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要針對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的明顯短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提高能力與水平?在首屆2020長三角健康峰會(溧水)暨中醫藥博覽會上,中醫藥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完善優化公共衛生體系、應急管理各抒己見。
衛生應急管理暴露短板與不足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打贏了疫情防控戰,從初期的混亂到後期的勝利,經歷了曲折的過程。與此同時,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我國應急管理體系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開始顯現和暴露。
「我國在應對傳染病大流行的經驗方面,與歐美國家不同。」華東科技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院方鵬騫說,歐美國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一遇」,上次發生在西班牙大流感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我國在最近17年內先後經歷非典、新甲流、新冠肺炎3次傳染病疫情。
「我們問題出在哪?整個醫療衛生費用投入在增加,但是公共衛生的投入在下降。」方鵬騫一針見血的指出。根據健康中國2030年的目標,到2030年我國人民主要健康指標要達到高水平國家,這對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公共衛生投入提出更高要求。
「政府財政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政府對公共衛生和疾控投入『重硬體,輕運行機制和人才投入』。」方鵬騫舉例,此次疫情,政府加大衛生領域投入,但有的地方還是擴大醫院的規模和建立新的醫院,沒有認識到應該投入到公共衛生和基層衛生及疾病預防控制。
「對人才投入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方鵬騫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在武漢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中,有30%的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在本科以下,傳染病防控機構專業人員僅有72名,專業應急人員僅有25名,無法滿足服務武漢全市1200萬人的人口數量。
方鵬騫還表示,預防為主的理念在我國社會有效落實還是不夠,公共衛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不清,預防為主還是停留在口頭上。再者,重疫輕防、醫防分離、衛生應急鏈碎片化現象普遍存在,在重大疫情發生時未能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救治、早期控制的作用。針對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範性文件準備不足。
中醫藥應急防治有效率達80%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省第一時間制訂了中醫藥防治的方案,出臺了相關的推進中醫藥參與救治工作的時間點。權威數據統計,今年1月20日,已有省份制訂出來中醫藥防治方案,到2月17日,全國已有28個省份出臺相應的中醫藥治療方案。從各個省份公布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參與率和治癒率比較高。再從中醫有效率來看,截止到2月28日,大部分的省份有效率都在80%以上,很多都在90%,19個省份超過了95%。
「中醫藥參與防治的模式中,『武昌模式』非常亮眼。」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員院長李瑞鋒介紹,「武昌模式」是指通過在社區發放通用藥方,對集中隔離人群和社區密切接觸者做到有效預防,避免交叉感染。他提到,此次中醫藥還「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由於患者體質不同,服用中藥的效果也不同;此次疫情中緊急開發出手機APP記錄患者服藥數據,患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與專業醫生對話,接受服藥指導,做到「千人千面」。
「中醫藥尚未全面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中醫類醫院公共衛生應急中相對缺位,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方面的人才隊伍不足。」李瑞鋒坦言,疫情剛擴散時,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衝鋒陷陣」,中醫藥專家隊伍更是拼盡全力,但是他們的功能定位和權利責任無法體現在文件規定上,更多的是隨機性,沒有建立起常態化機制;他建議中醫藥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預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案早已完備,但這次應對依舊「手忙腳亂」,問題出在哪?李瑞鋒認為,目前指定預案大多都是靜態,沒有「動」起來。「預案指定了要演練,否則就是『一紙空文』,我們缺演練。」李瑞鋒說,就算演練常態化,但是應急預案裡大多沒有納入中醫藥,更別談演練實戰。
中醫藥醫療機構到底有沒有能力對應對衛生應急管理?在李瑞鋒看來,在本次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中,中醫藥醫療機構救治病人有部分缺位,在國家確定的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中,中醫類醫療機構較少。同樣,中醫類醫療機構缺乏救治的充分條件,從專業角度出發,醫院要能夠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一定是具備多學科救治團隊,這一點在中醫類醫療機構也是短板。李瑞鋒還指出,中醫院醫護人員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不足。以武漢為例,第一個上報疫情的是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醫生。「所有科室的醫生都應該具備應急傳染病的防控意識。」李瑞鋒說,傳染病遇到的第一道關卡醫院,要守好第一道門。
期待多個機制體系出臺優化應急管理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再次向我們敲響警鐘,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突發重特大疫情防控規範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及預案,顯得非常緊迫。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下一步棋怎麼「下」,專家學者提出應建立平戰結合、醫防協同、機構協作、人才培養機制四個機制,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疾病控制體系、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是重大傳染病防控的三架馬車。」方鵬騫表示,應急管理體系應該建立四個機制。他說,平時的應急演習是為「戰」時的疫情爆發做準備,疾病從來沒有完全靠臨床去解決的先例。在醫防協同上必須讓醫院和疾病防控機構協同合作,因為百姓看病去的是醫院,所以醫院應該有天然的疾病防控的職責。在人才培養上要將傳染病的教育貫穿到整個大學教育中,特別是公共衛生學院培養的學生。
和李瑞鋒的觀點一致,方鵬騫同樣認為在這次疫情中,應急預案沒有發揮很大作用,包括方艙醫院選址等,都是臨時決定。「過去的預案已經落後了,要重新科學規劃定製。」方鵬騫說。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也亟待改革。」方鵬騫認為,公共衛生監督執法工作需加強,涉及到疫情上報、輿情響應等問題,誰上報誰響應都要明確。「這次武漢成立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委員會,並作為市委市政府一級機構,統籌資源安排。」方鵬騫舉例說,政府可以引導建立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以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定期協同、會商、協商和容錯機制。
李瑞鋒則建議在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優化中加入中西醫結合要素。「修訂預案時要把中醫藥專家、隊伍機構納入其中。建立聯合制訂診療方案、聯合查房會診、聯合救治病人的機制。」李瑞鋒表示,從制度上保障中醫藥深度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同時,中醫藥醫療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和聯動,建立傳染科或者傳染病科,在基層發揮中醫藥的預防作用。
交匯點記者 張宣 仲崇山
攝影 餘萍 萬程鵬 蔣文超 陳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