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進入宇宙流浪,我希望我們說的是中文,而不是英文

2020-12-08 猴軍集

截至2020年11月,地球人口總量已經達到75.85億。科學家估算地球人口的承載上限是134億人,雖然還有43.4%的增長空間,但全球每年人口增長接近1億,距離地球承載上限其實只有幾十年的距離。快則2050年,慢則2100年,人類就必須走上太空移民的道路!在座的各位,或許能登上太空移民飛船,走向未知的宇宙深處。

宇宙浩瀚,人類生命短暫,或許要在宇宙中漂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到達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在漂流的過程中保持知識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哪種語言文字能勝任星際漂流中的知識傳承?

一、語言文字的穩定性

穩定性是語言文字非常重要的特質,沒有穩定性,知識的傳承就無從談起。韓國人、越南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資料,根本原因就是其語言文字沒有傳承性,迷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漢字是世界上傳承得最久遠的文字,現代中國人可以無障礙閱讀2000年前漢朝人書寫的文字,即使是最久遠的甲骨文,湮沒在歷史中數千年,我們仍然通過字形推演,破解了其中50%的單字,現在已經可以解讀甲骨上記錄的很多文獻資料,堪稱人類文字史上的奇蹟。可見,漢字是一門有韌性、高度穩定的文字,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

而其它文字大多數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缺點就是穩定性極差,不論是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還是阿拉伯語,在過去兩三百年間發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普通人根本無法閱讀幾百年前的文獻資料,只有經過專門學習的語言學家才能閱讀。同樣是英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英文也有差別。可見,表音文字,在時間和距離面前,脆弱不堪,不加約束,很容易支離破碎!

如果未來人類進入太空漂流,不同的宇宙飛船之間的通訊其實是很困難的,每個宇宙飛船都會變成近乎隔絕的小世界,在這樣一個個小世界裡,英語等表音文字能否保持穩定?顯然是不可能的,發音必然會發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變化,發音變了,文字自然隨之變化,在幾十年間這種差別可能很小,但如果是幾百年幾千年呢?可能同樣說著英語的人,不同飛船之間已經無法進行有效交流。

而中文雖然發音也會變異,如大陸口音、臺灣口音、東南亞口音,都有差別,但漢字是不變的,只要漢字不變,書面交流就不會有太大障礙。

二、新造詞彙的延續性

人類社會只要存在,新事物、新發現、新概念自然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創造新詞來定義它們。

對於英語等表音文字來說,新詞彙的創造並無定式,有些是組合詞,有些是添加前後綴,有些是根據人名、地名進行命名,還有很多外來詞,或者是科學家的個人創造。比如英語近年的新造詞句:

modem:數據機,由modulator(調製器)+demodulator(解制器)兩個單詞組合而成;long time no see: 很久不見,來自中式英語;APEC:亞太經濟理事會,這種縮寫詞,如果沒有語境,就是撓破頭也猜不出意思;YOLO: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縮寫;tuhao土豪:來自中文。deffo:當然、確實,definitely的簡寫;globalian:全球人、地球人,global(全球的)+ian(後綴,伊恩,男子名);sarcaustic:語帶諷刺、尖酸刻薄,sarcastic(諷刺的)+caustic(腐蝕性)組合而成。

新單詞會在傳播中被理解、被接受,但這只限於同一個語境圈子。如果兩個圈子新造的單詞不一樣,並且新造單詞比例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語言隔閡。英語是高度依賴新單詞的語言,平均每年新單詞產量達到1萬個以上。在宇宙旅行中,不同的英語群體很快就會產生語言隔閡,最終導致無法交流。

而中文新單詞是使用原有漢字組合而成,詞義雖然不等同於字義,但相關度還是非常高的。比如電燈、手機、電動車、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這些新詞讓200年前的人來認,雖然也有一定障礙,但大體的意思還是能猜的八九不離十,如果再有實物或圖片佐證,學習的會給更快。

中文新單詞的延續性要比英語好得多,造成語言隔閡的時間也會久得多。

在宇宙大航海時代,中文比英文有較大優勢,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承,也更有利於保持語言文字的穩定性,延長語言隔閡產生的時間。希望未來人類進入宇宙,使用的語言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否則,即使找到了新的宜居星球,也許因為知識傳承斷裂已經回到原始社會,或者產生身份認同隔閡,未定居,先內戰!

