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高中拼命努力學習,就是為了能考上一所重點院校。對於許多學子來說,大學是實現夢的地方。在高中階段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很少有其他剩餘時間去做其它事情,所以也都期待著到了大學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連老師和家長也常常這樣教導我們,只有在高中階段努力拼搏,到了大學才有資格去享受大學時光。大學與高中的確有很多不同,單單是教學模式上就有很大差異。
而且大學都是實行住校制,尤其是一些要到外省上大學的學生,離家有幾千公裡。最初進入學校時,還會因為惦記父母,經常給父母打電話。會給父母分享大學的新鮮事物與生活的點點滴滴。隨著時間越長,我們與父母聯繫的越來越少,也很少主動給他們打電話。一般都是沒有生活費的時候才會給父母打電話,其餘時間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屈指可數。很多父母都感嘆孩子長大是留不住了嗎?感覺像白養了一樣。到底是什麼原因才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呢?
1.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都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高中因為學習緊張,同學們都沒有太多的娛樂時間,幾乎上都是在學習,父母也常常在耳邊念叨,讓我們好好學習長大後才有出息。到了大學學習壓力沒有初高中那麼大,更多的是需要同學們主動去學習。大學生活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其他剩餘時間,同學們可以去參加社團活動,去參加校園比賽。接觸的人一多就會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圈。時間和精力就有一些分散,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與父母溝通交流上。
2.變得獨立,開始有自己的主見
上大學以前因為年紀較小,很多事情都不懂,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為我們做選擇。但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大,性格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在決策一件事情上不再像以前一樣,大事小事都需要父母為我們做決定,更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自己去選擇決定,我也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不想聽父母嘮叨
因為大學沒有了老師的管教,很多父母不放心學生就會嘮叨著讓學生們好好讀書,囑咐同學們在大學裡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什麼事兒。每次打電話時,父母們都要把強調的事情說很多遍,時間一長有些同學就會覺得父母太過嘮叨。每次打電話都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事情。為了逃避家長的嘮叨,所以很少會主動去聯繫父母。
4.父母的心態影響
其實更多的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在初高中的時候父母基本上都是圍繞孩子轉。甚至有些媽媽為了陪讀孩子上高三,還會不惜辭去工作。家長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而到了大學之後孩子上學離家遠,都是到外省去上大學。基本上是一學期才回家一次,父母們的生活就好像突然失去了重心。從而覺得孩子和自己的聯繫變得很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慢慢的會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遲早會離父母越來越遠。而不再是當初跟在爸爸媽媽身後的小孩子。
大學生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與父母聯繫變少,其實我們真正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希望同學們能夠好好珍惜現在的時光,經常聯繫父母。哪怕只是簡單的寒暄,拉家常,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