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玩兒命爭第一了,甩掉「完美主義」,你已經很棒了-虎嗅網

2020-12-25 虎嗅APP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your good is better and your better is best.


這個簡單的英語繞口令,翻譯過來就是:好就要更好,更好就要最好,絕不讓這個過程停下來,追求好到更好,一直到最好。


生活中,我們渴望完美和追求更好,例如期待獲得理想中的伴侶和愛情,呈現完美的報告,取得更好的成績等等。追求達到更高的標準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成功,促進行業的進步和社會的革新。


但對有些人來說 最好從來都是不夠好


但有一些人,卻似乎陷入了完美的「陷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遠,筋疲力盡。這些人被稱為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往往給自己設置過高的、甚至難以達成的標準和目標。總覺得要麼做到最好,要麼不做。因此,他們要麼強迫性地為此不懈努力,哪怕付出巨大的代價;要麼因目標過高而難以行動、裹足不前。


一些人可能在追求完美的途中裹足不前 | pixabay


他們的自我價值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是否實現了這些嚴苛標準。如果難以達到設定的目標和標準,便會感到無力、自卑和自我否定。


對完美主義者而言,最好從來都不夠好——孩子考了班級第一名,覺得還不夠好,需要繼續努力考到全校第一名;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績也不足夠,還需要更上一個臺階。他們要做的是更好,更完美。最好不要有錯誤、瑕疵和失敗。


完美主義者不接受瑕疵,凡事都要做到最好 | pixabay


更有甚者則發展出了極端的表現,比如衣服鞋子上有一點汙漬,就不能穿著出門;或者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鼻子不完美、眼睛也不完美,一項接著一項地整容,以期達到自己心中「完美」樣子;或者感覺身材總是不完美,看到肚子上的肉感覺無法見人,需要過度節食或運動;一句話理解不了,就感覺學得不夠好,便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便無法開始進行某項工作……這一切都和完美主義有關聯。


人數逐年上漲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弗萊特和保羅·休伊特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完美主義:「自我導向型」、「他人導向型」和「社會期許型」。


「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者往往在工作和關係中對自己有過高的標準,因此往往也會有較高的壓力和焦慮,對自己的錯誤、缺陷和局限性較難以忍受,當此類型的個體面對失敗或生活打擊時,有時候會陷入抑鬱之中;


「他人導向型」完美主義者對他人有較高的要求、標準和評判,容易導致關係中被拒絕和其他問題;


「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認為環境和他人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 他們獲得價值感的方式來源於對社會評價和期許的滿足。


巴斯大學的託馬斯·柯倫和約克聖約翰大學的安德魯·希爾分析了4.1萬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學生在1989年至2016年完成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的數據發現,三種類型的完美主義都在上升,其中「社會期許型」增長幅度最大。


在過去三十年,完美主義變得越來越普遍,年輕人對自己和他人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和逐漸增加的社會壓力和社交媒體的壓力有關。在各種社交媒體中,人們傾向於去展示社會讚許和美好的一面,從而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讚揚與認可。


社交媒體上似乎每個人都光鮮亮麗,但其實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 | pixabay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卡琳娜·林伯格和他的同事們分析了284項研究,發現飲食失調、焦慮、強迫和抑鬱症的患者的完美主義程度高於其他人,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更有可能被診斷為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同時也與自殺有一定相關性。


在「理想化」和焦慮的追逐下筋疲力盡


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以賽亞·伯林在1979年的《我生活的三個組成部分》一書中寫到:最古老、最令人著迷的願景,也許是世界上存在一個完美社會——全然正義、全然快樂、完全理性,人類所有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都唾手可得。


在心理諮詢的臨床工作中我們能發現,完美主義者追求十全十美,希望行為結果都是好的,他們對自己或他人有著過高的期待。


完美主義者追求十全十美,希望行為結果都是好的 | pixabay


這種過高的標準與人在幼年時期心中「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有關。在幼年時期,孩子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什麼都可以做到。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心理髮育,兒童越來越可以接受父母並不是神,而他們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觀點。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兒童區分想像和現實,通過忍受挫折實現成長。隨著面對和處理越來越多的挫折,孩子們可以接受自己和父母及他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這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去理想化」的過程,意味著個體可以忍受一定的缺陷、失誤和挫折,可以不必事事完美、盡如人意。


