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烈·蓋什(Ondej Gerl) ,捷克24小時資訊網(ac24.cz)資深評論員
編譯:潘佳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上古時代的灌溉水渠文明息息相關,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文明形態相似,先民們首先把乾旱的沙漠成功的變成了帶有水利結構的花園。傳統的中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描述關於水的智慧的,例如,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就證明了這一點,他作為樂水的智者,從自然水性中體悟到了充滿智慧的處世之方。他認為「上善若水」,最好的處世方法是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具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當然,也出現了個別國家。比如,在工業繁榮時期,美國等一些國家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項目建設者之一。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當前正面臨著嚴重的飲用水危機。
下面我要重點提及一下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某些國家看來,這項工程比中國的太空計劃和其他顯著的成就更令人矚目,因為這項工程有可能極大地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項耗資640億美元的項目始於2001年,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改造計劃。最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是將灌溉水從水源豐富但人口相對少地區,跨過中國文明的傳統生命之源——黃河,帶到人口稠密的地區。這些地區是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但其經濟增長長期以來受到缺水的困擾。本著傳統灌溉文明和哲學精神的延續,中國把水利工程視作民生之本。
當前,每年有448億立方米的水從南方流向北方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每年從長江到天津的供水量為126億立方米,路線長1200公裡。上面有23個泵站,水流本身也可以帶來很多收益,例如它可以提供45.4兆瓦的電力。事實證明,東線工程有效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項使北京及鄰近工業區發展迅猛的工程是2004-2014年建成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從長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延伸到北京,距離1230公裡,其中兩條巨大的隧道貫穿黃河底。
事實上,這些水利項目使發達地區受益,而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同樣飽受缺水的困擾,制約了這些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在努力改善這些地區的狀況。
當然,並非中國所有的區域都能被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覆蓋,例如中國的西部地區,就不在其中。以西藏為例,為幫助藏民更好生活的有效方法是在這裡建立供水。因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應運而生。西線工程將把黃河及其支流的水帶到中國西部地區,改善這些地區由於缺水而無法充分發展的狀況。預計西線工程將於2050年完工。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有助於供水,更有利於洪水災害的治理。也許有人認為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是龐大的項目,因為該工程需要搬遷33萬人,但是,這項工程無疑將為3.3億多人帶來發展和繁榮的新機會。毫無疑問,他們將創造更多價值,並以此撬動更多機會,為33萬搬遷居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