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2020-12-20 葉麼麼Art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作為創作元素之一的魚紋圖案,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們的先人作為裝飾圖像運用到陶器上,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在年畫、剪紙、服飾等題材中仍有出現。

我們今天對於魚紋圖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連年有餘(魚)」、「鯉魚躍龍門」等。而這些寓意也是從古流傳下來的,那古人為什麼會喜歡魚,甚至把它作為一種繪畫元素呢?究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魚有了吉祥、富足這樣的意義呢?

一、自然界的魚類,從飽腹作用到精神意義的演變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期,食物來源極為有限,人類狩獵也相當危險。當時地球上最為豐富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資源,為人類提供了最豐富的食物資源——魚類。

魚作為一種水生動物,對於人類基本沒有攻擊可言,進行捕魚,危險遠比狩獵要小得多。所以在早期人類眼裡,魚是一種資源豐富又相對容易獲得的生物,無疑是很好的食物來源。正如著名生物學家與遺傳學家摩爾根所說,「魚類是最早的一種人工食物,人類有了魚類食物,才開始火的利用及大規模的遷徙」。可見,從生食到熟食,從即食到貯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魚類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魚類也為促進人類的發展起著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

作為可以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原始先民在逐步進化的歷程中,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會對自然界裡的存在產生好奇、疑問。但受到思維水平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科學認識,先民對於自然中很多奇異怪事都理解不了,更無法掌控。所以他們產生出了恐懼和敬畏心理,只能認為自然世界中那些無法解釋的事物都是有神秘力量的。

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先民在飽腹後,開始思考自然中所看見過的這些事物。而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魚類,也成為原始精神思考的一部分,使先民產生出了早期對「魚」的觀念和幻想,並將魚骨製作成飾品佩戴在身上。而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草魚眶上骨,就是最早的魚類實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先民開始學會種植作物、馴養家畜、燒制陶器的時候。魚的形象開始作為人們對於豐衣足食、年年富足的象徵,並大量以繪畫的形式出現,形成獨特的魚紋圖案。

圖|史前時期陶器上的魚紋

二、從生殖崇拜、神靈信仰到寓意吉祥,3種獨特魚紋圖案文化內涵的發展演變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從史前到清代,魚紋圖案的發展歷經數千年,其蘊含的內涵是人們的意識對自然事物的升華,體現的是一種和諧、淳樸、含蓄的人文思想和世界觀。

1、史前的生殖崇拜:代表了人類始祖在惡劣生存環境下對繁衍的祈求

史前時期,由於先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導致死亡率變高。作為群居生活的人類看到這種現象,自然渴望自己的種族可繁衍昌盛,因此他們對於生殖繁衍的願望十分強烈。作為食物來源之一的魚類,先民自然觀察到它們的繁殖能力,進而心生敬意,成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為對魚進行崇拜,可以讓女性族人也擁有強大的生殖能力,從而進行後代的繁衍。

聞一多在《說魚》說,「魚是繁殖力最強的一種動物,所以在我國古代,男女青年若稱對方為魚,就等於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這就引申出了一種雙魚形象,而仰韶文化的陶器裡就有大量的雙魚圖案,或是連體雙魚,或是交尾雙魚,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徵。

圖|仰韶文化時期的雙魚圖案

受生產技術的限制,史前時期發現的魚紋圖案基本都存在於陶器器物表面。早期先民的陶器大多是非常普遍的圓形底盆,而發展到末期,罐、壺等器具開始成為魚紋圖案新的載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魚紋圖案,就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面魚紋」。

對此,李澤厚認為,「在半坡彩陶文化遺存下來的魚紋中,人面魚紋組合圖案中的魚形是最為簡樸、最為古老的,較早的表達先民對心中神抵的描繪。在精神上神聖而又隱晦地主宰著所有信奉它的部族的命運」。

可見,史前的半坡人已經把魚作為了本部落的圖騰崇拜對象。另外,學者石興邦對半坡陶器上的「人面魚紋」,解釋為是「寓人於魚」或者「魚生人」的意思。可見,先民對於生殖繁衍有多麼渴望。而且,除了有和人面組合在一起的圖像,還有魚與蛙、鳥等組合在一起的圖像。在史前時期,魚、蛙、鳥等都是生殖旺盛的生物,被先民賦予生殖崇拜的寓意,兩兩組合更能表現先民對生殖的看重。

