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要想習得英語口語,得先儲存大量自動化語言知識

2021-02-27 肖瑤外語

《給英語學習者的100條建議》25#

英語學習必備公眾號:肖瑤外語

這個系列要寫100篇

這篇是小傳的第25期,離100期還有75期

大功告成之時,會結集成書

敬請期待

三個月的時光,仿佛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在這24次課,上百次的線下糾音互動中,很欣慰大家收穫滿滿。更欣慰的是,一不小心,普通話也變得比以前更標準了。趁著最後一節課的餘溫還在,我想跟大家分享分享成年人英語口語學習辦法。相信無論是對自己自學,還是擇機構或者老師,都有一定借鑑意義。

 

首先,我要談的第一個問題——發音。

為什麼英語糾準了的同時普通話也會變標準?

注意,這裡我說的是糾準而不是發準。如果是從小就在英語和粵語環境中長大,英語不用糾已經很標準,而說粵語的人說普通話自帶腔調,自然不在咱們的討論範疇。每每談及亞洲人的英語口音,自然繞不過鄰國日本。日本人的英語發音堪稱「一絕」的原因,一是日語沒有後鼻音和捲舌音,模仿英語語音得多轉幾個彎;二是日語中的片假名本身就是用來標記外來語(英語等)的發音的,所以某些英語單詞會有他固有的日語發音。包括26個字母也有日語固有的日式英文發音,因此,這樣的幹擾註定讓日本鄰居們比咱們更加抓耳撓腮一些。中文當中音素比較豐富,自然和英文相仿的發音就更多,模仿起來會比較省力。但同時又會衍生出另外一個大問題,中國人在讀英語時或多或少會有中式發音。因為音實在太相似。所以,對於國人學英語而言,重點是如何把中式英語發對位置發準,而不是發得接近。如果重視普通話,那麼學其他語言自然也會重視標準發音。 

既然講到了發音,自然就少不了口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英語學習中重要的檢驗標準。Krashen關於二語習得的假設研究為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Krashen的輸入理論中談到的語言輸入(input)是指學習者聽到,讀到的語言素材。他們通過加工這些素材在頭腦裡形成目的語的規則系統,對於語言輸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看法不盡相同。行為主義輸入觀忽略學習者的內部學習機制,強調外部環境的重要性,通過控制語言輸入,提供反饋,塑造第二語言習得。心靈主義輸入觀與其相反,強調內部機制,把語言習得機制看作是先天具有的。因此,環境的作用顯得微不足道,而且也不夠充分。互動式輸入觀認為語言習得是外部與內部機制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的內部加工機製作用於輸入的性質,同時輸入的性質也決定學習者的內部加工機制。簡而言之,語言知識的輸入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輸入,就沒有一定量的輸出。語言學習,尤其是語言的表達,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足夠的自信。在真實的對話當中,學習者因受即時的時間限制,所學到的知識發揮監控作用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為了給監控節省時間,學習者需要大量自動化的語言知識而這些自動化語言知識的產生來源有以下幾點:

(1)標準自然的發音習慣;

(2)固定的習慣表達;

(3)邏輯。

就以上三點,我為大家為一個詳細的說明。第一,標準自然的發音習慣。標準和自然本身是兩個要求。只標準不自然不可取,只自然不標準亦不可取。既標準又自然的發音習慣會讓我們在形成長段語音流的時候不為因為細節卡克,搖擺不定。第二,固定的表達習慣。固定的表達習慣分3類。一類是有非常熟悉的句型結構或者短語;第二類是有成品的句子套用;第三類即有固定的語氣及語調的集合。這三類都是可以直接拿出來用,省時省力的辦法。第三點邏輯,比較容易理解。然而,如何真正做到自動化,一個字:練。光說不做假把戲。練習的方式不需千篇一律,具體操作根據以下標準來分類:

(1)自學還是從師;

(2)個人性格及毅力;

(3)內驅動力強弱。

那麼,成人年的口語學習到底應該學什麼,練什麼?

不少人認為成年人學英語無非是學習學習旅遊、日常會話那些。如果是這樣,在書店買暢銷口語分類大全回來背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上課呢?答曰:因為單詞不認得,不知道這句話怎麼用。若是這樣的思路,那問題又來了。難道老師教授口語課的作用就是一本包含各種用法的詞典?所以,無論是成年人朋友去機構上英語課還是同行老師們教授英語口語,我們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

我們到底是應該先學功能型口語還是場景型口語?

