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打火機是最方便的取火工具,但是你不一定什麼時候都擁有它們,即使有也有損壞或用完的時候。對一個經常與野外打交道的人來說,無論你身上是否有火柴、打火機等方便的取火工具,你都必須能在需要火的時候把火點著,這就要求你必須掌握各種野外取火的方法。
我們的祖先沒有火柴,也沒有打火機,但是他們卻能在需要火的時候想盡辦法把火點著。這些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掌握的野外基本技能。
準備好所需的各種材料後,就可以進行點火了。點火的方法很多,如果帶有火柴或打火機,那麼一切就再簡單不過了。這裡主要介紹在沒有上述物品、缺乏火種的情況下取火的方法。
(一)敲擊法
金屬和石頭相互敲擊時會產生許多火花,火花落在易燃物上就有引燃易燃物的可能。在自然界,由於火花引發的火災屢見不鮮。找一塊石頭,用金屬物在石頭上不斷敲擊如果沒有火花產生就另找一塊,直到找到容易發出火花的石頭。操作時,將石頭放在乾燥的地方,周圍用引燃物圍好,不斷敲擊石頭使其產生火花,直至引燃物冒煙,隨即用嘴對著引燃物輕輕、短促地吹直至吹出火苗,並點燃事先準備好的引火物。
(二)聚焦法
凸透鏡能聚集太陽的光線,並在焦點處產生高溫,從而點燃易燃物。使用凸透鏡需要陽光的配合,沒有太陽的時候無法使用這種方法。
經常從事野外工作或開展探險活動的人,應該在帶上火柴、打火機的同時,帶上一塊凸透鏡。凸透鏡只要不丟失或損壞就可以一直用下去,這是它比火柴、打火機具有的最大優勢。如果沒有攜帶凸透鏡,老花鏡、照相機鏡頭、玻璃瓶底也可用來試試,或許也能聚焦取火。
採用凸透鏡取火時,先選擇一處乾燥、避風的地方,準備好引燃物和引火物,邊上再準備好細柴燃料。用凸透鏡將太陽光聚集到一點,並將這一點照在引燃物的同一部位上,不用多久就會冒出煙來,再輕輕吹出火苗。
(三)鋸竹(木)取火法(火鋸)
這是印度原住民發明的取火方法,據資料記載,印度原住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在幾分鐘內成功取火。
具體方法是:用一塊帶銳緣的竹子在另一塊竹子凸起的地方來回摩擦,下面放一些引燃物,鋸屑落在引燃物上很快就會冒煙,然後輕輕吹起火苗。如果沒有竹子,堅硬的木頭也可以利用,只是比較費力。
(四)摩擦取火法
在火柴發明以前,佤族人主要採用這種方法取火。
取火時,劈開木頭的一端,並在裂口裡夾上細木棍,在裂縫裡放上火絨(用纖維搗碎),用結實的繩子(如動物筋腱等)來回摩擦,裡面的火絨會逐漸發熱、冒煙,最後起火。
(五)鑽木取火法
根據資料記載,這是黎族最擅長的取火方法。用一根硬木棒,下面削成尖,兩手夾住,在一個邊緣有開放性小孔的木板上來回搓轉,在木板的開口處放好引燃物,搓轉到一定的時候,引燃物就會發熱、冒煙、起火。這種方法取火難度較大,如果給木棒配上能使其快速旋轉的裝置,如火弓,就會方便許多。
(六)弓轉式取火法
這是鑽木取火法的延伸,在用手直接鑽木取火的工具上增加了一個加速木桿旋轉速度的弓。這是我們祖先最常用的取火方法,也是成功率比較高的取火手段。
在野外,我們可以動手製作這樣的火弓,方法很簡單:找一根彈性較好的木桿,兩端分別削去將近一半,使木桿更容易彎曲並且保持彈性,拴上一根耐摩擦的細繩即可。可以用植物纖維搓成細繩。使用時,把繩子在木桿上繞上一周,來回拉送火弓,木桿便會高速轉動起來。為了增加木桿的壓力,防止木桿傷手,可以在木桿上方加蓋一個有凹槽的木片或者石片。此方法較費力,但效果較好。
(七)火犁法
一根木棒在具有溝槽的木板上來回摩擦,最後生熱起火。引燃物放在溝槽的前方,並有部分散落在溝槽內。
根據資料記載,此方法曾經廣泛流行于波利尼西亞、非洲、太平洋各島嶼。
(八)燧石法
該取火方法類似於敲擊法,只不過是普通石頭換成了燧石。此方法是火地島居民最鍾愛的取火方法,因為那裡可以找到燧石。用這種方法取火的成功率比較高,因為燧石經過打擊能夠產生大量的火花。
(九)利用電火花取火
電火花可以引起火災,這常有報導,這就從側面說明了電火花是可以用來取火的。關鍵的問題是在野外怎樣製造電火花。
如果是駕車探險,那就比較簡單。如果在沒有其他取火條件時,可以用汽車的電瓶取火。用兩根導線連接電瓶的兩極,使導線的另兩端裸露,讓裸露的導線間歇性靠近、接觸引燃物,可以產生大量的火花,很容易取火。
如果是徒步探險,可以把手電筒裡的備用電珠取出,在細沙石上將頂端磨破,然後把火藥填入電珠內,通電後即能著火。如有電量較大的電池,可將正負兩極接在削淨了木皮的鉛筆芯兩端,頃刻間鉛筆芯就會像電爐絲一樣通紅,用這種方法引火既方便又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