圖|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2、先秦到隋唐五代的神靈信仰:從單純的追求繁衍上升為上層階級精神需求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國家的形態,國家統治力量的強大,讓人們以為有神靈在主宰著世間的萬事萬物。在統治者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開始宣揚魚是上天神靈的化身。

莊子的《逍遙遊》裡,名為「鯤鵬」的巨魚,力量強大,可以隨意在遨遊天地之間。《玄中記》中記載,「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地浮於水,天在水外。而魚又是水中之物,因而魚有浮天載地的能力。而陸地之下就是冥界黃泉,而黃泉喻指地下之水域,魚身為水中的神物,進而又成為了地下冥界、黃泉的象徵。

圖|畫家畫的鯤鵬形象

在河南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銅器,其內壁上有鳥紋、虎紋、魚紋組成的圖像。三種動物的紋飾圖樣分別象徵著古人心中的天上、人間和地下三個空間,這也是統治階級希望可以統治三界的無限欲望的證明。同時,隨著秦漢、隋唐的厚葬禮儀的發展,帶有神靈意義的魚紋圖像也被大量應用到墓葬活動中,其形象在隨葬的玉器、墓室壁畫、帛畫、漢畫像、陶俑中都有出現。

圖|旅盤,商代青銅器,其上的魚紋象徵著地下

另外,同樣演變於史前時期的圖騰「龍」開始與「魚」發生聯繫。魚躍龍門、魚龍變化、摩羯形象等具有特定內涵的魚紋圖案開始流行,而到了唐代則發展得更為興盛。《論衡·龍虛篇》中記載,「龍少魚眾,少者為神」。「龍,魚類也」。可見,魚龍實際上同屬一類,魚成神就是變龍。之所以會出現魚化龍的現象是因為,雖然龍、魚都被視為神物,但由各個部落融合而成的龍圖騰信仰遠比魚圖騰的影響範圍大,因而出現了「龍尊魚卑」的現象。

關於魚化龍,在《三秦記》中有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漁苑雜談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龍門橫跨在黃河兩岸,浪高勢險,魚類想要逆流而上是難上加難。而魚越過龍門就可飛化成龍,其寓意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通過不懈努力就可青雲直上。周鷺在《唐五代科舉習俗研究》指出,唐時期就有以魚躍龍門、燒尾來表示科舉及第的現象。在他們看來,考科舉雖然同魚躍龍一樣艱辛,但高中之後就可青雲直上,仕途一片光明。

而魚龍化式的圖像則主要表現在摩羯紋飾上。文獻記載,摩揭本是外來物,在漢末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傳入中國的原初摩揭紋進行了本土化的演變。其最初形象是獸頭魚身,到唐代演變成龍首魚身。龍頭逐漸顯現出來,背部演化出飛翼,同時保持了魚身和魚尾。這種紋飾圖樣大量出現在唐代的銅鏡、壁畫、玉雕等藝術品中。

總的來說,在先秦到隋唐五代這一段發展時期裡,魚紋圖案被賦予的內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史前時期的生殖崇拜,轉而演變成一種承載世界的神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象徵意義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權威、鞏固統治需要而延伸發展出來的。

圖|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裡的魚龍化圖像

3、宋元明清的寓意吉祥:從上層社會走向平民化,成為大眾美好寓意的精神寄託

從宋至明清時期,人類文明社會得到了高度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魚紋圖案的傳播發展。魚紋圖案自先秦以來所賦予的神性逐漸弱化,開始轉向人性,吉祥的寓意被不斷地強化。

在唐以前,魚紋圖案大多出現在墓葬、祭祀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活動中,有一定的階級性。平民大眾接觸的不多。直到唐代之後,魚文化才開始走向大眾生活,魚紋圖像的出現也開始更趨日常化和民俗化。

但直到宋代,尤其是雕版印刷技術大規模地應用於年畫製作,以表現吉祥寓意的魚紋圖案才真正全面地出現在大眾生活中。同時宋代五大官窯以及八大民窯的制瓷技術漸趨成熟,有魚紋圖案的碗、盤、罐等瓷器大量湧現。另外,剪紙、服飾、銀飾、鎖具等領域也都留有魚紋圖像的發展。