但不論是「自我導向型」、「他人導向型」還是「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者都很難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局限性,他們的「去理想化」過程似乎沒有發揮出作用。成年後的他們還跟孩童時期時一樣,不接受犯錯和瑕疵,一旦出現差錯,便會產生強烈的羞恥感、無力感和脆弱感。


完美主義者很難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局限性,一旦犯錯便會容易感到羞恥和無力 | pixabay


除了「理想化」,完美主義的另一個成因是對「不夠好」這一焦慮的防禦。從嬰兒期開始,人們不斷接受父母和外界環境的要求和評價,這些生命早期的的評價和養育,促進了自戀的發展和成熟,同時也帶來了被評價、被比較的焦慮。「不夠好」意味著自戀受損,意味著有可能不被喜歡,意味著有一定的危險。不論有多成功,都不能充分自我肯定,於是陷入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只有達成及其嚴苛的標準,才算成功,肯定自我。他們往往內心中充滿了衝突,一方面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他們也渴求活出自我。於是在這樣的衝突中,無法著手做事。


我有一個非常成功的朋友,事事力求做到完美。他確實很成功,但他不快樂,而且最近身體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他說自己「從小事事就力求完美」,每次見到他,會感覺他永遠處在焦慮和壓迫中,無法放鬆地享受當下,自由地生活。


不論有多成功,他們都不能充分自我肯定,於是陷入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 | pixabay


越完美就越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越需要完美。在這個循環中,腳步變得越來越快,人也越來越累,越來越多地透支著健康和生命的活力。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蘭克(Otto Rank)說「生的恐懼是向前發展成為個體的焦慮,而死的恐懼則是向後退化失去個體性的焦慮,困在這兩種恐懼中,個體終其一生在其間來回擺蕩。」完美主義既是成為個體的焦慮,也是由死亡焦慮推動下的自我折磨。


足夠好就夠了


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個體在身體、智力、家庭教育、自我能力或後天環境等方面都是不完美的。許多孩子感到不論自己取得多好的成績,他們的父母都不滿意,覺得還「不夠好」;孩子們希望自己是好的,但怎麼好法,到達什麼程度,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每一個個體在身體、智力、家庭教育、自我能力或後天環境等方面都是不完美的 | pixabay


人無完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警惕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無論「完美的母親」還是「完美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足夠好的母親」一定是可以犯錯的母親,絕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孩子可以敢愛敢恨,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寬容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美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認為,「足夠好的母親」,能夠滿足嬰兒的全能感和自戀的需要,可以幫助嬰兒看到真實的自己,慢慢幫助弱小的自我獲得力量、自我體驗的真實感、內在現實感和意義感,這樣生命才得以展開,可以去創造、去愛。


如果你的完美主義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生活,那麼無需改變;但如果它讓你裹足不前,達不到某個標準就不斷自責的話,就需要給自己「無條件的愛」和關照,尊重自己的內心和節奏,不要被焦慮追趕著前行。失控也可以讓人生充滿驚喜,錯誤也可以幫助人成長。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不是因其多麼偉大,而是作為人的存在就值得被愛。


別對自己那麼嚴苛,多給自己一點愛 | pixabay


參考文獻:

[1]when the best is not enough. New scientist event.

[2]Martin M.Antony &Richard P. Swinson, When perfect isn’t good enough.

