範中追求美感的過程,而變成一個代表「氣」的「用筆」去實現「理」的「文字」的過程,書寫所追求的是一種「氣」完美地實現「理」的「中庸」狀態。本文發現,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和審美取向,與儒學觀念形態和修身模式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這決定了中國書法觀念的唐宋轉型是儒學在文化融合長程變化中的一部分。

論文題目:程朱理學與經世致用——黃賓虹的思想及山水畫精神

作者:劉蘅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黃賓虹常被稱為近現代「山水畫的一代宗師」,但他在世時聲望起起落落,尤其晚年作品只得到傅雷等極少數知音的欣賞。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黃賓虹研究熱才不斷攀升,作品拍賣不斷刷新天價紀錄。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黃賓虹的個人經歷、書畫理論同「筆墨」問題以及藝術的民族性、現代性等內容交織在一起,遠比同時代的其他畫家更為複雜,甚至不少專業人士反映「看不懂」他的作品。那麼黃賓虹人生境遇和藝術成就只是時代偶然麼?為了突破以往主要從美術史方向研究黃賓虹的局限,本文採用了思想史和觀念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對黃賓虹的理念類型(Ideal type)的分析,不僅將其思想結構定位在「經世致用的程朱理學」中,還梳理了他與排滿革命、新文化運動、國畫復活運動等重要社會思潮在觀念上的互動。黃賓虹原本是一個通經治學的儒家文人,甲午以後中國傳統社會解體,他的思想也經歷了從排滿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再到世界主義的變化。他對傳統文化的信心與「美術救國」的宏願,體現出程朱理學經濟天下的道德理想。黃賓虹晚年所提「啟禎崛起,道鹹中興」的畫史觀,實際上對應的是「經世致用」思想在明末和晚清興起的兩個階段。藉助歷史語義學和關鍵詞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金石入畫」「氣韻生動」「內美」「虛實」「造化」「渾厚華滋」等畫論關鍵詞,發現它們均指向宋明理學形而上的「天理」。「金石入畫」一是建立起以徽派考據為線索的「正統」書畫譜系,二是以籀篆筆法來強化「氣」的運行。因為經過經世致用改造過後的程朱理學,在境界層上更重視「氣」的充沛與運行無礙,而非虛靜除氣的「天理」境界。黃賓虹將太極陰陽觀念對應在「一筆畫」之中,並將「平、留、圓、重、變」作為筆墨修身的要訣。為了扭轉清代山水畫因「臨」「仿」而導致的模式化、庸俗化問題,他提出了「師今人、師古、師造化」的學習次第,要求畫家最終要在真實山川中去參悟生生不息的天地仁德。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全盤反傳統的洗禮和革命烏託邦意識形態的籠罩,宋元以來文人以山水畫修身、體悟天道秩序的內核被完全遺忘,這也正是黃賓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人們理解的關鍵原因。他晚年的作品由於「不求形似」而產生了某種抽象性,使得山水畫有暗合西方現代繪畫的可能。在意識形態解魅後,文化事業逐漸復興,我們應如何理解「傳統」並以民族文化為本位接軌西方現代性?這可能正是黃賓虹研究的重要意義所在。

論文題目:繼承與變體——王冕墨梅畫的研究與辨偽

作者:ANG CHIAT 洪捷

導師:吳敢

王冕的墨梅畫上承宋以來文人墨梅畫的傳統,下啟明清時期繁花密蕊式墨梅畫的新風,其開創性的風格對元代以後中國墨梅畫具有深遠的影響。

本文第一章主要對王冕藝術風格進行探索、溯源和梳理。在南宋時期墨梅名家揚無咎及其傳派的繪畫風格基礎上,王冕墨梅畫的構圖更加複雜,筆法更加迅捷、簡省,形成疏、密兩種典型風格。