圖|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開光魚紋梅瓶裡的魚紋圖案

古人向來就喜歡用諧音來表現美好寓意,「魚」與「餘」、「鯽」與「吉」、「鰱」與「連」、「魚」與「玉」等都是諧音,所以魚紋圖像就有了年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金玉滿堂等吉祥含義。

寓意「連年有餘」的魚紋圖像,在民間的年畫和剪紙中最為常見,其造型大都是一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金玉滿堂」的魚紋圖像,在剪紙中也極為常見,經常是在一水塘外面圍著一圈的金魚,象徵子孫滿堂。

圖|寓意「連年有餘」

另外,魚紋圖案還可以寓意愛情。在新石器時代,作為生殖崇拜的魚紋圖案就被畫在陶器上。古代太極圖就是首尾相連追逐的兩條魚,含有一陰一陽循序變化、生生不息的哲學意味。而多子多孫是古時家庭婚姻幸福的標誌,人們渴望像魚類一樣擁有旺盛的生殖能力。最為常見的魚紋圖案造型,就是在年畫或者剪紙等藝術中,眾多蓮花或者蓮葉當中簇擁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連生貴子」。

可以說,發展到明清時期的魚紋圖案已經完全變得世俗化,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魚字與「玉」、「餘」等字諧音,被賦予的意義也都是對人們美好生活的祝福,基本同今天的魚紋寓意是一致的。

圖|寓意「連生貴子」

三、魚紋圖案發展演變過程中具像到抽象相互轉變間的形式美感

魚紋圖案,除了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想像之外,其本身的造型發展經歷了抽象、寫實不停轉換的發展,使得魚紋圖案在不同的階段具備不同的美感。

寫實到抽象的轉變史前時期,受到工具與技術的限制,陶器上魚紋圖案的線條雖然比較生硬,但基本上還是自然魚類的寫實描繪,比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刻畫有寫實的遊魚圖案。在之後的創作中,先民形成了比較理性的抽象審美意識。陶器上魚紋圖案的局部開始幾何化變形,最終演變成由三角形和直線構成的幾何形圖案。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魚紋圖像可以分成三類:寫實性的魚紋圖案、經過變形概括的魚紋圖案以及幾何形化的魚紋圖案。

圖|史前時期魚紋圖案演變,從寫實到幾何圖案抽象回歸寫實的發展在神靈信仰時期,魚紋圖案呈現出不同於之前的形態變化。神化象徵的魚紋圖案顯現出更多的信仰內涵,其圖案也從幾何抽象變得自然寫實。在先秦時期,即夏商周到春秋、戰國,這時候的魚紋圖像從幾何抽象變回了早期的自然寫實風格。但是魚紋的局部細節,如鰭、鱗等部位被誇張和擴大,出現魚脊上或無鰭,或雙鰭,或以線代鱗,或以方格為鱗的現象。同時在造型刻畫上,使用了更加流暢的線條和弧度。而到了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魚紋圖案擺脫了先秦魚圖像的部分變形,比例變得更加協調,魚紋圖案已經是完全自然寫實的狀態了。

圖|從左往右,戰國、漢代、東晉時期的魚紋圖案變化抽象、寫實之外的誇張藝術宋以後的魚紋圖案仍然保持了隋唐以來的自然寫實風格,但在不同的藝術術門類中又有點小區別。比如在建築中,有時會有適度的組合變化,鷗魚就是魚龍變化在這一時期的表現。又比如在圖案裝飾中,魚紋圖像的特徵有時會被刻意地誇大,或把魚眼畫大,顯得十分傳神,充分表現吉祥美好寓意。魚紋圖案,從史前發展至明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造型從最初的自然寫實,發展到幾何抽象,又回歸到寫實,其形態發展脈絡一直在抽象與寫實之間不斷地發生著轉變。其中,古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元代青花魚藻紋盤,魚眼、嘴巴被畫大總結:魚紋圖案是藝術中常用的繪畫元素,但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魚紋圖像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因為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需求不一樣,從而導致魚紋被賦予的精神文化內涵發生變化。儘管不同時期的魚圖案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現,但是透過魚圖案,我們可以較為客觀真實的了解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與思想。中國古代魚圖案的信仰是從生殖崇拜時期的神秘,到秦漢隋唐魚圖案的神靈信仰,再到明清俗信當中魚圖案的吉祥寓意。概括說來就是魚紋圖案從神秘不斷演進走向世俗化的發展過程,而這一歷程浸透在整個中華文明史的進程當中。

