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老人越來越會玩兒了,看著他們玩兒的那麼有意思,我都恨不得想提前退休了。」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一群群「候鳥老人」又天南海北地相繼出發,到心儀的地方過冬了。不過,這兩年,一些老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傳統養生過冬模式了,而是更鍾情於別出心裁的個性化方式,這些方式有趣、新鮮、好玩兒,讓年輕人都羨慕不已。
拜訪千年老茶王
「按說『愛吃雞蛋,沒必要認識下蛋的雞』,但我們還就想看看『下蛋的雞』什麼樣,所以,今年冬天,我們沒像往年那樣去三亞,而是來西雙版納的勐海了。」很多人都覺得程先生這個決定有些突兀,但程先生覺得「好玩極了」。
程先生年輕時就愛喝茶,退休後,有了大把時間,開始專門研究茶,還交了不少茶友,經常在一起切磋茶藝、「鬥鬥茶」。
「可能年紀大了,這兩年特別偏愛普洱。很多品茗高手都認為「無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極品,但我喜歡苦、甜、苦甜3種。有的甜茶几乎無苦澀味,滿口潤甜,回甘極其綿長持久,喝一口真是滿口生津,而且好的茶葉可以泡20多泡,每一泡的口感都不同。」一說起茶來,程先生享受得不得了。
因為喜歡喝,程先生一直想去普洱的原產地去看看,特別是想去拜訪一下兒傳說中的千年古茶樹。不久前,他的一個茶友參加了一個茶藝館組織的「訪茶之旅」,去了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參觀了幾個茶莊,回來興致盎然地給大家講,茶莊有多大,茶山有多美,茶有多好喝……說得大家心裡直痒痒,程先生就提議:「不如今年這個冬天咱們別去三亞了,老哥兒幾個來趟勐海吧。」程先生一說,大家一拍即合,說走就走,上個月,他們3對老人在西雙版納租了房,準備在這個月走遍周邊的幾個古茶山,就當深度旅遊了。
「西雙版納有6座老茶山,有不少是千年老茶樹,其中勐海縣最多,有老班章的單株,老曼峨的單株,高海拔的野茶單株……是全國最早產普洱茶的地方,也是有頂尖好茶的地方,所以有『全國普洱第一縣』之稱,我們這次來,重點就在勐海,但勐海不好租房子,就以西雙版納為大本營了。 」程先生介紹說。
在勐海,有大大小小數十家茶廠,每個茶廠都有自己的茶莊或茶坊。「前幾天,我們一個茶友聯繫了一個茶莊,帶我們免費參觀、體驗了3天。第一次去茶莊,看到茶山,呵,大家高興得像孩子一樣,看什麼都新鮮。另外,雖說不是採茶季,也可以了解殺青、揉捻、曬青、剔撿、入庫保存等普洱茶的各種製作流程,收穫那是相當的大。」短短幾天功夫,程先生就覺得,自己的品飲能力又升了一個段位。
「我們下周準備去六大古茶山之一的布朗山,這裡都是深山寨子,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歷史,現在仍然保持著古茶園的原有生態環境,聽說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園中施用農藥和化肥,以確保老曼峨茶的品質。我們自己把這次住古寨、看古樹,喝古茶之行稱為『朝聖之旅』。」程先生對接下來的行程充滿了期待。他說,如果沒有意外,他們準備呆到明年3月底。
「我們想把六大古茶山都轉了,等到開春採茶季過了再回北京。」現在,程先生已經有些「樂不思蜀」了。
教年輕人搭土炕
「如果不這樣搭,將來炕頭熱的出汗,炕尾還涼,另外,燒火的時候好,煙囪還倒煙。倒煙的原因很多,煙囪拐進炕處這個坑,就是防止砸風用的,我們以前管這坑叫『狗窩』,沒這東西肯定倒煙,這些都是經驗。」孫先生說得頭頭是道,年輕人聽得津津有味兒。今年已經是他回東北松花湖過冬的第三個年頭了,因為和當地人熟了,這裡的一個民宿做土炕,還請到他當師傅。
孫先生的老家在黑龍江,大學畢業留在北京,一呆就是30多年。退休後,他本來打算回老家住。一來老家沒什麼親人了;二來常年住,已經有些不適應了,就沒回去。