本文第二章對王冕同時期風格相似的墨梅畫家(如吳太素)及王冕傳派(如陳錄、王謙等)的墨梅畫風格進行研究。通過風格對比,總結王冕墨梅畫區別於類似畫家作品的特徵。

本文第三章首先對王冕的存世作品進行統計,進而進行辨偽的工作。經過筆者的研究,王冕的偽作包括: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藏王冕《墨梅圖》、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藏王冕《墨梅圖》、美國大都會藏王冕《斷橋香雪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王冕《墨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冕《幽谷先春圖》、故宮博物院藏王冕《三君子圖》、上海圖書館藏王冕《行草詩箋》。本文也對王冕存在爭議的作品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王冕《月下梅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冕、吳鎮《梅竹雙清圖》。最終通過真偽研究,總結王冕作品鑑定的依據和標準。

「西湖美術講壇——2020藝術人文之旅」

西湖美術講壇——藝術人文之旅系列講座」由浙江美術館與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合作,以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季為契機,邀請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畢業生為廣大觀眾舉辦專場講座,以平實的陳述觸及藝術史深處的重要話題,形成一個「無牆的學園」。「2020藝術人文之旅」首次開啟線上講壇,於2020年6月28日—7月2日連續五天,每晚19時準時上線,打造雲端美術館學術之夜,分享青年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

主辦單位:浙江美術館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學術主持:楊振宇 孔令偉

主講人:巨若星 莊明 陸蕾平 施錫斌 楊曉海

時間:2020年6月28日至2020年7月2日每晚19時

▌「講座介紹

巨若星,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中國美術學院學報《新美術》編輯。

講座概述:希臘人發明了很多學藝,其中有一項是記憶術。它也像別的學藝一樣,通過羅馬在歐洲文化傳統中廣為流傳。記憶術是通過「地點」和「圖像」來加強記憶,這些在心靈中創造的輔助記憶的圖像和歐洲藝術中「擬人」[personification]傳統有著緊密的聯繫。古希臘時,由於紙張並不常見,那麼演說家又是如何記住演講的內容的呢?講座將與您一起探究古希臘神秘的記憶術。

莊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曾任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編輯。

講座概述:沈周繪製於弘治六年(1493)的《千人石夜遊圖》(遼寧省博物館藏)是一件一反常態的有趣作品,這幅畫雖然圖繪位於蘇州虎丘山上的千人石,卻又與真實的千人石迥然相異。本講座旨在探索這幅畫的新異之處及產生原因,並通過對其創作環境、過程與圖文關係的討論,分析此畫對「千人石」與「夜遊」的描繪,以及對十五世紀末蘇州地方文化的兩種轉變的反映:一方面,城郊的貫通、出遊的流行與對地方景觀的關注,使畫家將新景觀「虎丘」與「千人石」捕捉進入繪畫;另一方面,新潮流「夜遊」在精英與大眾的動態區隔之中誕生。同時,這幅畫還是沈周個人思想的最好註腳,通過與《夜坐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比較,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沈周對自然、個體經驗及畫與書之間關係的思考。

陸蕾平,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

講座概述:提及「全形拓」,金石愛好者們定會想到杭州清代名僧六舟所拓漢竟寧雁足鐙之《剔鐙圖》。然而清乾嘉年間起,另有一座雁足鐙與其競相爭雄,即漢建昭雁足鐙。本講座將以《手卷之考略》為主要線索,對流行於漢代的青銅雜器雁足鐙的金石鑑藏、著錄、傳拓、考訂、品評之歷史進行了鉤沉鋪敘,展開了一幅由原器與拓本、學術與技術、人物與事件、世變與心態等多種元素構織而成的歷史畫卷。本次講座還將聚焦於傳世拓片中的數盞雁足鐙,講述其從戰國至兩漢的出現與興起、宋代的再發現與著錄、以及清代的傳拓與鑑藏中流傳的故事。

施錫斌,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

講座概述:晚明政治家、思想家、書法家黃道周因為指責楊嗣昌、陳新甲奪情一事引發的儒學綱常危機而受誣入獄,在獄中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手書120卷《孝經》。以往的書法史研究學者普遍把關注點聚焦到其《孝經》的小楷實踐上來,甚至認為黃道周的這一行為只是為了換取「役錢」。事實上黃道周的每一卷《孝經》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不斷地改進和思考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修訂《孝經》這樣一部「六經之本」、包含著「治化之綱領」的儒學「經典」重新喚醒人們對儒學綱常的重視。