相關焦點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圖|變體魚紋彩陶盆二、早期魚圖案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即:自然寫實——幾何抽象——回歸寫實魚圖案作為中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其被賦予的意義,因為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
  • 英美文化是當前文化體系多樣化和內涵化的豐富、生動詮釋
    理解英美文學的創作風格時,我們不僅需要具體認知其中所詮釋的 語言應用內涵,同時也需要從該文學作品中所集中詮釋的英式紅茶文化 出發,結合英美文學中所獨特的文化元素呈現,合理認知英式紅茶文化 與具體英美文學作品創作的合理認知。在英美文學創作過程中,勢必結 和現實發展來詮釋具體的文學創作素材,特別是在全新時代環境中,其 往往將具體的文學創作與藝術表達予以成熟認知。
  • 大化突出文化特色推動旅遊發展
    大化突出文化特色推動旅遊發展   大化訊 今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地質學家袁道先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視察時說,熱帶巖溶地貌、峰林地形,在世界上都成為旅遊的很好的地方。
  • 從原始崇拜到宗教信仰的文化傳承與演變
    可問題是:眾多涉邪教人員在認識上依舊迷信「神」(上帝)的存在。所以,宗教的起源及演變問題到底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發展結果、還是「神」的安排?就成為了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也是回答邪教)。當涉邪教人員脫離邪教後,是繼續到宗教中信奉神靈還是擺脫有神論的影響而完善「自我」的人格?這些都涉及到宗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宗教的發端是怎樣來的?故筆者從這一問題出發,對宗教文化與宗教演變之關係進行一個簡要地論述。
  • 百年U型彎:曾經徹底世俗化的土耳其為何再次伊斯蘭化?
    然而,從土耳其數十年的歷史發展來看,這似乎又是預料之中。自2002年起,這個中東世俗國家的「伊斯蘭特徵」日益凸顯,2011年以後,一場再伊斯蘭化的歷史進程似乎已經是土耳其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土耳其已經偏離其偉大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當初為土耳其民族國家選定的徹底的世俗化之路。
  • 人民日報:抵禦「愚樂文學」 遏制文學世俗化趨勢
    核心閱讀   新世紀以來,世俗化寫作豐富了文學生態的同時,對文學核心價值觀的取向提出嚴峻挑戰。呼喚「大雅之聲」,以抵禦「愚樂文學」,用強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學的世俗化趨勢。
  •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什麼樣?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與紋樣不同,圖案不強調故事性與情節性,圖案的美是一種形式美。紫禁城雜誌《錦瑟無端五十弦——圖案紋》一文中,這樣講述瓷器上的圖案。彩陶變體魚紋圜底缽 新石器時代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對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原則。中國古人對自己所創造的事物都從對稱做起。
  • 進展|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單層二硒化釩的「一維圖案化」及其功能化
    Mater. 27, 1703688 (2017)]、「自然圖案化」的二硒化鉑與二硒化銅的分子選擇性吸附特性[Nat. Mater. 16, 717 (2017)],等等。在諸多二維材料中,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獨特的「三明治」結構,使其在圖案化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根據其上下兩層硫族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產生H,T,T』,Td相等多種結構。
  • 化學所發展無機鈣鈦礦單晶氣相圖案化方法並製備高性能器件
    化學所發展無機鈣鈦礦單晶氣相圖案化方法並製備高性能器件 2020-04-08 化學研究所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噴墨列印的方法在疏水基材上製備了鈣鈦礦晶種,然後將生長有晶種的模板引入到鈣鈦礦氣相生長體系。研究發現,晶種模板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抑制鈣鈦礦晶體在氣相外延過程中的隨機成核和晶格不匹配問題,從而實現具有規則晶體形貌的鈣鈦礦單晶的可控氣相圖案化。通過調控氣相生長時間,可以實現對鈣鈦礦單晶尺寸的有效調控。
  • 從致幻到裝飾——唐代「凹凸花」工藝的本土化啟示