[3](法)安妮·拉弗爾.《百分百溫尼科特》灕江出版社

[4]羅洛·梅 《焦慮的意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孩子太拼了,什麼都爭第一,十個方法幫你減輕完美主義孩子的壓力
    完美主義本性可能無法改變,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完美主義帶來的壓力。對一些家長來說,讓孩子寫作業或複習考試簡直是一場戰鬥。如果孩子能自我激勵、努力學習,那麼他們會非常高興。對另一些家長來說,孩子過分努力、甚至追求極致的完美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有的孩子要求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表現出色,所以給自己施加很大壓力。當他們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就會完全崩潰。
  • 你的完美主義傾向是幾級?
    參加過面試的都知道,面談前要填一張表格,上面有一欄是讓你填寫優點和缺點。優點太好寫,挑好聽的三行寫不下,寫到缺點一般就犯了難,面試還要自爆其短,怎麼寫都不合適。最後絞盡腦汁的結果就是,我在很多面試表格上都看到過同一個詞,「完美主義傾向」。
  • 你怎麼爭,都爭不過天道的規律,人活一世,積好八德
    圖片來源於網絡第一,你福報只能感召這樣的丈夫或妻子,這個是你的命,你接受了就不會痛苦;第二,人有缺點,就一定有優點。你找不到一個全部是優點的聖人,因為沒有那個命。現在如果你想要去離婚了,你捨棄了這個,你再找,能找到更好的嗎?絕對不可能。因為人的命,就是業力在那裡。你再找,只能越找越差。這就是天道的規律。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其實大家並不了解真正的強迫症,雖然表面上看強迫症人的確也非常愛較真,甚至也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完美主義是一種假「完美主義」。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其實大家並不了解真正的強迫症,雖然表面上看強迫症人的確也非常愛較真,甚至也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完美主義是一種假「完美主義」。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
  • 「孩子別哄,玩兒累了就睡了」看似好方法,實則對孩子沒有好處
    導語:「孩子別哄,玩兒累了就睡了」看似好方法,實則對孩子沒有好處「孩子別哄,玩兒累了就睡了」這句話是不是很多人都聽過,我曾經也聽到過,有時候我抱怨孩子很難入睡的時候,孩子奶奶總這麼說,還會附贈一句:「她在我那裡睡得很好呀,白天玩累了,一到晚上就睡著了
  • 警惕完美主義給你帶來的不開心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弗萊特和保羅·休伊特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完美主義:「自我導向型」「他人導向型」和「社會期許型」。「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者往往在工作中對自己有過高的標準, 因此往往也會有較大的壓力和焦慮情緒,對自己的錯誤、缺陷和局限性較難以忍受,當此類型的個體面對失敗或生活打擊時,有時候會陷入抑鬱之中。
  • 她重回七零成神婆,甩掉前世渣男,卻招來了腹黑的大將!軍嫂重生
    今天白淺給大家分享幾本精彩的軍婚重生文,其中一本是被丈夫欺騙了一生,她重生回到了七零年代,靠著空間成了會捉鬼的神婆,好不容易甩掉前世渣男,卻招來了腹黑的大將!快來看看有沒有戳中你的!父親果然很棒,只是前世自己怎麼沒發覺呢?(點擊上方書籤免費看小說)第二本《重生七零當神婆》作者:禪靜精彩搶先看:被丈夫欺騙了一生,她重生回到了七零年代,靠著空間成了會捉鬼的神婆,好不容易甩掉前世渣男,卻招來了腹黑的大將!
  • 【TED 演講英文視頻】​​23、完美主義的危害
    嘖 是我的完美主義」你看 像這種本該阻礙我們進步的特性卻令人震驚地有如此多人樂於承認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然而 一種有趣但嚴肅的觀點認為我們對完美主義的盲目追捧太過令人信服以致於我們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過「完美主義」究竟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意義?