楊曉海,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博士。先後在中國美術學院和杭州佛學院工作。

講座概述:清代中期的杭州詩人厲鶚(1692-1752),生活在康雍乾三世,雖中舉但未涉仕途,在「揚州二馬」為代表的文化贊助人和朋友們支持下從事學術和藝文活動。本講座將釐清厲鶚藝術活動的各個方面,全面呈現其藝術生活狀態和主要藝術觀念,對清代早中期的美術史研究做一個必要的補充。

編輯|劉楊 嚴心格 楊添

審核|徐元 楊振宇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相關焦點

  • 2019美院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
    這所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自創立伊始,就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確立了藝術與人文相互激蕩、彼此交匯的理想和風骨。近百年來,中國美術學院一直抱持「學院是為研究學術而設,是為追求一種純粹嚴格的獨立學術而設」的理念,同時以成為藝術創作的發動機與思想庫,也以「改造民心,藉以真正完成人們的生活」為現實目標。
  • 皇家藝術學院2020畢業活動
    原創 FutureLab 藝術與設計FutureLab為了紀念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線上展覽,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邀請了全球在創意藝術領域裡的一些權威人士從RCA2020中根據個人喜好挑選這些畢業生的畢業作品。
  • 畢業季|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時裝設計專業
    本期推送將呈現來自時裝設計專業的畢業創作。我的畢業作品專注於發展一個折衷主義的、自傳式的主題,創作多用途的服裝,通過時尚來讚美人體。我最初關注的是在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中成長所帶來的自由影響,這是我把這個系列命名為「Family Disco」的原因。隨後,我研究了女性身體的具象藝術,以及不同藝術家和觀眾對於女性身體的感知與表現方式。
  • 2020羅德島藝術學院攝影畢業展
    原創 光圈3號 Aperturist光圈 來自專輯2020攝影畢業展(海外篇)根據USNews 2020年最新排名,羅德島藝術學院MFA項目全美第5,攝影專業與芝加哥藝術學院並列第3。
  • 國美畢業季十年回顧
    自2010 年起,中國美術學院轉變畢業創作展覽的模式,變校園為學生作品展示的大舞臺,國內首創採用集中展示的形式來舉辦畢業創作展示周,領全國藝術院校之先河。因其規模之盛、作品之豐、創意之新、亮點之多成為了杭城藝術嘉年華。
  • 畢業季| 加州藝術學院 2020 畢業展 - 純藝及建築專業
    原創 FutureLab 藝術與設計FutureLabFutureLab 畢業季「FutureLab 畢業季"是 FutureLab 教博會於今夏推出的特別欄目,介紹全球藝術學院應屆畢業生的最新畢業展作品。
  • 畢業季 #3-1 | 加州藝術學院 2020 畢業展 - 純藝及建築專業
    在這樣一個實體展覽被取消、線上展示成為新流行的時刻,我們希望能以此記錄學生們當下最即時的回應,觀察他們的思考和創作。同時,第二屆 FutureLab 教博會現場將為海內外藝術與設計專業應屆中國畢業生,開設特別展覽單元。目前,參展作品徵集正在進行中,具體詳情請點擊此處。
  • 國美畢業展 | 一人一館---2020屆藝術管理系畢業作品展
    前言2020年盛夏,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第一屆本科生即將畢業。當下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設置直面兩個大背景: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文明進程的記錄和保存,讓藝術的創造者能持續創造,各類藝術創作和機構層出不窮的現實條件;二是具有國美特色的藝術管理課程,不是藝術課加上管理課,而是基於上述的歷史條件和學院積累,決定了我們的學生應該是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系統。
  • 2020國美畢業展 | 線上展廳:摺疊領域——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系
    媒介展演系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繫於2015年秋季成立。對應展覽、演出和放映三個領域。通過體驗式空間、敘事性環境和表演性媒介,建構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臺,打造跨媒體藝術學院的「超藝術」前沿。媒介展演系對應空間和時間,通過展示和演出,呈現展開和演化,建構媒介透視。主要的媒介創作品類為巨構和劇集。
  •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雕塑專業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雕塑專業 2020-07-22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藝術教育在「無牆的學院」中延展