好幾年前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說全國在校英文學習者超過6000萬,加上在家自學以及培訓機構的,就已經超過了1億人口。因此,書店裡的口語書永遠沒有最暢銷,只有更暢銷。然而,這些書對於自認為口語尚可的人來講更為合適。換句話說,這部分人無論買不買口語說,出國交流都不會有大問題,無非是查一查某些固定單詞罷了。而對於英語基礎較弱的來講,書買回來了也依舊不知道如何去運用。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口語的學習和提升不在於你說的究竟是哪個話題,而是在於你是否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英文傳達自己的意思。理解句子結構比掌握標間或者單間這樣的英文單詞更為重要和實用。在初中級口語水平階段,學習功能型的句子結構遠比場景型更為迫切。而到了中級之後,自身水平也完全能夠應付那些「暢銷書」進行自學了。

 End.

武漢大學 | 優雅英倫腔 | 深圳英音交流協會創始人 | 精通中英日三國語言 | 英語特色課程研發人員 | 原創網專訪英語老師

暑期精彩課程:

1,《國際音標與語音語調》

2,《原著精讀及技巧特訓》

3,《寫作特訓》

4,《瘋狂動物語法》

春季課程預告:

1,《新概念》

2,《原著精讀》

3,《閱讀與演講》

4,《英語趣味配音》

5,《英語寫作》

6,《英語單詞巧記》

往期文章精選:

如何同時習得五種語言?你是聽覺型?還是視覺型學習者?