  •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人生總是無常 ,世事總是難料;天不知風雨何時起,人不知禍福幾時來;生死皆是命,富貴全靠天;萬般都是命,一點不由人。紅塵滾滾,愛情悠悠,聚散無常,愛又如何,恨有如何,緣起一剎那,緣落一瞬間,是你的,翩翩而來,不是你的,恨也無用,求也無用。
  • Get a life, 千萬別翻譯成「獲得一條命」
    很多英語初學者喜歡直譯但是英語中的很多表達直接翻譯的話意思可不通哦~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的get a life如果翻譯成「獲得一條命」如果你跟某人說get a life,其實是在表達對他們的不滿,因為他們的生活似乎很無聊,或者他們過於在意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
  • 上海迪士尼攻略——從員工角度告訴你,怎麼玩兒才能值回票價!
    作為一個「迪士尼前員工」,我從內部角度來聊聊,怎麼玩兒最能值回票價。(純個人看法)買票那些就不說了,其他人已經寫的很詳細,這裡主要談一下個人覺得什麼項目最好,以及如何安排時間。(當然還有一些小技巧)做好攻略,你可以比普通遊客至少節省 3 小時,而且還能把好玩兒的都刷一遍。
  • 完美主義是人生的大敵
    完美主義隔離信息。許多時候無法與外界【良好溝通】也是因為完美主義:因為,你已經在各方面準備好了,並且把每一個點都焊死,所以,你跟別人的想法很難兼容。封閉的結果,就是你難以得到別人的真實反饋。這種自以為是,會蒙蔽一個人的雙眼,讓成長止步不前、靜態停滯。不要再追求完美了。
  • 完美主義讓人癱瘓,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邱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確實,這樣的完美主義常常讓人自暴自棄,喪失自信和勇於嘗試的勇氣,從而虛度年華荒廢人生。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分為兩種:1.不適應的、神經質的「消極完美主義」。2.適應的、健康的「積極完美主義」。
  • 完美主義是這樣折騰自己的 截止日期才是第一生產力
    但錯了還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選擇困難症,完美主義傾向的,他們就像被困住出不來,掉進選擇的深淵痛苦不堪,這是在浪費時間,慢性自殺。因為選擇錯了的人至少還可以得到經驗教訓,而他們一無所獲。這是病,需要治療,而最好的療法是:60分萬歲,不要完美,要完成。學遊泳時,把遊泳訓練手冊熟讀100遍是沒用的,重要的是你得下水,行動。
  • 去了西安回民街,別忘了去陝拾叄,味道真的很棒
    西安回民街去了,別忘了去陝拾叄,味道真的很棒,量給的只多不少,融入了地方特色的店。泡饃必多一條,鐵老十,本人也是跟著父輩混跡了10餘載的老江湖了,8歲習得掰饃絕技,10幾歲就已是手下麻利了。也算是吃遍了半個西安城的泡饃館子,他家泡饃油香,味兒醇。
  • 《哈佛幸福課》第15節|完美主義
    然後他說"現在,我終於能放手好好地放鬆一下了,因為我已經進了這間大學,我的人生從此穩定下來了"。接下來他十分享受高中的最後一年,還有假期以及進入大學的第一周,他很興奮,這位X先生。但是在第一周過去後,壓力又出現了,因為很快就會到期中考試,而很快又會出現激烈的競爭,並且每個人都和他一樣努力,因此他也必須非常地努力,因為他想得到他的夢想中的工作。
  • 吳尊我挺你——沒有完美主義
    都是完美主義惹得禍。有些東西我實在搞不懂,網絡暴力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吳尊犯法了嗎?如果犯法了自然有警察叔叔去管理,既然警察沒有上門至少一點,他沒有犯法。吳尊的問題再哪裡呢?問題在於他不是聖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人設太過於完美。吳尊結婚的問題,和你有多大的關係?
  • 【萬科股權之爭】爭議「小學數學題」,爭來爭去別忘了在爭什麼
    萬科股權之爭能成為繼國美股權之爭後最精彩的商戰大戲,集合了多個必備元素:巨大的財富數字、錯綜複雜的多P關係、機構縱橫捭闔背後的個人命運變遷······每個角色隨時會因利益變化而轉變立場,甚至「男一號」都從早期的寶能變成了當下的華潤。熱鬧的背後,參與者沒忘了自己到底在爭什麼;但旁觀者別忘了,我們為什麼需要關注這場大戲?
  • 孩子有沒有「富貴命」?家長別輕易下結論,這幾個特徵很重要
    孩子究竟有沒有「富貴命」?家長還是別輕易下結論,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可能成為「富貴命」的。✿孩子擁有明確的目標過一天算一天和擁有明確目標的兩種人,他們的人生軌跡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如果你家孩子擁有自己的目標,那麼恭喜你,孩子很有可能是「富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