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學校,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少不了的,有一些可能是好朋友之間善意的玩笑,有的可能就沒那麼無辜了。
面對孩子被欺負,有家長態度明確,也有家長坦言,確實不知如何是好。
各位家長,面對孩子被欺負,您是否也在犯難?您是否在糾結什麼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今天我們就談談當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做吧。
動物尚有護崽本能,我們人類有護子之心也再正常不過。近日,有兩位媽媽為孩子打抱不平的事情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這是發生在國外的一件事,最早分享在國外社交網站上。因為事關孩子教育,這個事件在國內外都引發了許多討論。
一個在急症室工作的護士媽媽有一天接到了學校的電話,被告知自己女兒打了另外一個同學。
這位媽媽匆匆忙忙趕到學校,在校長的辦公室裡。她看到裡面有她的女兒,他們年級的教導主任,校長,一個男老師,還有一個鼻子周圍都是鮮血,滿臉通紅的男生,以及男生的父母。
校長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跟媽媽說了一遍:這個男生彈了她女兒的胸罩,然後女兒就朝男生臉上打了兩拳。在他們的描述過程中,重點都是在女兒把男生打傷了,是她女兒太過分。
這位媽媽反問道:「所以你們叫我過來,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騷擾罪起訴這個男同學,並且以管理失當的原因起訴學校嗎?」
校長的敘述中其實漏掉了另一個重要信息:這個男生一直在彈女兒的胸罩,女兒讓他停止,但是他不,女兒告訴了老師,男老師認為這是有趣,讓她不用理會,結果那個男生又開始彈,還把女兒胸罩扣子都彈開了。直到女兒打了他,他才停下來。
這個信息是這位媽媽從女兒的描述中得到的。
這位媽媽一時氣結,轉向男老師說:「你過來,讓我摸一下你怎麼樣?」男老師立馬拒絕。
這位媽媽說道:「看來你也覺得這不合適,如果你覺得彈內衣是件有趣的事,那你現在去彈一下教導主任的內衣,看看她會怎樣?或者你去彈一下這個男孩媽媽的胸罩,或者是我的也行,難道你認為就因為他們是孩子,這事就成有趣了?」
校長聽到媽媽說完,馬上說道:「女士,問題的重點是您女兒打傷了另一個孩子。」
這位媽媽:「她打人是出於自衛,因為那個孩子對她進行了性騷擾。她已經求助過了,但是老師並沒有幫她,她只能靠自己還擊,你們還希望她怎麼做?」
這時,男孩的母親一直在哭泣,男孩的父親看起來既生氣又羞愧。而那個男老師,已經不敢再看這位媽媽。
這位媽媽冷靜地對校長說:「你們沒有意見的話,我要把她帶回家了。你們不允許他對女教師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就可以允許他對一個 15 歲的女孩做這種事,我實在難以理解。
我希望這種事再也不要發生了。不僅是不要發生在我女兒身上,也不要發生在任何一個女生身上。」
最後的結局,是這位媽媽把事情報告給了校董事會,他們保證會嚴肅處理此事。
她同時也報告給了負責監管學校的政府機構,對方聽說此事後感到震驚,並且表示將會聯繫學校進行調查。而她的女兒,已經被調到別的班,遠離那個男生和男老師了。
另一件事情發生在國內,就是這兩天的事兒。一個媽媽在遊樂場因孩子被踩到而情緒失控。她的孩子看起來大概不到2歲,在商場玩滑梯的時候被另一個3歲左右的女孩踩到了。
看到孩子被踩,媽媽很心疼,情緒就火山式爆發了,強硬地要女孩道歉。
其實這個媽媽要求女孩道歉,是合情合理的。女孩家長連連道歉,但女孩可能出於不安或者其他什麼原因,有牴觸情緒,拒不開口,還在這個過程中,幾次想推男孩,也推了另一個比她大的女孩。
這成為了壓垮2歲男孩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媽媽情緒徹底失控,伸手去拽躲在一邊的小女孩,被攔下之後依舊一副要跟女孩和女孩家長拼命的樣子。
她自己的孩子在她伸手拽那個3歲的小女孩時失聲大哭。場面混亂不堪,過程持續了兩分鐘左右。
以上這兩件事,不談對錯,也不談處理方式好不好,總歸都是拳拳護子之心的體現。
面對孩子被欺負,有家長態度明確,也有家長坦言,確實不知如何是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們到底怎麼說吧。
面對孩子被欺負,有的家長直截了當地表示,必須反擊回去——
「我覺得適當的反抗也是應該的,不反抗也不行的!但是不能有嚴重後果。」
「雖然不鼓勵孩子在外邊惹事、欺負別人,但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肯定教育孩子要自己處理、反擊,教訓他們。」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間的矛盾都可以看作是「玩笑」。但有些孩子則不是調皮,憑藉某種「優勢」仗勢欺人,這樣的孩子就該受到應有的懲罰!」
「倆個孩子第一天背著書包走進學校時候,我告誡他們不要主動去招惹是非,對於被欺負也不能無動於衷!如果遇到損害自己的事,要冷靜思考反擊回去!」
另一些家長態度沒那麼強硬,他們主張弄清楚原因,以教育為主,化敵為友——
「小孩不懂事應好好教育,做家長應酌情處理,你打我,我打你的也不是辦法。」
「同學之間小摩擦,做為家長要正確引導,教會孩子與人為善。如果所有家長都這樣以我為中心,學校的工作如何開展,怎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學生?」