老師,我昨晚聽了你的課,被你圈粉了

英語泛聽磨耳朵,該不會的還是不會

相關焦點

  • 語言「學得」與「習得」區別很大!英語啟蒙一定要知道
    希希媽媽想給3歲的希希做英語啟蒙,家人都不支持:孩子還小,為什麼要這麼早學英語,給孩子增加負擔呢?
  • 英語理念||語言「學得」與「習得」區別很大!英語啟蒙一定要知道
    學得(learning),是指有意識地通過傾聽老師或其他人的講解,對語言知識進行刻意的練習和記憶,最終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和語法概念的過程。中國傳統的英語學習方式,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就是典型的「學得」。
  • 肖瑤:品味學習之美,讓英語滋潤生活
    學習語言,最好從源頭上就保留她的純正提到和英語的緣分,肖瑤說,雖然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校裡就安排了英語課,但學了三年都不得要領,在小升初的時候,肖媽媽給她請了一位江漢區的英語學科帶頭人來教她,作為武漢市數一數二的英語老師,這位老師有著非常標準的發音,並且首先就教肖瑤學習音標,她告訴肖瑤,學習語言從源頭上就要保留她的純正,把蘊藏在語言中的美感挖掘出來
  •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很多想習得第二語言的人們,或者想讓孩子儘早掌握一門語言的家長們都問過小編語言習得機制好的學習方法。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 【英語理念】語言「學得」與「習得」區別很大!英語啟蒙一定要知道
    這無疑給各位家長一個很大的警示:一定要讓孩子習得英語,而不是學得!為什麼要習得,而不是學得呢?甚至很多父母會問:什麼英語的習得和學得?有什麼不一樣?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簡單來說小孩獲得語言的能力,是在該語言環境中,一個自然而然的潛意識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這一過程就是「習得」。
  • 初級口語課程 | 跟baby一起絲滑口感飆英文吧!-肖瑤外語
    口語,顧名思義,是用口頭表達的語言進行交流。詞彙,決定了你的用詞是否精準地道,符合特定場合。語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語句表達是否完整準確。語音,則深刻影響口語表達的綜合魅力!上過國際音標課程的童鞋們,或是肖瑤外語學習社的社員們都知道,肖老師和我都是十分重視發音問題的。畢竟,口音是一個人的顏值。
  • 為什麼孩子出國留學,英語一定要習得,而不是學得?
    這給大家很大的一個提醒:孩子出國留學,英語一定要習得,而不是學得!為什麼要習得,而不是學得呢?甚至很多父母會問:什麼英語的習得和學得?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接下來探討這些問題。小朗母語式英語孩子拆書show英語從語言學理論上來說,語言學習的方法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習得」與「學得」。
  • 如何應對英語學習的新機遇——習得時代來臨
    「聽、說、讀、寫」順序不容顛覆 「二語習得論」的重要觀點是先大量聽,獲得必要的輸入。在兒童階段尤其應該如此。英語啟蒙是「英語聲音的啟蒙」,首先要建立孩子的英語語音體系。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建立「聲音」與「圖像」或「情境」的直接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不藉助於文字。對應得越好,英語就會越流利。
  • 「我口語發音不準,如何帶娃學英語?」二語習得助力孩子學好英語
    沒想到幾年下來,小朋友回國後說著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和同齡的小朋友用英語交流完全沒有障礙。其實呀,那麼多英語口語一般甚至完全不會英語的學生在國外能學好英語,就在於他們對語言並不落腳於「學得」本身,而是「習得」。他們的語言天賦未必很高,可卻在環境浸潤之下不知不覺的搞定了英語,沒有陷入「照本宣科」的單詞記憶和語法學習之中。
  • 來Wasa輕鬆「習得」英語,起步晚的也有救
    事實上,母語習得看似無意識,卻有著在大量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進行從簡單到複雜的語言輸出,最終完成語言學習的過程。學英語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構建這樣的學習閉環,我們當然不可能真的學好英語。「Wasa英語」正是通過為學生搭建類母語的語言環境,通過海量的輸入和輸出練習,讓英語學習像說話一樣,自然簡單。
  • 第二語言習得 讀書筆記
    1983年,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 Anderson)在其《認知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中提出的思維適應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簡稱ACT),首次較全面地將語言習得放在認知科學的大框架裡進行研究,將語言習得機制看作是人類大腦整體認知體系的組成部分,對語言習得的認知本質和認知過程進行了獨到而深刻的闡述。
  • 第二語言習得和學習
    可以想像得到這是現在很多中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英語、日語還是其他的語言,在缺少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了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接下來就讓我們先聽一首歌來感受一下語言的魅力(畢竟音樂也算第二語言呀)再進行第二語言的習得和學習吧!
  • 習得,在不知不覺中,寶寶就學會了英語
    我們是用智商去學英語:先理解,然後背,之後再答題,但實際上,我們使用英語的機會就特別少,也就是缺少語言環境。我們本質上都是在嘗試「學」,而不是在習得英語。結果怎樣呢?學了至少10年,還是聽不懂,說不出。我們深深地受了學的毒害,卻也習慣了它。所以好些家長會要求才3、4歲大的寶寶背單詞和背語法。其實這些完全沒必要,因為孩子有效率更高,更自然的學習方法。
  • 怎樣練好英語口語?南加州大學的著名語言教育家如是說!
    前者類似小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重視在溝通實際應用中自然形成對於語言的直覺,在潛意識中形成語感;後者多通過學習單詞、語法、句型等相關語法知識來學習語言。 Krashen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只有通過自然習得的方法才能獲得,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只與可理解輸入的量有關。克拉申(Stephen D.
  • 不學語法、不背誦,自然習得英語.(公開課)
    從一開始我們就是在用錯誤的方法學習,我們有意識地學習英語,背誦記憶、學習語法知識、造句練習、舉一反三等等都是顯性的學習,屬於知識的積累和熟練,無法形成語言能力。今天我們將介紹一種全新的方法,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方法-「習得」。「習得」類似小孩子掌握母語,不知不覺地獲得一門語言,不學習語言知識,卻獲得語言能力。
  • 應用二語習得學習英語中遇到問題的探討
    依據二語習得學習英語是不是一定要堅持「沉默期」原則。什麼是沉默期?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 以閱讀為主軸的英語習得路線
    實際上,與其迷失於各門各派的「理論」、「方法」、「技巧」、「捷徑」,一次次經歷認同、懷疑、摒棄、顛覆的死循環,我們不如先回歸問題本身:我們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怎樣定義「學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讓孩子學英語是為了孩子能夠接受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能夠在進入大學時和英語為母語的孩子們有同等的語言能力,用英語學習專業知識,獲得專業技能。
  • 一個中國孩子的英語學習路線圖:學得,更要習得
    兒子壯壯出生後,作者積極探索兒童英語啟蒙及後續學習的各種作法。檁子之前讀過她的著作《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她說:我記錄兒子的學習,一開始是作為媽媽的私人行為,後來由於個人興趣還有大家的鼓勵,越來越想達到一個專業的探討二語習得路線圖及其做法的高度,歡迎各位家長參與探討。關於英語學習,蓋兆泉提醒大家一定要區分學得和習得這兩個概念。
  • 乾貨|了解「學得和習得」理念,讓英語學習更高效
    許多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時候,都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要遵循怎樣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孩子的英語學習高效。這是因為家長們對於語言學習的規律不了解,今天愛莎老師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語言學習背後的規律。這就是語言習得的過程,包含以下幾個特點:孩子在學習語言時,都會先經歷一段「聽」的過程,也就是語言的沉默期(The Silent Period)之後,才會開口說第一個詞。
  • 7歲時一年讀300本分級讀物,家長不可不知的「英語習得」論
    「習得」重在「習」。兒童在學會說話之前,大概有差不多2年的時間,都在聽身邊的大人在說話。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兒童通過大量的接觸和感受,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說話,這是母語「習得」。英語「習得」方法同樣如此,先通過大量的聽,獲得必要的語感和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