    但在主流話語之外,我們實際上保存著更為多元的視覺文化資源,尤其在佛教藝術中不乏有關沉浸式體驗的探索。而敦煌莫高窟作為印度、西域和中原佛教思想、藝術的匯聚之處,更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石窟式沉浸空間。所謂「天竺遺法」主要指的是「凹凸花」的色階漸變暈染方法,這確實可以直接溯源到印度的「凹凸法」,正是這種不同於中國傳統「線描」的繪法,讓「凹凸花」產生了奇妙的色彩律動感。但「凹凸花」的幾何圖案設計,其實是西域與中原裝飾基因融合的產物。 「凹凸法」原本就是服務於印度佛教藝術的繪製技術。從源流上講,這套獨特的繪法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明暗法」。
  • 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文明之聲)
    陝西姜寨遺址出土鳥魚紋彩陶葫蘆瓶及紋飾展開圖。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仰韶時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國先民們的心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在推進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也為今天的我們與歷史對話搭建起橋梁。
  • 中國文化在半島:「被韓國化」?
    韓國國土交通部於2014年8月26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韓國政府正在對「暖炕」的技術和相關文化、來歷和發展經過、特徵等進行資料搜集,並將與海外的「暖房」技術作對比。「正在準備申請無形文化遺產」,韓國國土交通部說。今年3月,韓國政府決定把「暖炕」(火炕)向聯合國申請人類文化遺產。
  • 性崇拜思想如何影響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至漢代,社會文明得到空前發展,生殖崇拜思想逐漸演變為兩種不同的崇拜形式:一是保留原始的生殖器崇拜形態的習俗在民間和邊緣地區得以流傳 ;另一方面,以中原為中心,人民摒棄了對生殖器造像的崇拜,而是以隱晦、含蓄、多元化的方式,表達對生育繁衍的渴求和祝願。生殖崇拜的思想內涵並沒有消失,它源遠流長的信仰觀念及其物化形式,至今仍然有跡可尋。
  • 磷酸化tau階段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症演變有關
    磷酸化tau階段變化與阿爾茨海默症演變有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5 12:57:45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Eric McDade和
  • 吉祥圖形的文化內涵有那麼多含義,不知道的可以具體了解一下!
    中國民間吉祥藝術主要應用於民間風俗文化及日常生活之中,民間吉祥藝術體現的是民間生存群體納福求吉的情感文化心理,它在藝術的功能及文化內涵上始終沒有脫離民間風俗信仰的範疇。民族原始的生命精神和信仰內涵持久的積澱沉伏在民間吉祥藝術觀念的來層,成為民間吉祥藝術發展的文化根基。
  • 餘國良:發展職業學校內涵需要「文化」引領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內涵發展的驅動力,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更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然而,當下職業學校卻普遍存在內涵建設不足,其具體表現為招生難、學生管理難、德育體系不健全、教學改革滯後、智慧校園建設動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學校發展陷入困局,停滯不前。那麼,如何通過「文化」來引領職業學校內涵發展呢?
  • 品牌營銷:什麼是品牌IP化?品牌如何IP化?
    品牌的IP化是品牌長期發展的必然目標,每個品牌都希望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粘性。典型的例子其實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比如說提到U傳播就能想到新聞稿發布和品牌推廣營銷;提到iPhone就能想到種種極致的科技體驗,想起iPhone對你生活的影響;提到米老鼠就能想起種種故事情節,從而想到米老鼠陪伴你的童年生活;這些品牌的內涵已經超越了產品本身,在社會文化藝術上都有巨大影響。可以說,IP內容中的精彩故事不僅僅能影響受眾的三觀,各種優秀產品還能塑造你的三觀。
  • 論科技異化與科技人化
    2 科技人化  2.1 科技人化的內涵和本質  眾所周知,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同於「物」或「神」,是因為人具有人性。  哲學視野中的「人性」,在西方曾先後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含義是與「神性」相對的「人性」。人們稱之為人性的復甦與人的自覺;第二種含義是與「物性」相對的「人性」。即針對科技和商業高度發展所導致「物」的泛濫和「人」的異化。
  • 查科嘉:不能秀恩愛,土耳其開始去世俗化?
    但自從軍政府向民主化過渡後,隨即靠大選上臺的伊斯蘭主義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便開始對之前強制的世俗化進行了「撥正」。主張世俗化的在野黨指控AKP和其領袖、現任總統埃爾多安企圖引導土耳其重新伊斯蘭化。執政黨AKP的保守派支持者則認為,土耳其的世俗化之路走得太遠,已經遠離了土耳其傳統伊斯蘭社會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去年的一起慘案再次引發了新一輪「西化」和傳統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