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畢業那年,家裡人在討論我以後的工作問題。這時奶奶跟我說了一句話:孫子,記著,找工作別往南邊去。這麼突如其來的一句話,直接給我幹懵了,我當時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我是壓根一點沒明白。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這是一句老話,說全了叫:窮不走南,富不去北。這個南北,其實對應的是二環裡的東西南北,相對與皇城來分的。我奶奶之所以有這種偏見,完全歸結於早年間老北京人對於北京城區域的理解。
在1644年,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後,清朝鐵騎踏入中原,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就此滅亡。滿清進入北京城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城。那些明朝的既得利益們紛紛被趕出內城,不僅僅是皇親國戚、朝中大員,只要是漢人都被迫搬家,為八旗子弟騰地方,從此內城成為了滿洲八旗的地盤。也正是從這時起,北京城迎來了新的格局,東富西貴,南賤北貧。
咱們先來說說東富。北京城的東邊,是做生意的人最喜歡的區域,他們大多把自己店鋪開在北京城的東邊,這完全都得益於東城的地理位置。古時候最發達的交通工具就是漕運,北京城的東邊就是北京通州大運河的源頭,很多商販為了方便做買賣,紛紛選擇在北京城東落戶。就像如今很多明星選擇在朝陽買房一樣,地處市區和機場之間,圖的就是方便。另外對於商人們來說,東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城門,崇文門。崇文門又稱為稅門,所有流入到北京城的商品都要途徑崇文門,納完稅之後才能進行售賣。所以東城就成了商人們聚集的區域,這就是所謂的「東富」。
那麼什麼叫西貴呢?這裡說的西,分為內城的西邊和外城的西邊。內城的西邊大多都是王府,那麼為什麼清朝的王爺們都喜歡去西邊呢?有一種說法是上朝方便,離紫禁城的西華門比較近。還有一種說法是西邊的環境好,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中南海、北海、什剎海都在西邊。說完了內城的皇親,再來說說外城的重臣。當時在京官員的府邸大多都在西邊,這也是為什麼宣武門被稱為官門的原因,但宣武門還有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死門。這是因為宣武門毗鄰菜市口。清朝之所以把菜市口設為刑場,也是大有深意的。當時朝中大員的府邸大多在西邊,菜市口就是他們上朝時的必經之地,每天路過菜市口,可以時刻警示朝中官員遵守本分,不做違法亂紀擾亂朝綱的事。由於皇親國戚、官員大多住在西城,所以逐漸有了「西貴」的說法。
至於南賤就很好理解了。當時北京南城匯集了很多從事下九流工作的人,當時的下九流其實算個中性詞,他是泛指一些職業,比如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高臺、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吹鼓手、巫、大神、梆、戲子、街、賣糖等等。當時的南城可謂人又多又雜,所以南城也是故事最多的地方,像老舍先生的茶館、林海音先生的城南舊事描繪的就是北京南城的故事。當時在滿清貴族圈流傳這麼一句話:誰要是學了南城的口音,那就叫髒了口兒。這也印證了南賤的說法。
最讓人費解的就是北貧。當時清軍入關後,北城就成了正黃旗、鑲黃旗的地盤,眾所周知這兩旗的旗主就是皇帝本人,按說住在城北的人,怎麼也和貧聯繫不到一起。正應了那句話,成也蕭何敗蕭何,按照規定八旗子弟一不準經商,二不準務農,只能吃皇糧。但是清朝末期,國力衰弱,八旗子弟也沒有了往日的富裕,紛紛變賣祖產。後來還衍生出一種職業,打小鼓的。他們專門去北城走街串巷收文物,看清楚他們可不是收廢品,放在今天,那些物品都是價值千金的古董。因為住在北城的都是八旗子弟,曾經在街面上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要是讓人看見他們出入典當行,那實在是給老祖宗抹黑。但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變賣家產。所以他們一聽見有打小鼓的,就把他們叫進家裡談買賣。這就是北貧的由來。
雖然這是百年前的人們對於北京城的理解,但其實直到今天,因為城市規劃的原因,這種類似的說法依然存在,不得不佩服老祖宗對於生活的理解與總結。