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名熱背後的文化短視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人工天河紅旗渠,讓林州這麼名字蜚聲海內外。而近日當地官方主辦的紅旗渠網,發出了一則旗幟鮮明的「民意徵集」——如果「林州市」改為「紅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張家界一樣給百萬林州人民帶來不爭的紅利?據了解,改名一事目前還尚未上升到政府層面。(12月18日《大河報》)

  儘管更名問題還未上升到當地政府層面,但在近些年來城市更名熱的背景下,這樣的新聞再次觸碰了公眾的敏感神經,更何況城市更名問題在當地也確有呼聲。關於城市更名的初衷,無非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了張家界、襄陽、黃山等城市的先例,不少地方也開始蠢蠢欲動了,此次的林州市恐怕亦在其中之列。

  雖然有了不少成功的範例,但也必須要認識到,城市更名並不一定會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前者並不是後者的必要條件,因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與當地政策所提供的旅遊產業發展環境、當地市場主體的參與情況、當地群眾對旅遊業的發展態度等因素都有莫大的關係。更何況城市更名後帶來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名稱的變更,居民身份證的更換,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其中的利弊一時間也很難說的清楚。

  從現實來看,城市更名後的最佳效果無非是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樣後果的取得卻讓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讓位於了經濟發展,這樣一種短視的行為,與近些年來頻繁上演的歷史名人故居爭奪有何不同呢?也正因如此,《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專門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性。」聯合國也擔憂地名的變更會使得傳承的歷史隨之湮滅,為此還專門講地名歸屬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那麼,即便是城市更名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倘若為此又付出了湮滅歷史文化的代價,這樣的行為到底又有何可取之處呢?

  任何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需要去尋求一種內源性的支撐,而這種內源性的支撐就源自於文化的軟實力。城市更名以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總有一天必然需要用文化來反哺城市,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由此可見,經濟發展絕對不能作為城市更名的唯一目的。就像近些年隨著「徽州文化」的日益繁榮,公眾對安徽黃山市更名的爭議也越來越大,黃山市不見黃山,卻又白白浪費了「徽州」資源,儘管當下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但打旅遊牌的代價有多大,恐怕日後才有結論。

  所以,對於城市更名熱的現狀來看,雖然不能一概否定這一行為,但做到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兼顧卻是一種共識,經濟發展不能以湮滅歷史文化為代價,更何況更名又未必能夠帶來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對於城市文化來講,也不要等到有了足夠的資源和成本的時候,才回過頭來想到要保護,這樣的發展過程本身就證明我們遺失的太多。