    200餘件主題創作、130餘組小型作品和30餘門線上優秀教學案例,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和創作成果的生動展現,又銜接、梳理、沉澱、夯實、反思線上教學,重塑藝術專業教學模式。藝術教學以「個體藝術經驗的開啟,技藝與方法的養成」為目標,以「直觀、在場、個性」為特點,以上手實踐為根本。
  •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產品設計&珠寶設計專業
    畢業活動請點擊連結:https://www.eventbrite.co.uk/e/in-conversation-with-nicola-glass-creative-director-of-kate-spade-tickets-111939199158// 推 薦 閱 讀 //畢業季 #4-1|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當代藝術實踐專業
  • 5-4 皇家藝術學院2020畢業活動
    原創 FutureLab 藝術與設計FutureLab為了紀念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線上展覽,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邀請了全球在創意藝術領域裡的一些權威人士從RCA2020中根據個人喜好挑選這些畢業生的畢業作品。
  •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繪畫專業
    藝術學院挑戰您對什麼樣的藝術應該有的先入之見,並發現我們的新畢業生將如何應對當今時代最大的問題,包括種族、多樣性、包容性和氣候危機。本期推送將呈現來自繪畫專業的畢業創作。
  •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景觀建築專業·第③輯
    畢業季 #4-1|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當代藝術實踐專業畢業季 #4-2|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純藝專業畢業季 #4-3|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建築&景觀設計專業(第一輯)畢業季 #4-4|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 - 時裝設計專業
  •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舉辦2020 Framing畢業展
    2020年4月19日至22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2020 Framing畢業展通過藝術學院網站、「2020 SOA Framing」展覽官方公眾號、「北大藝術人」公眾號、北大藝術學院微博等線上方式舉行。本次展覽由藝術學院教師陳軒、向勇、林一指導,藝術學院院長彭鋒題詞。策展團隊主要由藝術學院2020屆畢業生構成,修習「文化產業創新創業」課程的同學也積極參與其中;策展團隊分為項目組、學術組、宣傳組、設計組、外聯組、策展組六個小組,每個小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策展工作。
  • 2020 帕森斯設計學院攝影畢業展
    原創 張萌晴 Aperturist光圈 收錄於話題#藝術3#攝影3#光圈3#2020攝影畢業展(海外篇)5Parsons攝影研究生, 2020年「帕森斯設計學院-MFA攝影項目」Parsons的攝影研究生項目以塑造實踐型的藝術家和學者為目的
  • 南京藝術學院首次在海外舉辦畢業設計展
    海牙當地時間6月26日,「傳承與創新—南京藝術學院畢業設計海外展」開幕式在海牙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這是南京藝術學院聯合海牙中國文化中心首次在海外舉辦畢業設計展。海牙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孫蓓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是在荷蘭首次舉辦的中國藝術院校設計展,展品代表了中國的當代設計,展現了中國年輕群體對傳統和創新的理解,對設計語彙的理解和轉化。設計無論是在荷蘭,還是在中國都已經是經濟文化發展,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表徵,希望通過設計搭建中荷文化交流的橋梁;孫蓓對南京藝術學院的領導、南藝布展團隊、中荷參展設計師表示感謝。
  • 2020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攝影畢業展
    原創 MQ&YS Aperturist光圈 來自專輯2020攝影畢業展(海外篇)根據 2020年QS世界大學的最新排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在全球藝術院校中排名第一,尤其在學校聲譽方面達到了滿分的高標準。
  • 2020國美畢業展:壁畫系創作
    從壁畫系畢業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我」,熔鑄到時代中、生活中、歷史中,更融入到大繪畫中! 2020年整個世界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這就是生活。繪畫在繼續,畢業創作也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