關注猴軍集,經濟、地理、城市、農村、人文、幻想。

相關焦點

  • 最早進入宇宙的不是人類!已過去63年,它仍然在宇宙流浪!
    在人類剛剛進入航天時代的時候,太空人並非第1個進入宇宙的生命。在1961年的時候,有一隻小狗被科學家們發送到了太空,成為了地球上最早進入宇宙的生命,它的名字叫做萊卡。
  • 世界未解之謎:人類怎樣進入四維空間?我們在睡著時是否進入過?
    我們只能理解四維空間的定義,卻不能進入四維空間。因為人類的感知只有三個維度,即長度、寬度和高度。但是如果你想進入四維空間,你需要感知另一個維度,那就是深度。如果我們能同時感知長度、寬度、高度和深度,就有可能進入四維空間。然而,一旦進入四維空間,你將無法再次感受到三維空間的世界。而且,它違反了物質守恆定律。
  • 余光中:我為什麼說中文比英文偉大?
    我把它翻成英文,先用意譯,一看就懂。然後直譯,所謂literal translation,我希望美國的孩子知道中文詩原來的風貌是什麼樣,字的次序是怎麼來的。比如「松下問童子」,直譯「pine under ask boy」。這樣一來呢,美國孩子立刻糊塗了。奇怪!「松下問童子」,誰在問呀?沒主詞。「言師採藥去」,誰在發言?誰在回答?
  • 我該在家教孩子說中文還是英文?
    在澳洲這樣的多語言國家,不少新手爸媽都會遇到以下的困境:「堅持在家說中文吧,但我怕孩子進入幼兒園聽不懂英語,無法適應
  • 如果人類進入四維空間會發生什麼?
    在我們的三維空間中看到的四維立方體是一個示意圖,它是四維立方體在三維空間中的投影。它不是垂直的。數學高維空間用向量表示,三維空間(x,y,z),高維(x,y,z,a,B,C,…)。物理中的高維空間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另一個空間領域。
  • 學中文 OR 英文?這不是一道選擇題
    有的家庭因為由老人幫忙照看孩子,所以家裡說中文,甚至說的是方言;有的家庭覺得孩子以後反正在美國生活,英文學好最重要,所以全家都只說英文;還有的家庭認為孩子應該在雙母語的環境下長大,所以家裡父母一方說英文,一方說中文。我們都知道,在兒童的語言敏感期,孩子接觸到什麼語言,未來能夠成為母語水平的語言就是什麼。
  • 學中文 OR 英文?這不是一道選擇題
    有的家庭因為由老人幫忙照看孩子,所以家裡說中文,甚至說的是方言;有的家庭覺得孩子以後反正在美國生活,英文學好最重要,所以全家都只說英文;還有的家庭認為孩子應該在雙母語的環境下長大,所以家裡父母一方說英文,一方說中文。我們都知道,在兒童的語言敏感期,孩子接觸到什麼語言,未來能夠成為母語水平的語言就是什麼。
  •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孩子學英語的積極性一直不是很高,他不止一次問我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說,曾經世界各國也來學習咱們中國話,因為那時中國很富強,他們以學習中國文化為榮。但是後來,我們中國一度很貧窮、落後,歐美的經濟、科技遠遠超過中國。
  • 余光中|中文和英文
    對中文影響比較大的,是梵文。佛家的經典中有很多梵文,音譯成漢文之後,也進入了漢語。我們最常見的,比如「菩薩」、「羅漢」、「浮屠」、「涅槃」、 「和尚」等等,都是梵文的音譯,都是外來語。但是即使是梵文,也並沒有進入我們的教育制度。不像英文,已經進入了教育制度,成為考試的科目。這影響就極大了,因此中文受英文的影響越來越大,大到很多中國人說話、思想、寫文章,甚至不大像中文,像英文更多些。
  • 如果人類進入四維空間,你能想像會發生什麼?科學家:懷疑人生
    許多好萊塢大片向我們展示了四維空間的魔力。例如,在《星際迷航》中,庫珀在蟲洞四維空間的行為被以引力的方式映射到研究中,他的女兒能夠發現並拯救地球!科幻巨著《三體》也對四維空間中的許多橋段進行了描述,其中包括四維空間中破壞水滴的經典情節!所以在現實中,如果有一個四維空間,我們能進入它嗎?
  • 蔡英文見美高官口吃說英文:呃呃我說中文有困難
    蔡英文對著賈朵德說:「很高興在我上任的這個時刻,看到美國高級的訪問團來臺灣訪問,我了解這是我們……呃,呃,呃……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Chinese language. I’m sorry.呃……」接下來蔡英文不知道是太緊張還是怎麼了,突然中英文轉換卡住,嗯嗯啊啊了將近10秒鐘,連她自己都尷尬地笑出來。