「我會讓孩子化敵為友,怎麼說都是孩子。」
「我覺得,首先要安慰孩子的情緒;其次,和自己的孩子回想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最後反思,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孩子在學校受委屈或跟同學發生衝突,首先要了解情況跟孩子講道理,欺負同學是不對的行為,要多和孩子心裡溝通,讓孩子懂得是非最好,相信孩子下次也不會發生類似情況。」
「居於老師學校的立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居於家長的角度希望孩子不受一丁點委屈。其實我們整個社會不希望有這樣的戾氣,應該教育孩子用更好的方法維權,並非要以暴制暴」
「小問題找老師和校長,大問題直接找當事人和家長。」
「首先問清楚事情的過程,看對錯,再進行教育。」
「孩子被欺負,應視其嚴重程度與造成的影響而定,小事就教育一下。」
但也有一些家長持著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先了解清楚事情真相,儘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未成年不懂事起衝突屬正常現象。。」
「在學校發生,理當交給老師處理,況且是學生,友誼重要,大事化小。」
一些家長主張孩子的事情,家長不要過多的參與,應該交給第三方,比如學校,去處理——
「孩子的事情,大人可以給建議,給指導,不要過分幹預。有些事情,孩子都沒有往心裡去,大人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對孩子並沒有多大好處。」
「我覺得這種事情,孩子十幾歲了,一般情況下,我會問孩子的想法,加上大人的指導,具體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大人和學校再出面,個人覺得不要盲目將事件擴大化,對孩子成長不利。」
也有家長坦言自己覺得這樣的問題很棘手,不知道如何處理——
「我家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有次回家,她的男同桌踩她的凳子,有時還踢她一下,她的同桌是個特調皮的小男生,面對這樣的問題,作為家長也不知怎樣給孩子說才是最好的回答。」
「在生活中,我是膽小怕事的媽媽,對兒子的教育總是那類能讓就讓,能忍就忍的處事態度,孩子在學校遇到這種情況,我還真不知道該咋辦。」
大部分家長對待這個問題都有明確的態度。雖然各有各的處理方式,但理由也都挺充分的。
同時我們看到,還有一些家長確實覺得這個問題處理起來很棘手。那麼,針對這個問題,專家又是怎麼說的?
如果發生很強烈的衝突時,家長應該介入。首先要把兩個孩子分開,然後要分別對兩邊的孩子有語言上的解釋。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在此基礎之上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去做,然後幫助他們把這個矛盾給他調整好。
孩子有一種模仿或者重複的能力,下次他遇到這種情況,知道怎麼樣去做,就不會再犯同樣的問題。
首先可以擁抱孩子和他產生共情。讓孩子明白,他現在的感受是被理解和被支持的。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欺負、傷害你,你一定要大聲地制止他;如果有人對你的制止置若罔聞時,你可以披好你的鎧甲,勇敢地反抗;你有權利護衛你的自尊,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
作為家長,當你的孩子被欺負了,請記住你是他的依靠,是最堅固的堡壘。你站在他身後,他才有勇氣去反抗所有不公正的待遇。
當然,也別忘了告訴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尤其當他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抗爭時。
當孩子已經抽噎著,情緒逐漸平復,依偎在你的懷裡時,如果孩子願意,你就讓他把剛才的情境簡單的描述一下。你可以借這個機會跟他講一講下次遇到這種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比如孩子是因為玩具而鬧不愉快,那麼你就應該告訴他玩具要分享,輪流著玩。
也就是說,成人應該結合當時具體的情景給以孩子指導,讓他有選擇的機會。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孩子就會選擇一個他認為比較舒服的方式,而再繼續遊戲。
適當時要與老師常溝通。如果孩子屢屢被一個孩子欺壓,就要請老師設法將兩個孩子分開。家長還可以請孩子的夥伴到家裡做客,有意訓練孩子與人分享玩具和待人處事的能力。
「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你要懂得遊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孩子被欺負這事兒,不是小事。處理得好,能起到保護孩子、教育孩子的作用;但如果處理不好,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各位家長,您心中有數了嗎?
陽光媽媽智慧聯盟聯繫方式
個人微信號:zjh71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