  有一種可怕,不是發現失去某種東西後去追尋和補償,而是因缺乏反思導致其無意識中丟失,更可悲的是這樣的循環還在頻繁上演,人們卻依舊沒有意識到。面對城市更名熱折射出的文化短視行為,人們真的該醒醒了,財迷心竅遲早會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文物保護就是要錢」的文化短視
    「文物保護就是要錢」的背後,演繹一種「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潮,這根構建和諧社會理念是背道而馳的。難道修建公路與文物保護就沒有雙贏的路子可選了嗎?筆者覺得,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應把眼光放長遠些。不能持有「文物保護就是要錢」這樣的錯誤觀念,倘若「文物保護就是要錢」,之後就可以任意妄為,豈不是將文物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愛咋咋地?
  • 惡搞《紅樓夢》是一種文化短視
    但「盜亦有道」,在惡搞的過程中應秉承一定的道德底線,而如此的惡搞風潮只不過是一種文化的短視行為,在文化的長河中只不過是一股不和諧的浪花,不應該成為一種主流的方向。   而出版這種圖書的某民族出版社,只不過是用自己的短視,為這種文化的短視行為推波助瀾。
  • 工人日報:「投機文物學」實屬文化短視
    之前,為了GDP把古蹟打碎了,現在開始重建,還是為了GDP,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他們的文化政績。 筆者把「為政績和GDP把文物拆完現在又開始做假的」現象稱之為「投機文物學」,因為在一些官員的眼中,所謂的文物已經不是「文物」,而是能否換取政績和利益的籌碼,能換取的,就是文物,不能換取的,就不能進入視線。這不能不說是對文物價值的藐視和對社會文明的顛覆。
  • 德勒斯登文化短視行為遭批評
    德國薩克森州高級行政法院3月13日做出一項判決,同意薩州首府德勒斯登市建造森林宮大橋,而這座大橋將直接影響該市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判決一出立即引起了德國各界一場關於保護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的爭論。德勒斯登市「文化短視」行為遭到輿論強烈批評。德勒斯登素有「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之稱,是德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 什麼是營銷短視?
    印象模糊的同學可以點擊下方的連結進行複習:在上次推送的最後我們提到了,營銷觀念中的產品觀念和顧客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經常和「營銷短視」這個概念聯繫起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營銷短視這個概念!營銷短視又叫行銷短視,是美國哈佛管理學院西奧多萊維特教授在1960年提出的一個理論。
  • 警惕人類社會出現「集體短視」(深度好文)
    西方民主政治環境下,選民一般也較為短視。大部分選民相對更加關注自身的短期利益,公民短視可能會以選票倒逼或影響政府施政,加劇了政治短周期性和國家治理的短視。另一方面,西方政界領導力也日漸匱乏。從哲學高度,這是一個超級短視的思維方式。傳統商學院的課程設計過於關注經商之術,建構在這些課程之上的教育體系可能是個短視的教育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說,商學院或許培養了一批批超級短視的企業領袖、是人類集體短視的一個重要推手。企業治理與管理體系的短視就正是由教育短視所導致。關注年度甚至季度財務回報是現代商業組織的一大特徵。
  • 「啃老族」折射人才消費短視
    它折射出了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的一種短視行為。記者:您是說人才消費出現了偏差?夏學鑾:是的。目前,我們的就業市場是非常短視的。現在我們的人才市場和人才消費出現了學歷越高越難找工作的情況。這就是人才市場的短視表現。實際上,人才戰略儲備對企業和國家都極為重要,沒有高學歷人才儲備,就沒有發展後勁,也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品。
  • 人民日報評短視頻:突破底線的短視行為註定短命
    近年來,短視頻行業可謂站在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風口」。數據顯示,自2011年各類短視頻手機應用上線以來,短視頻行業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狀態。2016年至2017年更是迎來了「井噴期」,新上線手機應用數量高達235款。同時,短視頻用戶也開始激增,2017年短視頻行業用戶已突破4.1億人。
  • 「啃老族」是「無奈的選擇」 折射人才消費短視
    調查稱,面對就業壓力,「啃老族」悄然出現,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導致獨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勞精神不強、依賴心理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快,就業壓力加大,一些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對家庭有較大的依賴感,「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啃老族」的現象。對此,媒體和專家學者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致敬文化!解密火箭隊新賽季城市版球衣背後的故事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什麼?文化!那麼,當一個城市本地的人才致敬本地文化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答案就是很好看的鞋子和很好看的城市版球衣呀,就像Travis Scott和他的AJ 4 Oilers一樣。此鞋不僅在各平臺早已成為一等一的尖貨,在NBA賽場上甚至同樣被球星們實戰穿著呢,真可謂是上得了收藏櫃下得了實戰場。
  • 階層固化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以前一直覺得是制度和文化讓階層形成了固化,信了好像就是在告訴自己,努力掙扎啥啊,再努力也已經被牢牢固化了,沒用的。現在回過頭再來看,這不正是標準典型的慫逼思想、弱勢文化嗎?所以哪裡有什麼階層固化,有的只是被錯誤觀念束縛下的無知與短視。因為不懂事物發展背後的規律與原則,因為不懂人性原理,所以無法通過原理和原則推算出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也正是因為算不出,所以看不到,所以一臉懵逼不相信。正是因為不相信,所以短視。
  • 中國式家庭教育存在的短視行為
    雖然家庭教育已經得到家庭和家長的普遍重視,但長期以來,家庭教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引導和影響不夠,實現家庭教育的科學化、規範化的進程仍任重而道遠,目前,仍然有眾多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著「短視」行為。
  • 光明時評:天價離職賠償背後是短視的人才觀
    設置天價離職補償、把教師的成長視為學校的「功勞」,這恰恰折射出學校短視的人才觀。可以說,讓教師籤訂含有霸王條款的服務協議,就已經令有的教師心裡不滿。對於教師在獲得博士學位、副教授職稱之後就人心思走,學校不能只埋怨教師把學校當「跳板」,而要反思如何給人才創造施展才華的舞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要留住人才,相比發達地區的重點高校,更為困難。
  • 哪些短視行為,給窮人的明天挖更大的坑?
    這也是我今天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第五章內容,即《借用與短視》的關鍵問題,因為窮人這種短視行為,給自己的明天挖更大的坑。前同事小張最近陷入了麻煩當中,他直接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借兩千塊錢應急,過兩天就可以還給我。
  • 探索山水背後的文化獲得感——看紹興文旅新掌門人的城市推介!
    紹興,是一座文化聖地、旅遊聖地和文旅共融之城。近日,在上海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城市合作推介會上,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作了傾情推介,他認為紹興旅遊的靈魂是「山水背後的共生共融與文化獲得感」,未來紹興將圍繞「文化」這個核心,為「旅遊」加碼。
  • 短視的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機器
    遇到短視的父母,終究是孩子的不幸。01近日,14歲的岑怡諾火了,話不多說,先上一張她的履歷圖。不,這個孩子可能「被毀」了,而這背後推手就是她的爸爸。網友順手挖出了女孩的爸爸,也是活脫脫一股成功學的味道,像極了傳銷人員。
  • 女碩士法國留學兩年,歸來月薪三千五,稱老闆目光短視
    曾某留下一句話:老闆太功利性,目光短視。然後憤然離開公司,離開了南寧。此後,她便轉輾各地尋找新工作。有趣的事情是,她遠離北上廣大城市,選擇在三四線城市工作與生活。她飄忽不定,從廣西到雲南再到山西,最後還到了四川(四川應該也不是她的終點站)。她的工作則基本上以銷售、企業品牌宣傳策劃為主。每份工作都不是很穩定,一般幾個月便跳槽。
  • 聊聊科達股份定增案:短視的人看錢,遠見的人看結構和資源
    聊聊科達股份定增案:短視的人看錢,遠見的人看結構和資源
  • 澳大利亞的博物館|一起了解城市背後的故事
    澳大利亞的博物館|一起了解城市背後的故事 2020-08-27 11:07:00來源:北國網
  • 英漢句子:有一種「貧窮」叫短視
    漢語翻譯:有一種「貧窮」叫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