  • 中文編程能否超越英文編程?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網際網路的興起讓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與世界接軌並快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成為了網際網路行業的領頭者。信息化是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更離不開程式語言。
  •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留學英國的我們聽完瑟瑟發抖
    不得不說,這個英文剽竊中文的離譜理論,真的是讓圈哥身邊留學的、學英語專業的小夥伴再也看不下去了......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我???
  • 當代藝術用英文寫方塊字 題字文化進入西方(圖)
    它們看上去和中文一樣,其內核卻與中文毫不相干,是徹頭徹尾的英語。我是把中文、英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書寫體系硬是給弄在一塊兒,就像包辦婚姻不合適也得合適;也像異想天開的配種專家,非要把壓根就不是一個基因譜系的物種,讓它們雜交,弄出一種四不像的新「物種」來。  作為一件當代藝術品在西方展示,我是以「書法教室」的方式為主。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說中文夾英文,是因為逼格更高嗎?
    有位網友是這麼說的:我就覺得奇了怪了,好好說話很困難麼,這樣混在一起是方便闡述還是方便閱讀?還是當了小半輩子中國公民出了幾年國就連中文都忘了怎麼說了?根本不能理解,今天看到一句更過分的:一份50RMB的medium牛排。這種話我看著咋這麼硌應呢。
  • 英文字母已成現代中文一部分,爭論漢字編程還是英文編程已無意義
    我前面寫了幾篇關於漢字的文章,總有人拿計算機編程說事,說漢字無法解決編程,如何能被稱作偉大?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彙編語言並不深奧,如果想,我們完全可以用漢字重新設計彙編語言,比如用「陰」或「虛」定義「0」,用「陽」或「實」定義「1」,用「加」定義現有彙編語言的「ADD」,用「動」定義「MOV」。世界任何語言都可以用來重新設計彙編語言,這並不深奧。
  • 我是怎麼把英文說得比普通話還流利的?
    哈哈,實不相瞞,我的英文真的比我的煲冬瓜好:p 眾所周知,我們的粵式普通話十分有趣,反正一聽就是半生不熟,但是我的英文能輕易混入native行列(驕傲臉)。而且會對未來學習其他外語有優勢,學習的過程還會了解到很多不同國家的文化,反正很有意思 :)但如果你還處於爭辯說全世界最多人說的語言是中文,學其他來幹嘛的話,那也不需要再看這篇文章了
  • 講話時中文夾雜著英文,真的不是我裝,you know?
    這一次她繪聲繪色地表演了那些故意說英文的英語小白的日常。我們先來看看視頻吧,反正小編看完已經給跪了2333……小編不禁想起了網上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這個project(項目)的schedule(進度)有些問題。另外,cost(成本)也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確認)手上的resource(資源)能不能完全take(用)得了。
  • 為啥國產車很少用中文按鍵?車企:不是不愛國,我也很無奈呀!
    為啥國產車很少用中文按鍵?車企:不是不愛國,我也很無奈呀!如今大家對於國產車的期望越來越高,希望早日能在技術上擺脫對海外的依賴,當然這條路還很長,不過在車身設計方面,像吉利、比亞迪車企都開始重視自主設計,車身顏值方面做得真的很不錯。
  • 我發現了中文和英文之間最大的差異!
    我把這一「中英語言的巨大差異」歸納為:動靜之別我們來舉個例子,中文中有句諺語,叫做:吃一塹,長一智 這句話公認譯得最好的版本,出自錢鍾書先生之手: 我們來對比一下,在中文中。「吃」、「長」,那都是非常強勢的動詞,但為什麼說這句話譯得好呢?就是錢老把握住了英文的精髓:喜靜不喜動 你看: fall(掉落), pit(坑), gain(獲得), wit(智慧) 都是名詞,你會覺得非常舒服:形式對仗,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