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多厲害?清華大學的這項研究結果讓人吃驚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5年,輸水52億立方米,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的直接補水量,這一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恢復有何影響?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師生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發文證實,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置換地下水開採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為40%,科學模型還預測,未來10年,北京地下水位將進一步回升。

北京每年人均水資源量小於1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的十二分之一,全球平均的八十分之一。為滿足城市的大量用水需求,地下水被過度開採,地下水埋深從2000年的15米下降到2014年的26米,由此造成城市用水短缺、地面沉降加劇等問題,制約了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的農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用水短缺問題,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從長江向北方計劃每年調水448億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規劃每年向華北調水95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開始向華北和北京輸水,至2019年12月的5年間已向北京輸水52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位從2014年底的25.7米回升至2019年底的22.7米,平均每年恢復0.6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緩解北京地下水超採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除了南水北調中線輸水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促進地下水的恢復?這種恢復是否可持續?未來北京地下水儲量將如何演變?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對了解特大型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全面評價水利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清華大學水利系研究員龍笛、博士生楊文婷、教授趙建世及合作者對上述問題開展了多年系統性的研究。通過分析大量水文、氣象和用水數據,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輸水進京之後的相關數據,結合所搭建的考慮人類用水對地表和地下水影響的高解析度水文模型,研究團隊探明了南水北調中線輸水、農業灌溉用水減少、氣候波動等因素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

研究結果表明,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置換地下水開採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為40%,由於農業灌溉效率提高等因素導致的灌溉用水減少對地下水恢復的貢獻為30%,降水自2008年以來相對於1999年至2007持續乾旱時段的增加,對地下水穩定和恢復的貢獻為30%。

該研究基於所搭建的高解析度水文模型,並結合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氣象驅動數據,對未來十年(2021年至2030年)不同氣候和用水情景下的北京地下水儲量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北京地下水位將進一步回升,回升的程度與具體的用水量和氣候波動相關。如果2019年至2030年的地下水開採量維持在2018年每年17億立方米的水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2000年至2018年平均水平,即每年540毫米,北京地下水儲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復至2003年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恢復至約18米;如果對地下水的開採量進一步減少到每年15億立方米,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8年至2018年平均水平,即每年580毫米,北京地下水儲量有可能在2030年恢復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即地下水埋深約10米。

相關成果已於7月21日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題為《南水北調使北京地下水位穩定》,這也是我國水文水資源領域近年來在《自然》子刊發表的為數不多的研究。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水利系研究成果揭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地下水位的穩定和恢復...
    為有效緩解我國北方的用水短缺問題,我國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從長江向北方計劃每年調水448億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規劃每年向華北調水95億立方米,自2014年12月開始向華北和北京輸水,至2019年12月的5年間已向北京輸水52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位從2014年底的25.7米回升至2019年底的22.7米(見下圖),平均每年恢復0.6米。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來自水利部的數據顯示,北京市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每升380毫克降低至130毫克,河北黑龍港區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按照總體規劃,這項世紀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遊、中遊和上遊向北方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北送,經過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輸水航道,最終向北可輸水到天津,向東可輸水到煙臺、威海。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丹江口水庫在哪裡?
    丹江口水庫,作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跨湖北和河南兩省,被人們譽為「中國的水塔」。但還是經常有很多網友爭論,丹江口水庫是在湖北,還是在河南的問題。
  • 督導新鄉市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
    3月10日,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李斌成帶領廳規計處、建設處、省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建管局負責同志現場督導新鄉市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和其他重點工程。  李斌成一行深入現場,實地察看了新鄉市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潞王墳溝道、輝縣五裡屯溝道建設情況,並在輝縣市召開會議。
  • 厲害!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最大輸水模式,一年可注滿三個太湖
    厲害!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最大輸水模式,一年可注滿三個太湖眾所周知,我國南北兩地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劃分,兩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擁有的資源儲量也有著較大的差距。有消息稱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啟動了最大輸水模式,七秒鐘的時間就能夠灌滿泳池,一年就能夠注滿三個太湖。所謂南水北調工程,其調取的是我國長江流域的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而這些水資源將要調往的主要是我國西北地區。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龍頭」──渠首陶岔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水龍頭,新建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承擔著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輸水任務,兼顧灌溉、發電。自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陶岔渠首正式開閘送水。截至2018年5月24日,已累計安全運行1259天,總調水量142.73億m3,目前總乾渠正按設計流量350m3/s向下遊供水。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小編帶您一起重溫這大國...
    這,就是中國南水北調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祝南水北調生日快樂黨和國家對民生的關注是成就這項偉大工程的底氣而每一個南水北調人的信念是成就這項偉大工程的勇氣反覆論證,科學施工
  • 南水北調中線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在南水北調中線起點,長江水通過丹江口水庫,穿越閘門,歡騰北上。5月9日,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這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輸水能力和效益發揮上得到了巨大提升。 中線工程建成通水以來運行穩定,經受住了設計標準流量350立方米每秒以及汛期、冰期輸水的考驗。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50年的規劃時間,至今耗費2500億,南水北調工程到底多偉大?
    50年的規劃時間,至今耗費2500億,這個工程到底有多偉大呢? ,即便是工程再難,任務再艱巨也一定要完成這項任務!中東線的一期工程幹線總長是2899公裡,一直到2012年的9月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附近的移民搬遷工作才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其中規劃區人口涵蓋4.38億!
  • 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
    新華社鄭州12月18日電題: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發展轉型記新華社記者孫清清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守著丹江口水庫這個「大水缸」。位於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的陶岔渠首樞紐,清澈的丹江水穿過水閘滾滾流入南水北調中線長渠,一路向北……作為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重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總乾渠長1432公裡,於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5年來,沿線直接受益人口超過5859萬。
  • 李克強: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優化水資源配置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李克強2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加強統籌協調,攜手通力攻堅,紮實推進工程建設,確保按期實現通水目標,把這項重大工程建成為質量可靠放心的工程、移民穩定致富的工程、管理陽光廉潔的工程。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你去過嗎?見過才能明白它的偉大
    河南省的南陽有個超級工程,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發源地,如果在此行中沒能到渠首一探究竟,對許多吃水的人來說,應該是一種遺憾。南陽之旅中,我特意安排了這一站,並不是因為它的風景很美,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南水北調中線!但天津是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因此灤河的水即使到了天津也難以滿足天津的需求直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入津後看北京BTV頻道《四海漫遊》節目《大河上下》(上)⬇️⬇️⬇️而如此了不起的工程又有怎樣艱辛的建設過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如何穿越黃河?用的是什麼設備?如今的水源區是什麼樣子?
  • 【重點建設項目巡禮】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一)
    工程設想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此後50年的時間裡,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論證,完成了大量的勘測、規劃、設計及專題研究工作,在經過近百種方案比選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和水利部於2002年9月完成《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了從長江下遊、中遊、上遊分別引水的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
  • 給大壩「穿衣戴帽」,讓管道「上天入地」,南水北調工程到底有多牛?
    ,有水皆汙」 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 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鈕新強院長介紹 南水北調分三條線路 東線、中線和西線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餘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綜合效益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老外有話說」南水北調工程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的協調發展
    下面我要重點提及一下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某些國家看來,這項工程比中國的太空計劃和其他顯著的成就更令人矚目,因為這項工程有可能極大地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項耗資640億美元的項目始於2001年,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改造計劃。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 六年惠及超1.2億人
    近期在鄭州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規劃中的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向北方調水,連接起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形成「四橫三縱」骨幹水網,科學調劑水資源,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水利部12月12日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七省市,超1.2億人口直接受益。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