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節氣到,白露三候「鴻雁來,元鳥歸,群鳥養羞」,是啥意思?
文/農夫也瘋狂
每年的九月初就將要迎來24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白露。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65°時白露節氣就到了,其時間節點在每年的公曆9月7日-9日,而今年是9月8日,農曆八月初十日白露。白露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也是24節氣中早晚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了。白露節氣到了,其代表的是暑熱天氣的結束,意味著孟秋時節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就是仲秋時節的開始。
對於為何叫白露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是有著很詳細的記載:「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說在這個時節,因為早晚的溫差比較大,在晚上的時候地表的水汽就會遇冷凝結成為了水珠,然後碰到了地面的草本植物,然後就形成了露水。
而古人又是以四時配五行,其中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來形容秋露。白露時節,天高雲淡,氣爽風涼,早晚的溫差較大,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明顯地感覺到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農諺「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描述出了在白露節氣期間早晚溫差大,要注意添減衣物,不能像處暑節氣那樣「赤膊上陣」了,不然容易著涼。
古人是非常智慧的,他們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這是古代勞動人民農事勞動的重要參考依據。我們知道每個節氣之間相差15天,而每一個節氣又分別有三候。在白露節氣的時候也有三候,即「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白露節氣三候的意思是說白露節氣到了,鴻雁就要開始飛往南方去過冬了。而五天以後燕子等候鳥也要南飛去避寒了,十天以後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的時節,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鴻雁是一種大型的水鳥,主要是在河流、湖畔、水庫等地方活動。這也是一種候鳥,每年到了9月初就要開始遷徙了。因為這種鳥喜歡成群活動,特別是在遷徙的季節,常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鴻雁遷徙是逐步分批進行的,最早的一批是在9月初就開始了,將一直持續到十月末,有些也會到11月初才開始遷徙,因為我國的地域遼闊,而不同地方進入秋季的時間早晚不一樣。等到了第二年春天,大概在3月中旬-4月末這個期間就會成群飛回來了。
「玄鳥歸」指的是燕子也要飛到南方去過冬了,在古代玄鳥就是指燕子,《詩經》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在《山海經》上說,玄鳥是一種四翅鳥類,羽毛呈淡黃色,喜食鷹肉,性暴戾,居於平頂山。燕子是農村屋簷下很常見的小鳥,民間認為這種鳥是有靈性的,古人一直認為「燕子不入苦寒門」,它在誰家築巢就會帶來好運氣,所以喜歡燕子來家裡築巢。燕子是以各種害蟲為食,到了冬天絕大多數的昆蟲產卵藏起來了,有些也凍死了。燕子沒有食物可吃了,所以就要飛去南方過冬。
至於「群鳥養羞」中的「養羞」就是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中說:「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朱右曾校釋:「養羞者,蓄食以備冬,如藏珍羞。」有很多鳥是不需要去南方過冬的,像麻雀、喜鵲等,但是在冬天可吃的食物不多了,這些鳥就會在白露到了之後開始儲存食物來過冬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白露節氣的時候,秋風在降溫的同時,也會把空氣中的水分吹乾,所以秋季的氣候特點就是比較乾燥,而人也容易出現口乾、眼乾、皮膚乾等症狀,這在中醫上也被稱為「秋燥」。所以為了預防秋燥可以多吃一些水分比較多的食物,比如梨子、大棗、紅茶等,在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在你家鄉白露節氣有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