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畫,也即是指那些與自然事物有著極少共同點,或者完全沒有,但又具備了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其獨有的藝術風格,也招致了部分人的不喜。
抽象一詞,本義是指人認知世界過程中,對事物表面因素的捨去,和對內在本質的抽取,應用到美術領域之時,也就誕生了抽象派藝術,抽象主義等多種變化。
另一說法,抽象即是「具象」的相對概念,從多個事物種總結提取出相同之處,並加以糅合成一個新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就叫做抽象。
抽象藝術,也即是不描述世界的藝術,而是通過形狀和顏色來主觀上的表達。在20世紀初期,卻主要是指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例如未來派藝術和立體主義。
抽象藝術,起源於19世紀末,當時的畫認為藝術要與顏色相協調統一,而惠斯勒的畫「黑與金的小夜曲-下跌的火箭」則是向著抽象藝術邁出了一大步。而到了1911年,第一批完全的抽象畫才就此誕生。
而到了1915年,新興的構成主義誕生了,將立體雕像和建築抽象化。而構成主義者,則堅信藝術家所做的是革命活動,為了表達人民的志向。
繪畫無主題,創造出獨立,個性的作品情緒,而不是抒發自己的情緒,是當代抽象藝術畫家的目的。而這一切的根本,是接受美學,強調抽象藝術不需要個人情緒。
接受美學,其最重要的論點,任何藝術的最終完成是由接收者,而不是創作者。即,接收者沒有必要跟著創作者的思維和情緒進行,因為作品一旦完成,藝術也就獨立了。
形勢只是為了形勢而存在,抽象亦是如此,這才是抽象化最根本的目的和意義。
而為何可以說是光怪陸離,非驢非馬的抽象畫,又會吸引數不清的畫家和觀賞者投身其中呢?
崇尚抽象是人的天性
在上古時期的雕像和壁畫之中,都採用了誇張和寫意的抽象手法。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雕像作品維納斯,高11cm,該雕像突出了女性隆起的腹部,和肥碩的身軀,強調了母親繁衍的能力和特點。
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提出世界萬物的規律都是「數」,只要掌握了數的規律,就能夠控制世界。
公元前5-4世紀,雅典人不在乎生產和商業有關實際問題,而對於抽象的概念和哲學問題確實相當看重。
希臘人在繪畫和建築方面,同樣表現出了對於抽象和理性的熱愛,對隱藏在形勢背後的秩序和數字,相當關注。例如在雅典的帕提儂神廟中的所有長方形的比例,都完美符合數學中的黃金分割。
抽象符合認知順序
在觀察世界之時,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觀察方式,而選擇性,是其的主要特點。一般來說,一大堆的事物在眼前,而我們只會看到我們在意的:刪去次要信息,抓住主要環節——這就是一個抽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