「一到冬天,很多老同事都往南方跑,我還是喜歡北方的冬天,冰凍得嘎嘎硬,老帶勁了。我們小時候,一摸冬,在院子裡潑上水,就滑冰,打冰猴。那時候,沒有冰鞋,都是找塊兒木板,下面安上鐵條,拴棉窩上就滑。一下雪,就更有意思了,把房上的雪掃下來,能堆成『雪山』,找塊墊子,打出溜玩兒……」懷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每到冬天,孫先生都找出他專用的一套防寒行頭,往東北跑,兒女們都說他找罪去了,他自己卻覺得其樂無窮。
跑來跑去,三年前,他選在吉林松花湖畔的一個小鎮落了腳。「這裡比黑龍江溫度高點兒,另外,萬科過來了,在這邊建了一個度假村,熱鬧些。」正是因為有了萬科度假村,這邊建了很多民宿。
「一個民宿的老闆聽說我是北京過來的,就請我當顧問。我建議他們突出『東北味兒』,天寒地凍的,人家奔這兒來,不就是衝著這個來的嘛。所以,客房無論外觀、布置都按照東北民俗特色打造,典型的東北大炕,花棉被,大炕櫃。吃也是以東北農家鐵鍋菜為主,比如開江魚、農家菜、亂燉等等。」
「搭土炕,年輕人哪兒會呀。但我小時候在東北農村生活了近20年,學會了搭土炕。我們那會兒搭炕都是用土坯,搭炕的程序是先搭炕再搭炕沿,一定抹好,絕對不能透氣冒煙。現在不用那麼費事兒了,但規矩還要按以前的規矩來。」在這裡,孫先生不但找回來童年的快樂,還很有成就感。
「他們上周已經開業了。我準備過幾天招呼幾個北京的老同事過來,體驗體驗東北冬天的感覺,也順便幫老闆宣傳宣傳。」孫先生儼然一副「東北民宿代言人」的架勢了。
探訪崑曲發源地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以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這段崑曲《牡丹亭·遊園》裡的唱詞,薛阿姨不知唱了多少遍,真可以說是百唱不厭。現在,崑曲過分雕琢的歌詞、過分悠長的演唱、過分緩慢的節奏讓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覺得太磨嘰,但薛阿姨就是痴迷崑曲的這份舒緩和精緻。
「你不學,不知道崑曲的美。崑曲唱腔柔潤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加上精緻的服飾和布景,可以說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戲曲的最高境界。要不,它怎麼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呢。」薛阿姨原來在工作的時候,就有一股「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好」的勁頭,現在她又把這股勁兒用在了學崑曲上。
為了學崑曲,她最近還在蘇州的李公堤旁租了房,深入到崑曲的發源地感受滋養崑曲的這份土壤。「我在網上看視頻的時候,知道了一個蘇州大學的老師,深深被他的修為所折服,就聯繫他,想和他學崑曲。老師很高興有人和他學崑曲,但平時很忙嘛,只有寒暑假有時間,正巧我沒什麼事兒,機會難得,就提前過來了,一方面到崑曲博物館、崑曲茶社轉轉,多了解一些崑曲的背景;另一方面,蘇州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很享受這裡的生活和情調,就算到蘇州過冬吧。」
薛阿姨說她本來也是「候鳥一族」,但過冬的選址不局限在三亞、北海等南方城市。「山水、空氣當然很重要,但我更看中當地的人文素養、文化傳統,是不是和我追求的心靈安息之處相契合。也就是說,我把養老的文化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把優質的自然資源排在第二位。當然,每個老人看中的東西不一樣,選址的過冬之地也不一樣,但這樣才是正常的,才會百花齊放,而不會扎堆兒成為『新一景』。」薛阿姨這樣說。
編輯:TF008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