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2019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通知》中提到,2019年9月新學期開始,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原名「品德與生活」或「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全部使用部編教材,此前在這三個科目上使用的多種形態的教材將告別課堂。其他科目仍使用原有教材,沒有變動。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部編版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這套新教材是中央關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領導和組織編寫的。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作家、教研員和編輯,組成編寫組。實際參與過這套教材諮詢等工作的各個學科領域專家有上百人。教材經過三十多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
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的教材改版廣受關注,那麼,部編版語文教材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呢?
溫儒敏介紹,一年級語文把拼音學習推後,先認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楷體大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溫儒敏表示,這樣安排可以使孩子們對語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也有所增加。據溫儒敏介紹,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的69篇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數量的增加是部編版的特色之一,另外,還有古文低年級化,在一年級就需要學《論語》。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部編版語文教材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這也是考慮到目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 在教材中起到某種糾偏的作用。另外,最新的部編版教材還新增了「對指定字詞造句,詞彙擴充」等原來沒有的課程要求。
整體上而言,對孩子的基礎知識掌握要求有了明顯的提升。以前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從課後要求上來講,往往停留在識記層級,而現在的要求更多體現在聽說讀寫的能力與語言表達的綜合體現。
考慮到教材改版的知識銜接問題,部編版教材2017年推出的時候只覆蓋小學一年級,但一部分學生還是無可避免的在小學期間用了兩版教材。
徐霞客中心學校的楊老師說:「以語文為例,現在的三到六年級所使用的,原來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那麼從今年九月份將全部的改用部編版教材,也就是說從今年的三年級開始,在小學階段都使用過蘇教版和部編版。」
楊老師介紹,因為兩個版本的教材所使用的體系,包括一些側重點都是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變換不同的教材,對學生勢必會有影響,特別是他們在小升初以後會用到部編版新的考試理念,命題方面也會有所改變,也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昆明市盤龍區金色學校的李校長認為,部編版教材不僅是教材的改變,也是一種育人理念的轉變,老師只有加強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才能將部編版教材的精神吃透,更好內化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從關注知識考點到關注孩子素質提升方面轉變,教師也要關注自身的發展,要有一切知識懂一點的廣度,也要有一點知識懂一切的深度。楊老師認為:「由於小學語文現在都是先學字再學拼音,所以對於即將要升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要在生活中通過繪本,書籍等方式引導孩子認識更多的字。部編版語文教材把親子閱讀編入了教材,需要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這對於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養成閱讀的習慣,讓習慣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事。那麼在後面的學習中孩子可以輕鬆很多。」「語文考試的考點沒有就初高中明確劃分,而是涵蓋小學到高中全學段,課內到課外拓展整個範圍。」金色學校的李校長認為部編版教材的使用會對中高考的重點方向帶來一些變化。語文的變化其實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以前常說的理科才是拉分王已然成為過去式,語文已經悄然無息的站在了「拉分王」的王者之位。部編版語文總主編溫儒敏,曾在2018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現場透露:「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最後可能會有15%的學生做不完題目。」溫儒敏談到:「高考以前愛考實用文,一個文學類,一個應用類,二選一,有一年考了劉震雲的一篇小說,結果選他的文學類題目答題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選了應用類的。我們發現之後,第二年就調整了。現在文學類也要考,應用類也要考。否則,語文課堂不講詩,不講散文,不講小說,最終中國的文學教育也崩潰了」。溫儒敏的觀點在部編版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有媒體報導說,部編本語文教材是「專治」不讀書的,意思是這套教材回歸「讀書為本」,重視拓展閱讀面,學習不同類型的閱讀方法。但無論如何,教材容量有限,所收的閱讀文章並不多,重要的是舉一反三,讓學生從教材和課堂教學拓展出去,擴大讀書面和閱讀量。▍部編版出現是一種進步,不必感到焦慮
一些學生家長,對於教材改版都存有疑惑,甚至焦慮。記者採訪了新華書店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由於部編版教材全面推行,往年課本早就到了,今年還沒到。但是已經有很多家長來書店要提前購買課本了,就是想讓孩子提前適應部編版教材。」臨近開學,新華書店教材專區成了家長們光顧最頻繁的區域。其實,部編版教材的出現是一種進步。溫儒敏在2017年全國語文教研員(小學)部編本教材使用培訓會上的講話稱,新教材的編寫理念有四點:一是強調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二是「接地氣」,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掛空,能實用好用; 三是「守正創新」,新教材並沒有顛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去創新; 四是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以低年級為例,溫儒敏認為,先認字後學拼音,是考慮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下馬威,並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部編版同時減少了課文數量,增加了教學類型。像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同時,部編版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編寫原則,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會寫。針對部編版教材,學校方面也在積極應對。昆明市盤龍區金色學校專門邀請了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給學校老師在假期做了培訓,從宏觀上的編寫的編寫意圖,微觀上的具體操作,從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對老師們進行引導。同時學校圖書館為幼兒園的到初中提供推薦書目,開展各種讀書社團和讀書競賽活動,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同時,老師也在努力熟悉部編版教材,楊老師說:「在去年接到要進行部編版教材的更換的通知以來,我們西山區就開始進行教材培訓,從上學期開始,我們老師的一些側重點,包括教學方法,都會進行改變,這些都是為了來適應這個統編版教材的一些改變。」部編版在經過5年的編寫,3年的適應期後,可以說目前已經趨近成熟,家長和學生並不用感到憂慮。國小語會理事長、部編版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先生曾這樣評價部編版語文教材:「部編版語文和現行語文教材相比,有自己明顯的優勢,它的編排體系更利於教師的教授,更加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