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讓林州這麼名字蜚聲海內外。而近日當地官方主辦的紅旗渠網,發出了一則旗幟鮮明的「民意徵集」——如果「林州市」改為「紅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張家界一樣給百萬林州人民帶來不爭的紅利?據了解,改名一事目前還尚未上升到政府層面。(12月18日《大河報》)
儘管更名問題還未上升到當地政府層面,但在近些年來城市更名熱的背景下,這樣的新聞再次觸碰了公眾的敏感神經,更何況城市更名問題在當地也確有呼聲。關於城市更名的初衷,無非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了張家界、襄陽、黃山等城市的先例,不少地方也開始蠢蠢欲動了,此次的林州市恐怕亦在其中之列。
雖然有了不少成功的範例,但也必須要認識到,城市更名並不一定會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前者並不是後者的必要條件,因為旅遊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與當地政策所提供的旅遊產業發展環境、當地市場主體的參與情況、當地群眾對旅遊業的發展態度等因素都有莫大的關係。更何況城市更名後帶來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名稱的變更,居民身份證的更換,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其中的利弊一時間也很難說的清楚。
從現實來看,城市更名後的最佳效果無非是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樣後果的取得卻讓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讓位於了經濟發展,這樣一種短視的行為,與近些年來頻繁上演的歷史名人故居爭奪有何不同呢?也正因如此,《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專門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性。」聯合國也擔憂地名的變更會使得傳承的歷史隨之湮滅,為此還專門講地名歸屬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那麼,即便是城市更名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倘若為此又付出了湮滅歷史文化的代價,這樣的行為到底又有何可取之處呢?
任何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需要去尋求一種內源性的支撐,而這種內源性的支撐就源自於文化的軟實力。城市更名以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總有一天必然需要用文化來反哺城市,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由此可見,經濟發展絕對不能作為城市更名的唯一目的。就像近些年隨著「徽州文化」的日益繁榮,公眾對安徽黃山市更名的爭議也越來越大,黃山市不見黃山,卻又白白浪費了「徽州」資源,儘管當下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但打旅遊牌的代價有多大,恐怕日後才有結論。
所以,對於城市更名熱的現狀來看,雖然不能一概否定這一行為,但做到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兼顧卻是一種共識,經濟發展不能以湮滅歷史文化為代價,更何況更名又未必能夠帶來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對於城市文化來講,也不要等到有了足夠的資源和成本的時候,才回過頭來想到要保護,這樣的發展過程本身就證明我們遺失的太多。
有一種可怕,不是發現失去某種東西後去追尋和補償,而是因缺乏反思導致其無意識中丟失,更可悲的是這樣的循環還在頻繁上演,人們卻依舊沒有意識到。面對城市更名熱折射出的文化短視行為,人們真的該醒醒了,財迷心竅遲早會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